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许舒亚:《散》-乐器创作作品书评

许舒亚:《散》-乐器创作作品书评

【摘要】:《散》是于1995年巴黎秋季艺术节上受瑞士Contrechamps室内乐团委约而创作的。这一段中,由各个乐器奏出的长音线条组成的混合音色,被竖琴、钢琴、吉他以及部分打击乐器奏出的单个的“点”状音响多次打断。在这里,“点”状材料大多集中在高音区,而低音区多是长音线条的材料。在多层次的线条叠合中形成的混合音色,并在其中隐隐散落着片段的旋律以及“点”状的敲击音响。而敲击的点状音响,则作为主要音响材料之一,始终出现在作品当中。

《散》是于1995年巴黎秋季艺术节上受瑞士Contrechamps室内乐团委约而创作的。作品是为长笛(兼低音长笛)、双簧管(兼英国管)、B单簧管(兼低音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吉他、竖琴(兼bamboo chime)及钢琴和打击乐等11位演奏家而作。

整个作品长度约为14分钟,音乐的呼吸不疾不徐,呈示与发展都在缓缓的行进中完成。作品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开始至D。这一段中,由各个乐器奏出的长音线条组成的混合音色,被竖琴、钢琴、吉他以及部分打击乐器奏出的单个的“点”状音响多次打断。点状材料在每次出现时都有一定长度的发展,直到最后一次(从C段开始),“点”状材料发展得最充分。

第二段,E—J。在开始处,大鼓奏出的低沉的音响与这一段结尾处大锣与tamtam以及单簧管最低音区结合的音响,以及E段之前的钢琴低音区的音响遥相呼应,形成音色上的统一。另外,还有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置与混合。在这里,“点”状材料大多集中在高音区,而低音区多是长音线条的材料。因此,在发展“点”和“线”两种材料的同时,音色与音区同时都有相应的展开和变化。

第三段,K—L。开始处渐强的力度,暗示了这个段落的整个发展方向是一个高潮的推进阶段。以小提琴上两条琴弦奏出的同音拉出的节奏为基础,同时叠入木鱼的持续的敲击,木管声部的由低到高的颤音线条,以及钢琴上极高音区的“点”状材料等,最终在极弱的力度上完成这个高潮。(www.chuimin.cn)

第四段,M至末尾。这段音乐有变化再现的意味,其中前面的许多材料都在这段得到再次的变化呈示。旋律碎片仍然可以被片段地听见,并在弦乐持续的颤音与滑音中逐渐消失远去。

始终贯穿作品的音响材料是“长音线条”。在多层次的线条叠合中形成的混合音色,并在其中隐隐散落着片段的旋律以及“点”状的敲击音响。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以及第四段中均能清晰地听见弦乐中的旋律碎片。而敲击的点状音响,则作为主要音响材料之一,始终出现在作品当中。长音线条作为作品构成的另一个重要材料,作曲家赋予了它非常多的变化,比如普通的长音、颤音、带滑音的颤音等。另外,弦乐声部更是使用多种非常规演奏法以及微分音。混合音色的大量使用,再加上单个声部细微的音色变化,使得整部作品在音响上的变化丰富而细微,让人充满期待,直到全曲结束。

(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