首页 理论教育鲍元恺作品《炎黄风情》及创作背景

鲍元恺作品《炎黄风情》及创作背景

【摘要】: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作于1991年,由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首演。《对花》的主题采用的是河北沧州地区的同名民歌。第三章《黄土悲欢》包括《女娃担水》《夫妻逗趣》《走绛州》《兰花花》四首乐曲。第六章《太行春秋》包括《走西口》《闹元宵》《爬山调》《看秧歌》四首乐曲。该作品在首演时原名为《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后被列入作曲家《中国风》交响音乐系列的首篇,并因此改名为《炎黄风情》。

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作于1991年,由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首演。全曲共六章,分别以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和山西六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为基础,以管弦乐的丰富色彩构成一幅幅汉族人民生活的音乐画卷。

第一章《燕赵故事》包括《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对花》四首乐曲。

《小白菜》以民歌原来凄婉哀伤的旋律为基础,用弦乐刻画主人公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以及为母亲送葬情景的回忆;中间部分的旋律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重新创作,其中有哀伤的呜咽、无奈的叹息,也有短暂的憧憬。

《小放牛》原是一首农村歌舞曲,曾被编成京剧昆曲短剧而流传全国。乐曲用音色对置的手法表现一问一答的诙谐情趣,最后以乐队的全奏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茉莉花》原是一首优雅细腻、精致委婉的歌曲,旋律由小提琴、中提琴先后演奏,时而恬淡宁静,时而含情脉脉,时而以不协和和弦表现少女偶上心头的一缕愁绪。当另一旋律与《茉莉花》重唱时,则像是一首爱的颂歌。随后音乐转入沉思,在结尾时平添了一丝惆怅。

《对花》的主题采用的是河北沧州地区的同名民歌。全曲以多变的节奏、对置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一连串喋喋不休的反复音调,像是场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呼喊助威。中部插入的慢板则是手执竹板击节入场的女子表演“落子”(莲花落)的舞蹈场面。

第二章《云岭素描》包括《小河淌水》《放马山歌》《雨不洒花花不红》《猜调》四首乐曲。

《小河淌水》原是一首寄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云南情歌,乐曲以原曲歌词提供的时间(月夜)和空间(山下小河旁)为背景,用弦乐高音区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的叮咚音响模拟小河流水。恬美的英国管和明亮的长笛先后唱出柔美动人的旋律。

《放马山歌》原是一首表现放马人豪爽性格的歌曲。乐曲中使用打击乐器和小提琴的滑奏模拟马铃、马蹄、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中部以《赶马调》的悠闲舒缓节奏和甜美平稳旋律刻画放马人途中休憩的情景。

《雨不洒花花不红》原是一首云南情歌,歌词语意双关、言简情深,旋律调式独特、婉转动人。乐曲以象征雨滴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先后用大管、单簧管加短笛以及弦乐木管交替演奏这优美迷人的旋律。

《猜调》原是一首幽默诙谐的云南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姐妹问答对歌的活泼情趣。乐曲以木管乐器的明亮音色和弦乐拨奏的轻快节奏突出显现了旋律的戏谑气氛,中部则引用了另一首云南民歌《安宁州》的优美旋律。

第三章《黄土悲欢》包括《女娃担水》《夫妻逗趣》《走绛州》《兰花花》四首乐曲。

《女娃担水》原是一首反映旧时代农村女子苦难生活的陕北民歌。全曲采用传统的变奏曲体裁,从多侧面揭示苦难中的女子的内心世界

《夫妻逗趣》这首对唱民歌描绘了一对夫妻相互取笑的嬉戏场面。三弦和板胡象征一对嬉戏中的夫妻。钢琴的不协和音和小堂锣的滑稽音色强化了乐曲的喜剧色彩,半音调性对置和节拍错位更使乐曲充满幽默感

《走绛州》这首歌流行于陕西和山西,表现了挑夫肩挑扁担口唱歌谣步履轻快地向绛州进发的愉快心情。板胡的旋律轻松愉快,小提琴的固定音型好像扁担上下忽闪的颤动,全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乡间画面。

《兰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并流传全国的叙事歌曲。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兰花花和她的情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兰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

第四章《巴蜀山歌》包括《槐花几时开》《黄杨扁担》《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四首乐曲。(www.chuimin.cn)

《槐花几时开》原是一首典型的四川山歌,乐曲由双簧管、圆号、弦乐、长笛和英国管先后演奏这首山歌的优美旋律,和声则以另一调性做背景衬托,描绘了一个远景近景既分离又相合的山村画面。

《黄杨扁担》原是一首四川秀山花灯调,表现了小伙子挑担到酉州送米,却兴致勃勃地观察酉州姑娘梳头打扮的情景。乐曲以强劲的全奏刻画小伙子彪悍的形象,中段以一首山歌的二重唱表现年轻挑夫休憩时悠然自得的神态。

《绣荷包》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曲牌,表现了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兴奋与羞涩的心态。乐曲从弦乐四重奏开始,然后转为木管,间以竖琴的装饰性滑奏和长笛的华彩乐句,宛若姑娘手中的飞针走线。

《太阳出来喜洋洋》原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乐队全奏贯穿全曲,铜管乐器粗野的呐喊,弦乐从压抑到爆发的转接,以及定音鼓的狂躁敲击,表现了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

第五章《江南雨丝》包括《无锡景》《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紫竹调》四首乐曲。

《无锡景》原是一首江南小调,乐曲以清秀的木管音色和朦胧的弦乐音色描绘了无锡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

《杨柳青》原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小调。乐曲采用弦乐拨奏,从两个声部开始,逐步转入全部弦乐的拨奏,并以拨奏模拟民间打击乐的锣鼓节奏,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

《拔根芦柴花》原是一首江都市的秧田歌,乐曲以钢琴和长笛先后演奏这首秧田歌的轻快旋律,并以弦乐拨奏和清脆的板鼓伴奏,勾画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图景。

《紫竹调》原是一首流行于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晶莹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

第六章《太行春秋》包括《走西口》《闹元宵》《爬山调》《看秧歌》四首乐曲。

《走西口》采用的是同名山西小调的旋律,乐曲以如泣如诉的弦乐音色和细腻落错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

《闹元宵》原是一首欢腾热烈的山西民歌,表现了元宵节之夜人们兴高采烈的心情。乐曲以铜管的引子和唢呐的曲调把人们带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晚会气氛之中。

《爬山调》流行于山西河曲和内蒙古武川一带,亦称山曲。乐曲由两首《爬山调》联合而成,从中可以看到山村男女青年以山曲表达心声的情景。

《看秧歌》原是一首祈太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火爆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该作品在首演时原名为《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后被列入作曲家《中国风》交响音乐系列的首篇,并因此改名为《炎黄风情》。在随后的十年里,作曲家又先后创作了交响组曲《京都风华》《台湾音画》《戏曲经典》《华夏童谣》《琴曲三章》等七个篇章,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听众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并受到了欧洲、北美和大洋洲音乐界的瞩目。

作为《中国风》首篇的《炎黄风情》已由国内外许多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演出全曲或选曲400余场,并录制了多套唱片。2001年,该作品获得中国首届音乐创作金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