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是作曲家许舒亚于1993年为长笛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该作品曾获得法国第21届Bourges 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二等奖,以及意大利第15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大奖。在谈及《太一》这部作品时,作曲家本人曾经说过:“出国十几年,耳闻目睹和吸收的都是西方现代艺术,但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作曲家,创作上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还是表现自己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自己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
2023-11-03
《散》是于1995年巴黎秋季艺术节上受瑞士Contrechamps室内乐团委约而创作的。作品是为长笛(兼低音长笛)、双簧管(兼英国管)、♭B单簧管(兼低音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吉他、竖琴(兼bamboo chime)及钢琴和打击乐等11位演奏家而作。
整个作品长度约为14分钟,音乐的呼吸不疾不徐,呈示与发展都在缓缓的行进中完成。作品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开始至D。这一段中,由各个乐器奏出的长音线条组成的混合音色,被竖琴、钢琴、吉他以及部分打击乐器奏出的单个的“点”状音响多次打断。点状材料在每次出现时都有一定长度的发展,直到最后一次(从C段开始),“点”状材料发展得最充分。
第二段,E—J。在开始处,大鼓奏出的低沉的音响与这一段结尾处大锣与tamtam以及单簧管最低音区结合的音响,以及E段之前的钢琴低音区的音响遥相呼应,形成音色上的统一。另外,还有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置与混合。在这里,“点”状材料大多集中在高音区,而低音区多是长音线条的材料。因此,在发展“点”和“线”两种材料的同时,音色与音区同时都有相应的展开和变化。
第三段,K—L。开始处渐强的力度,暗示了这个段落的整个发展方向是一个高潮的推进阶段。以小提琴上两条琴弦奏出的同音拉出的节奏为基础,同时叠入木鱼的持续的敲击,木管声部的由低到高的颤音线条,以及钢琴上极高音区的“点”状材料等,最终在极弱的力度上完成这个高潮。(www.chuimin.cn)
第四段,M至末尾。这段音乐有变化再现的意味,其中前面的许多材料都在这段得到再次的变化呈示。旋律碎片仍然可以被片段地听见,并在弦乐持续的颤音与滑音中逐渐消失远去。
始终贯穿作品的音响材料是“长音线条”。在多层次的线条叠合中形成的混合音色,并在其中隐隐散落着片段的旋律以及“点”状的敲击音响。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以及第四段中均能清晰地听见弦乐中的旋律碎片。而敲击的点状音响,则作为主要音响材料之一,始终出现在作品当中。长音线条作为作品构成的另一个重要材料,作曲家赋予了它非常多的变化,比如普通的长音、颤音、带滑音的颤音等。另外,弦乐声部更是使用多种非常规演奏法以及微分音。混合音色的大量使用,再加上单个声部细微的音色变化,使得整部作品在音响上的变化丰富而细微,让人充满期待,直到全曲结束。
(林燕)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太一》是作曲家许舒亚于1993年为长笛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该作品曾获得法国第21届Bourges 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二等奖,以及意大利第15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大奖。在谈及《太一》这部作品时,作曲家本人曾经说过:“出国十几年,耳闻目睹和吸收的都是西方现代艺术,但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作曲家,创作上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还是表现自己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自己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
2023-11-03
此曲于2016年由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冯继勇教授编配成为交响乐版本,并于2016年10月29日在《筝之魂》——魏军筝乐作品音乐会首演,交响乐的烘托使此曲更具艺术感染力,生动地表现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情怀。《大漠行》的创作,是魏军先生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清风·舞月》是魏军先生于2014年创作的双筝与钢琴、打击乐的筝乐作品。《行者》是魏军先生于2015年创作的一首筝与交响乐的作品。......
2023-08-25
艺术作品被纳入开放的文化实践领域,意味着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与价值也需要置于开放的文化实践基础上得到理解。20世纪初,以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提出了“艺术革命”“艺术救国”的主张,将艺术视为民族救亡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必须充分理解艺术的公共审美属性及其实践意义,进而明确艺术对整个社会发挥实质作用的美学路径。......
2023-08-22
一般是4尺或4尺以上整张宣纸书写,是大型书法作品,长宽比为2∶1;也有用3尺整张宣纸书写的,称为小中堂。一般多悬挂于厅堂的正中,又有横中堂之称。作品的布局以“统一、变化、整齐、新款”为总的要求,章法好的更能为作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根据正文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作品形式,以寻求最佳的布局。......
2024-08-28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其音调中的上行四度犹如佤山挺拔的线条,下行大二度的进行则凸显出佤山的雄浑与坚定,整个动机音调成为佤山雄伟身姿的缩影。例1佤山主题的核心动机原型见例1。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声部的进行始终以细胞音程或细胞因子音程为主要的距离依据。从裂度来看,正好是“最小细胞因子—细胞音程—最小细胞因子”这样呈中心对称的规律。......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半坡的月圆之夜》中新律笛子和小堂鼓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通过新演奏法的演绎,让音色在形态上构成了联系。《半坡的月圆之夜》中四只音箱就担任了非常重要的重奏声部,是整个作品的精妙之处。《半坡的月圆之夜》中使用了四只“围剿”式摆放的音箱,将声音传播范围覆盖到人耳的整个听觉范围。......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