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创作于1994年,是为小提琴、长笛、低音单簧管、低音提琴及两位打击乐手而创作的。为了获得丰富的音色变化,作曲家在长笛和低音单簧管上运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演奏技术。与之相配合,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亦采用了详细指定的靠码、靠指板、巴托克拨弦、滑奏、强弓压摩擦音、极限高音等演奏法;在键盘打击乐器上,则采用摩擦键盘表面、换用不同的击器等演奏方式,共同构成精彩绝伦的音响效果。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0分钟。......
2025-09-30
《钢琴曲三首》(Op.50)作于2025年,同年11月29日于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这是一首序列作品,但其序列的使用不是勋伯格的方法,而更近于豪尔(Hauer)的“腔式(trope)”理论。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共运用了12个六音“腔式”组合成六个十二音序列。(见例1)
例1
第一乐章《托卡塔》(Toccata)完整地运用了这六个“腔式”。由于“腔式”中音的次序并不如古典十二音序列那样严格,因此作曲家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从而设计出一种别致的对称性结构,使音高组织与整体结构及节奏模式在这种对称性结构中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对称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高低声部的每一个和弦及相互间的连接都呈轴对称状,因此整个乐章外声部沿着中轴形成了匀称美妙的二声部骨架;(2)全曲的节奏结构是在“鱼合八”原则的基础上构成的,只不过这里变成了“鱼合二十二(以八分音符为单位)”,这种结构以全曲正中间的一个和弦作为中轴,两边对称展开。(见图1)原始的十番锣鼓中“鱼合八”是与音色密切相连的,但本曲只有钢琴音色,无法做出明显的音色变化与交替。作曲家在此处用不同的织体(分别是和弦和音型)来代替音色变化,别出心裁(图1中阴影部分为和弦织体,其他部分为音型织体)。
图1 第一乐章镜像结构图式(https://www.chuimin.cn)
第二乐章《梦幻》(Reverie)的音高序列由“腔式IV”移高大三度排列而成,在序列的使用上作曲家独创了“无组合序列”的方法,通过“交换”或“共用”的方式使本来不具有组合性特征的两个序列进行了组合。该乐章采取了“散文式节奏”,其中没有任何周期性的重复。各个线条在节奏上完全独立,并且基本上没有同时出现的旋律重音。如果按四分音符作单位拍来看,有些小节有八分或十六分音符的添加时值,这就更加打破了节奏的周期性。而且小节在这里仅仅是为了读谱方便而设,并无任何结构上的意义。
第三乐章《花团锦簇》(Arabesque)分为三段,第一、三段的音高序列由“腔式V”重新排列而成,第二段的音高序列由“腔式VI”移低半音排列而成。本乐章的节奏用两组“黄金分割级数”控制,不论快慢均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第一段的数列为:3、5、8;第二段的数列为:1、2、3;第三段的数列为:14、22、36(为第一段中三组数列相加的和)。
作曲家在这首序列音乐作品中进行了大量数理化的节奏探索,但这些探索都不只是一时兴起的简单实验,而是与音乐形象紧密结合的。如第二乐章“梦幻”中的音符在散漫的附加节奏时值中游荡,第三乐章的三种速度和三种音型交相辉映,贴切地表现了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的瑰丽景象。
(吴春福)
相关文章
本曲创作于1994年,是为小提琴、长笛、低音单簧管、低音提琴及两位打击乐手而创作的。为了获得丰富的音色变化,作曲家在长笛和低音单簧管上运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演奏技术。与之相配合,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亦采用了详细指定的靠码、靠指板、巴托克拨弦、滑奏、强弓压摩擦音、极限高音等演奏法;在键盘打击乐器上,则采用摩擦键盘表面、换用不同的击器等演奏方式,共同构成精彩绝伦的音响效果。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0分钟。......
2025-09-30
刘湲在这部作品中集中运用“单细胞生成原则”,音高组织统一贯穿,使上下联的音高组织融合统一。表1单细胞运动方式上联乐句句法的长短设计,除最后一次是减缩的长度外,前面的乐句都是增长。......
2025-09-30
《染》是2001年为笛(箫)、二胡、琵琶、人声而作,应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委约,于2002年2月5日在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染》上演日记:2002年2月5日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2002年12月25日首届“风华雅韵”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新作品年度音乐会2003年12月27日“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颁奖晚会2005年5月24日北京现代音乐节2005新锐作品音乐会(李 睿)......
2025-09-30
催人奋进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贵州作曲家崔文玉在1981年创作的。第一乐章为快板音乐,用奏鸣曲式写成。在高八度变化重奏后,展衍出一连串轻快活跃的节奏音型,这是主部主题发展的一个派生因素。此时,钢琴高八度“合唱”,音调激昂、歌声嘹亮,将乐曲推向高潮。奏鸣曲的末乐章,是一首粗犷、炽热的民间舞曲,由多主题的回旋曲式组成,表露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奋勇的精神。......
2025-09-30
《EVAPORA》是旅德作曲家陈晓勇应DKPH的委约在1996年创作的室内乐重奏作品。乐队编制分别为长笛、双簧管、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曲名“EVAPORA”,中文可译为“逸”。在这种氛围下,其他的乐器依次进入。而这种连续的颤音进行,通过一些位置不确定的重音的出现,将原有的律动及运行轨迹打断。......
2025-09-30
《叶子和鱼》是一首为长笛与马林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长约10分钟。马林巴部分为分解和弦式的音型,运用了等节拍,演奏时两个声部的进入点上下错开,使音乐律动非常复杂多变。第92小节开始是一个再现的尾声,马林巴再次运用上下错位的音型,长笛则以弱力度吹奏冥想式的旋律,而后,音乐在长笛悠远的气颤音中走向平静,以下滑的微分音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2025-09-30
《梦之旅》是为长笛、竖琴、打击乐、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六重奏,创作于1987年,1987年11月17日首演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尤其在经历了写作《易》时的疏离自我与“异化”体验后,《梦之旅》可以说是作曲者确立个人书写风格的抒情言志之作。......
2025-09-30
《飞歌》是为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而作的弦乐六重奏,作于2002年1—3月。2001年夏,他带学生赴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风,深入苗族山寨,当地悠扬的苗族飞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行结束后,作者就开始构思这首《飞歌》。......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