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罗忠镕作品《钢琴曲三首》评介汇编

罗忠镕作品《钢琴曲三首》评介汇编

【摘要】:《钢琴曲三首》作于1986年,同年11月29日于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共运用了12个六音“腔式”组合成六个十二音序列。(见例1)例1第一乐章《托卡塔》完整地运用了这六个“腔式”。(见图1)原始的十番锣鼓中“鱼合八”是与音色密切相连的,但本曲只有钢琴音色,无法做出明显的音色变化与交替。

钢琴曲三首》(Op.50)作于1986年,同年11月29日于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这是一首序列作品,但其序列的使用不是勋伯格的方法,而更近于豪尔(Hauer)的“腔式(trope)”理论。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共运用了12个六音“腔式”组合成六个十二音序列。(见例1)

例1

第一乐章《托卡塔》(Toccata)完整地运用了这六个“腔式”。由于“腔式”中音的次序并不如古典十二音序列那样严格,因此作曲家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从而设计出一种别致的对称性结构,使音高组织与整体结构及节奏模式在这种对称性结构中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对称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高低声部的每一个和弦及相互间的连接都呈轴对称状,因此整个乐章外声部沿着中轴形成了匀称美妙的二声部骨架;(2)全曲的节奏结构是在“鱼合八”原则的基础上构成的,只不过这里变成了“鱼合二十二(以八分音符为单位)”,这种结构以全曲正中间的一个和弦作为中轴,两边对称展开。(见图1)原始的十番锣鼓中“鱼合八”是与音色密切相连的,但本曲只有钢琴音色,无法做出明显的音色变化与交替。作曲家在此处用不同的织体(分别是和弦和音型)来代替音色变化,别出心裁(图1中阴影部分为和弦织体,其他部分为音型织体)。

图1 第一乐章镜像结构图式(www.chuimin.cn)

第二乐章《梦幻》(Reverie)的音高序列由“腔式IV”移高大三度排列而成,在序列的使用上作曲家独创了“无组合序列”的方法,通过“交换”或“共用”的方式使本来不具有组合性特征的两个序列进行了组合。该乐章采取了“散文式节奏”,其中没有任何周期性的重复。各个线条在节奏上完全独立,并且基本上没有同时出现的旋律重音。如果按四分音符作单位拍来看,有些小节有八分或十六分音符的添加时值,这就更加打破了节奏的周期性。而且小节在这里仅仅是为了读谱方便而设,并无任何结构上的意义。

第三乐章《花团锦簇》(Arabesque)分为三段,第一、三段的音高序列由“腔式V”重新排列而成,第二段的音高序列由“腔式VI”移低半音排列而成。本乐章的节奏用两组“黄金分割级数”控制,不论快慢均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第一段的数列为:3、5、8;第二段的数列为:1、2、3;第三段的数列为:14、22、36(为第一段中三组数列相加的和)。

作曲家在这首序列音乐作品中进行了大量数理化的节奏探索,但这些探索都不只是一时兴起的简单实验,而是与音乐形象紧密结合的。如第二乐章“梦幻”中的音符在散漫的附加节奏时值中游荡,第三乐章的三种速度和三种音型交相辉映,贴切地表现了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的瑰丽景象。

(吴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