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大龙《悲歌》:当代中国器乐作品研究及评介

张大龙《悲歌》:当代中国器乐作品研究及评介

【摘要】:《悲歌》作于2003年10月,同年参加了“2003中国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全国音乐(艺术)学院院长论坛”,获得很高评价。于是,作曲家把感悟到的情绪与音响印象幻化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创作了这首《悲歌》。该作品手稿上除主标题“悲歌”外,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一把小提琴而作”。在2003年成都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上的首演即是采用的这一录音版本。

《悲歌》作于2003年10月,同年参加了“2003中国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全国音乐(艺术)学院院长论坛”,获得很高评价。这是一首为小提琴三重奏而作的室内乐作品,是作曲家继琵琶三重奏《堡子梦》之后写作重奏的又一次尝试。

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对山西左权民间艺术宣传队演出的观摩,其中一首悲苦的歌曲《光棍苦》深深打动了作曲家。在被这活生生的、粗拙质朴的民间音乐深深感动的同时,作曲家发现左权民间艺人那些伴奏乐器由于音调不准而产生的错落音高、伴奏织体演奏不整齐而产生的节奏错位、原生音乐特有的粗糙音色旋律横线条运动感等,竟与现代音乐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在不协和中构建出了具有极大张力与感染力的音乐。于是,作曲家把感悟到的情绪与音响印象幻化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创作了这首《悲歌》。

该作品手稿上除主标题“悲歌”外,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一把小提琴而作”。作曲家的意图是运用分轨录音技术,分别录下由一把小提琴演奏的三个声部,最后合成在一起。在2003年成都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上的首演即是采用的这一录音版本。当然,现场演出也可由三位小提琴演奏者重奏。

该曲主要使用了单一主题贯穿发展和变奏原则,以及复调的支声、自由对位、卡农等创作手法。整个音乐分为呈示、高潮和尾声,结构简洁明了、层次分明。乐句多为8小节,且多是同头变尾的方式,并形成了在我国民歌中常见的上下句呼应特点。在高潮部分乐句有所扩充。整首作品的句法安排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www.chuimin.cn)

主题由三个基本素材构成:第一小提琴上含有宽音程大跳的旋律,第二小提琴上与第一小提琴错开半拍的半音下行对位声部,以及乐句结束的两个和弦。前两个素材在整首乐曲中占有极大的篇幅,半音化的旋律、不协和的多声音响效果以及规整而具有凝滞感的节奏使音乐充满悲苦阴郁的气质。这两个素材在乐曲中不断被各种手法变化发展,如变化重复、移位、倒影、删节与扩充、节奏的重叠与交错、在不同声部不同音区的呈示等,加上第三声部基于第二素材发展变化的烘托与渲染,使乐曲从容不迫地展开、发展。在乐曲开始不引人注意的第三素材似是一种无奈的哀叹,在开始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乐句收尾的作用。而在乐曲的高潮中这一素材通过力度的改变、震音演奏等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呼喊效果的音乐形象,似是一种情绪的爆发与宣泄,成为全曲的高潮所在。音乐到结尾时重归平静,体现了再现的功能。在高潮中激昂躁动的和弦也归于平静,回到了叹息的形象,似乎体现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

(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