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技法新发展,调性对位、音色对位和节奏对位成特点

技法新发展,调性对位、音色对位和节奏对位成特点

【摘要】:琵琶三重奏《堡子梦》是作曲家张大龙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首优秀琵琶作品。通过对《堡子梦》这首作品中的创作技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调性对位、音色对位和节奏对位是这首作品的最大特点。将已有的作曲技法进行新的发展,是很多作曲家创作作品时经常使用的方式,同时也是《堡子梦》这首作品成功的原因。

琵琶三重奏《堡子梦》是作曲家张大龙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首优秀琵琶作品。此作品1988年获得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比赛三等奖。

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陕北黄土地上的作曲家,张大龙音乐创作中的题材与形式,都与那片神奇的土地及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密切相关。这首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堡子”一词在陕北方言中是“村庄”的意思,作品寄托了作曲家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在《堡子梦》这首民族室内乐作品中,张大龙运用了琵琶三重奏这一在琵琶曲中极为少见的形式,在传统的琵琶定弦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除第一琵琶外,第二、第三琵琶的定弦音高做了不同的改变,力图使三把乐器音色方面的对比显得丰富而谐和。作者将三把音色个性强烈、音线断断续续的琵琶相结合,同时运用调性对位、音色对位和节奏对位等方法,将三个声部的琵琶在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分离。同时这也是划分作品呈示、发展、结束三部分的关键因素。虽然这三类对位技法无论是在传统的复调音乐还是现代复调音乐创作中一直运用,但这首作品的特殊性在于作曲家将琵琶特殊的演奏技法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运用,使得以上三种对位方式在这首作品中颇具新意。

整首作品调性上的布局具有鲜明的个性,首部与结尾部的段落调性清晰,作品的发展及高潮部分则体现了无调性写作的特点,其间的调性与非调性的过渡自然流畅。全曲呈现出并列性三部结构的原则,主导音乐素材贯穿全曲,显得整首作品的结构富有张力并具严谨性。尤其是展开段落使用的第二、第三琵琶的固定低音及其不同组合的变形,与第一琵琶的二分音符的长时值的小二度上行非协和音块的模进,使全曲达到戏剧性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束段没有采用通常使用的再现手法,调性归于统一,音色归于相似,节奏归于相近,使整首作品获得完美的收束感。(www.chuimin.cn)

通过对《堡子梦》这首作品中的创作技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调性对位、音色对位和节奏对位是这首作品的最大特点。这三种特殊的对位技术在乐曲的呈示、发展、再现的三部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对位技法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琵琶这件乐器特殊的演奏技法所决定的。

将已有的作曲技法进行新的发展,是很多作曲家创作作品时经常使用的方式,同时也是《堡子梦》这首作品成功的原因。

(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