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竹林涌翠》描绘云南少数民族风情赞美自然美景

《竹林涌翠》描绘云南少数民族风情赞美自然美景

【摘要】:它生动地描绘了我国西南边陲云南各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人们对云岑风光旖旎、碧绿青翠、自然景色的钟情,寓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颂。寓意云南各民族和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这是一幅田园性、色彩性的云南民族风情音画,是作曲者于1987年深入云南田野采风而创作的扬琴独奏曲。它生动地描绘了我国西南边陲云南各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人们对云岑风光旖旎、碧绿青翠、自然景色的钟情,寓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颂。乐曲采用回旋曲体结构。全曲共分七段:引子(散板)—A(主部·柔板)—B(第一插部·快板)—A1(主部1·行板)—华彩(自由速度)—C(第二插部·快板)—A2(主部2·广板)。旋律清新幽美,节奏生动明快,织体纵横多变,充满诗情画意和奇风异彩。

引子的序奏由轻柔的颤音、拨弦在这四季常青的云岭,揭开了朦胧缥缈的晨曦万物苏醒的天地。乐曲的音乐主部,秀美抒情的如歌的柔板,呈示傣族原生态音乐素材发展的旋律,刻画了傣族靓女柔婉俏丽的风采,运用滑音指套的上、下、回滑抹的“音腔”创新技巧,造化了圆曲为美、柔情似水的时尚魅力。

第一插部活泼轻松的快板,犹似彝族舞曲的灵动,三段体的曲式,别具刚柔相济、生动明快的节奏层次与跌宕变化。接着进入主部A1段的第二次呈示,是节拍的低音区旋律声部,上声部高音区运用双指抓弦和音与指滑拨的技法作为衬托,A1重复时双声部织体则以主次声部的变换,并以正反竹音色的对比变化,在不断变奏更新的主部呈现中,顺势演进为华彩乐章,彰显了扬琴的炫技发挥,在音律上改用大二度构成的“全音阶”旋法,并以五度音程上行递进,四度音程下行递退的连续局面,形成快速行进的乐句,跌宕多变,错落有致,引人遐想,似有幻觉和神奇色彩。(www.chuimin.cn)

第二插部的快板转入小调的变奏曲体,在这竹林涌翠的深处又有哈尼族音乐元素的律动,从低音区开始上行递进,逐层转入复调性双声部“紧打慢唱”。下声部仍是哈尼族舞蹈的轻快音型的“紧打”,上声部派生以反竹“慢唱”悠长绵延的情歌。双声部构成高低音区大小调性、正反音色、快慢节奏。载歌载舞,刚柔并济的多元对比。新版本首创改为站立演奏,左右脚裹上脚铃,交替踩踏地板,同时右竹敲击盖板,独奏者和乐队伴奏边奏边喊“哟哟”,欢歌乐舞,将全曲推向炽热的高潮;最后回旋再现主部辉煌豪情的广板。寓意云南各民族和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颂。这首作品自1987年首演就受到海内外音乐界的好评。作曲家把散落在西南边陲云岭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重新串联成珠,整合兼容,构筑出一幅洋溢着浓郁地域特色和绚丽时尚光彩的风情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