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室内乐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玉》(Op.40 b),创作于1999年1月。1999年5月3日由琵琶演奏家杨惟和Ceruti弦乐四重奏组,首演于美国纽约Merkin Hall。
这是继五重奏《和》之后,作曲家创作的又一部室内乐力作。作者在同名作《玉》琵琶独奏曲(Op.40 a,创作于1995年4月)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弦乐四重奏声部,其丰满的和声效果、音响动态,使得原本的琵琶独奏的性格更为鲜明,主、客体形象更为分明、突出。
在此之前,作曲家曾对个别中国民族乐器做了发掘,如《第四交响曲》是对竹笛音色、技巧的开发;协奏曲《天乐》则是对唢呐吹奏技术的开掘。《玉》无疑对琵琶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技巧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品名为“玉”,我们首先必须清楚作品标题“玉”的内涵。玉是一种稀少、贵重、含有多种重要元素的矿物质,其独特的品质是坚硬和雅致。自古以来,玉的饰品就备受人们珍视和珍重。古今中外,用玉崇玉,形成了一种玉文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觚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玉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她不仅是文化也是艺术、哲学,还是一种道德修养。由此来看,作曲家为琵琶这一乐器(音色)写此作的立意不言自明了。
音乐材料的组织,完全是现代序列思维,作曲家设计了三种十二音序列:由三个四音列(音列Ⅰ、音列Ⅱ、音列Ⅲ,音列Ⅱ、Ⅲ都是由音列Ⅰ所派生出来的)构成的十二音序列;由两个六音列构成的十二音序列增调式Ⅰ(上行:♭D—♭E—F—G—A—B)和增调式Ⅱ(上行:♭B—C—D—E—#F—#G);包含着六律、六吕的一个十二音序列,全曲的“基本材料”就是F—G—A—B四音(其中有增四度音程)。序列的呈示、发展和变化,都与自由“变速结构”相结合,即自由的“散—慢—中—快—慢—散”布局。全曲的结构基本上可分为六段:散板、入拍、慢板、中板、快板、慢板,整体布局也体现了明显的呈示、展开、再现的三部性原则,曲式结构仍体现出复合型。
呈示部分:
第一段,散板(随意的广板),弦乐在最高音、渐强式的碎音之后,琵琶强奏出四音列Ⅰ(B—G—F—A),这是全曲“基本材料”下行大三度、大二度与上行大三度,排列构成的音列Ⅰ音调,它是独特的音乐性格“玉”的代表,意义尤为重要,耐心品味这个序列音调,有坚硬、冰冷(耐高温)之感,刻画、强调了“玉”的这一独特性格。音调多次变化后,模进构成音列Ⅱ(#G—E—D—#F),由慢渐快,音乐似若思若想,苦苦寻觅着什么……
第二段,音乐也是散板,但是,逐渐入拍,主要是音列Ⅲ(♭B—♭D—♭E—C)的呈示。显现出心绪的急迫、烦躁,沉重、复杂。
展开部分:(www.chuimin.cn)
第三段,从序号开始,在苍劲有力的慢板中有自由催撤,也有随意的散板。其中弦乐奏出连续下行、赋格式的句式,音列Ⅲ(♭B—♭D—♭E—C)在此变化、展开,情绪激愤。稍后,琵琶奏出大量的上弦音(琵琶的品位上方,品与山口之间的位置)和复合泛音(本音与高十五度的泛音同时发声)的效果,制造出清雅绝尘、超尘脱俗的意境。
第四段,序号,中板或中速,在弦乐的泛音效果中,琵琶奏出不断转换音区的复调性旋律,拍子极为复杂,出现拍等,基本音列F—G—A—B四音使用“魔方”式的旋法,按序出现,节奏富于变化,使得音乐惬意、轻松,生动、有趣。
第五段,小快板—快板—散板,音乐逐渐达到高潮,但也是音乐终结的开始。情感无比激动、强烈。
尾部,音乐的速度再次回转到慢板,音列Ⅰ:B—G—F—A 由弦乐全奏再现,琵琶再次用高泛音奏出。全曲轻弱地结束在由琵琶奏出、以A、#D、E、♭B 音构成的和弦(一个增四和一个减五度,实际是两个增四度,A、E两音是琵琶的空弦,这个和弦在全曲中有重要的地位)上。
总之,全曲充分发掘了琵琶的表现力,从而揭示了作品标题“玉”独特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她的刚和硬、“冷”和丽的品质。
全曲虽然是为中国民族乐器琵琶(主奏)而作,但是音乐材料没有使用什么民族素材,作曲思维完全是现代化的,并且尝试与弦乐四重奏相结合,从这一角度而言,《玉》是作曲家在创作上不断地实验、探索的又一范例。
(卢广瑞)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唢呐协奏曲《天乐》由作曲家创作于1989年3月。朱践耳的个性风格形成于他创作《第四交响曲》的前一年,这部作品也是他突出创作风格个性化的表现。引子主题是十二音序列Ⅰ,散板,乐队、打击乐器全奏,热热闹闹。......
2023-11-03
《第四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5月。力图探求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运动现象和规律。第二组四音列是第一组的倒影,其间的音程数与第一组四音列完全一致。音色与音区的高低同质,这三项主要的音乐要素完全一致地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线条形态。后面,是原形序列的严格逆行的变奏。低音曲笛的音色,不由得使人产生一些生命初期的某种悲凉凄楚感。......
2023-11-03
《第一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86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革”事件到人类的历史“命运”,从人类的“命运”到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朱践耳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第一交响曲》真正的思想主旨,更是作曲家朱践耳运筹了近十年,才完成写《第一交响曲》的真正缘由。其中第一乐章的引子“恐怖”动机的扩大倒影,以及各种移位均有呈现。......
2023-11-03
《第二交响曲》由作曲家创作完成于1987年,1988年5月15日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第十三届“上海之春”音乐节。这是一个小三度与小二度下行组成的核心三音列,该音列音调逼真地模仿出人声“哭泣、呜咽”性质的声调语气,它来自《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三乐章。(三)个性意象与锯琴音色《第二交响曲》使用了锯琴的音色以传达鲜明的个性意象。......
2023-11-03
音诗《纳西一奇》由作曲家创作于1984年的春天。纳西族人民素以质朴、勇敢著称。作曲家在深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音诗《纳西一奇》,这是作曲家继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之后,又一部风俗性管弦乐作品。纳西语称“肯俄岔”,意为“狗追马鹿”。《猎歌》在“传统大调”中属于正宗的欢乐调。......
2023-11-03
《第七交响曲“天籁、地籁、人籁”》由作曲家完成于1994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95年5月第十六届“上海之春”——“朱践耳交响乐专场音乐会”。(第十六届“上海之春”——“朱践耳交响乐专场音乐会”节目单上的“乐曲说明”。两者7:5的分配与“地籁”中渔鼓7音定音鼓5音又相统一。这些统一性,体现了作曲家表现“天人合一”的立意。作曲家想方设法居然使打击乐器发出“人声”,不能不称为是一绝。......
2023-11-03
交响诗《百年沧桑》由作曲家创作于1996年9月。作品名原为“为人类的尊严”,后改为“百年沧桑”。序号出现了经过加工、变形的《铁蹄下的歌女》等曲调,这是人民的“苦难主题”。至序号,乐队全奏,《满江红》等主题原形显现,序号,铜管高奏《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最后,乐队全奏《义勇军进行曲》的尾句,坚定、响亮地在最高潮中结束全曲。......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