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龙作品《空谷流水》:中国当代器乐创作的研究成果

周龙作品《空谷流水》:中国当代器乐创作的研究成果

【摘要】:笛、管、筝和打击乐四重奏《空谷流水》作于1983年,首演于1985年的西柏林地平线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演奏。《空谷流水》继承了中国的文人音乐,诸如琴箫合奏,或其他三五知音用几件乐器抒怀咏志的习惯。《空谷流水》开始的主题旋律音调及风格,与河南民间音乐中的腔调直接相关。因此,《空谷流水》的意境很令现代人神往。

笛、管、筝和打击乐四重奏《空谷流水》作于1983年,首演于1985年的西柏林地平线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演奏。后曾多次在国外公演,乐谱于1984年发表在《音乐创作》第1期。

《空谷流水》继承了中国的文人音乐,诸如琴箫合奏,或其他三五知音用几件乐器抒怀咏志的习惯。但从内容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又都突破了传统。例如:它不用基于齐奏的繁减相让和即兴加花润饰等手段来体现传统乐器组合在旋律线条上的细腻纹理变化;而是借鉴西方室内乐重奏的形式,由笛、管、筝和打击乐等特色乐器组合的形式,用多声音乐的组织技术,使音乐进行多方位、多色彩的旋律线条交织,体现出某些现代审美意识。

《空谷流水》开始的主题旋律音调及风格,与河南民间音乐中的【老八板】腔调直接相关。这也为后面音乐的重复、变奏、派生与再现等提供了基础。乐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用中国的五声音阶与快速均分律动的上下浮动所构成的“流水”音型模式。它形象欢跃、流畅,无处不在。

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旋律的线性表现特点,该曲的多声部音乐语言以支声和复调技术为主。笛子和管子经常以二声部复对位的方式演奏轻快、明朗、流畅的旋律音调。鉴于民族吹奏乐器在转调方面的困难,作曲家先后采用了C调和D调笛子,与G调管子合作。使它们在各自的调上穿插着演奏【老八板】的旋律音调,这在一定宽泛的调关系范围内实现了比较自然的呼应与协作,展示了不同中国乐器的演奏特点和丰富的调性调式色彩变换。这种主题旋律的自由穿插织体浓淡相间、疏密有致,使人联想起中国的水墨画。打击乐除使用木鱼、凤锣、大鼓等中国乐器外,还涉及外来乐器小钟琴和管钟琴等。作曲家用西乐来润饰中乐,如用小钟琴等乐器的轻灵闪烁的金属音色与主体民族乐器的音乐形成在调性调式上“若即若离”的呼应与点缀,并通过和声调式色彩的“偏离”或“对置”,为乐曲增添少许朦胧与神秘的色彩等,流露出鲜明的现代审美意识。

排鼓在该乐曲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件很有特色的打击乐器,音响充满了激情和青春的活力,而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全曲,时而演奏密集的震音,时而演奏固定的音型模式,尤其在乐曲中部更为突出,给人以振奋人心的感觉,展示了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

顾名思义,该曲的内容先是写景。现代社会生活繁忙,偶尔的闲暇、宁静、与自然和谐等会变得特别珍贵。因此,《空谷流水》的意境很令现代人神往。乐曲散起,由筝和小钟琴相互呼应,逐步加入其他乐器。古筝清澈悦耳的声音、各色打击乐的色彩斑斓,再加上笛子和管子那种颇具抒情性的音调,初现空谷流水的景象,使人如身临其境。随着乐曲的逐渐加快,古筝的演奏更为精彩,以弹、挑、揉、滑等多种演奏方法来演奏乐曲的另一段主题旋律。此后又重复一次,使整个乐曲达到高潮。古筝在中高音区的连续八分音符的快速演奏声音非常清澈透明,宛如叮咚的山涧泉水,再加上中间穿插着泛音的演奏,把大自然中潺潺的流水声刻画得更加细腻,使此处音乐显得活灵活现。(www.chuimin.cn)

作曲家也“寓情于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刚刚恢复高考后,作为第一批大学生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作者当时作为青年人那种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和充满生机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现了年轻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乐曲大致经历了“散起—入调—加快—入慢—复起—散出”等陈述过程,这也反映出它与中国文人音乐陈述习惯保持某种继承性关系。旋律采用了即兴变奏重复或派生展衍手法,使乐曲听起来如“行云流水”般酣畅。

作者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部作品的风格,并且以很轻松的笔锋完成了作品。在内容上也更强调愉悦、快乐、兴奋之情。

这部作品在乐器的组合、乐器的使用以及演奏法的设计和音乐的陈述结构上都颇有新意,把传统的丝竹合奏形式用重奏思维组合起来。无论是形式还是音调,作者都是从今人的审美视角出发来考虑的。这从当时来看可以说是一部很有创意的作品。而且所有那些“重复变奏”“各吹各的调”和“即性发挥”等音乐陈述形式和风格,也都与中国传统息息相通。

(闫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