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竹韵》:丝竹室内乐作品,获奖作品评介

《竹韵》:丝竹室内乐作品,获奖作品评介

【摘要】:《竹韵》是一首丝竹室内乐作品,作于2004年。该曲在2004台湾“民族音乐创作奖”比赛中获丝竹室内乐组第三名。2004年11月,台湾一家传统艺术中心出版了《竹韵》的总谱。本曲试图通过对竹韵之描述,以表达中国文人之气质。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竹子的思考,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气质的理解。在笙的长音、古筝和琵琶点描的衬托下,箫奏出了带有A段韵味的旋律,略有回顾总结之意。

《竹韵》是一首丝竹室内乐作品,作于2004年。该曲在2004台湾“民族音乐创作奖”比赛中获丝竹室内乐组第三名。2004年11月,台湾一家传统艺术中心出版了《竹韵》的总谱。

本曲试图通过对竹韵之描述,以表达中国文人之气质。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竹子的思考,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气质的理解。

作品是为箫(笛)、笙、琵琶和古筝而作的。乐曲以C、E、G、A、B为核心音列,并加以移位和延展。此音列不仅符合泛音列的某些特征,同时具有五声音阶的某些性质。鉴于此音列的运用,特为古筝安排了不同于传统的定弦C、E、G、A、B。

该曲的整体结构以中国诗歌起承转合的原则为依据,并加以整合,力图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中国文化的意蕴。全曲共分为A、B、C、D四个段落。

乐曲在和声方面,主要使用带有民族风格的四、五度叠置,另加入小二度以增加动力和色彩。在写作上,使用了五声性音调和调式交替的手法,但总体调性较自由,并呈现出多调的状态。全曲力度安排为:第一段,力度以弱奏为主,强调音乐的静态意境;第二、三段,逐渐增强,与前后形成力度的对比,强调音乐的动态感;第四段,重归于安静的弱奏。速度方面,全曲采用了慢、渐快、快、慢的整体布局,以符合乐思发展的需要。(www.chuimin.cn)

在演奏技法上,除使用各种传统技法外,笛子还使用了气声、极限音和不常用的滑奏;笙则使用了音块,同时使用了两种不同调性织体的结合;琵琶探索了泛音的滑奏(虚滑);古筝在写作上则追求了古琴的韵味,使用了大量的泛音和滑音。为了获得音乐的空间流动感,乐曲演奏时,演奏员有特定的位置:古筝中前,笙中后,箫(笛)左侧靠后,琵琶右侧靠后。

乐曲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了各具特点的配器手法和音色安排。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以古筝、琵琶的泛音音色为主,加上笙的长音背景和箫的旋律线条,突出音乐的透明度。中间两段则以实音音色与笛子相结合,在音色上与前后形成对比。

开始的段落A(第1—19小节)以空、静为背景,采用了点描、固定音型与五声性旋律相结合的手法。两句五声性旋律由箫在第7小节开始奏出,第二句时琵琶做了一个自由对位进行呼应。第二段B(第20—65小节)笙、琵琶和古筝使用多层次、多声部的固定音型形成音流,在不同的节拍点上出现,以造成广阔的空间和流动之感。这时的箫已换成笛子,演奏着一个时隐时现飘逸的五声性旋律,并使用了一些即兴与偶然的手法,将音乐引入高潮段。第三段C(第66—98小节)以短促的节奏为特征,类似赋格段的写法。节奏音型隐含着旋律先由笛子奏出,接下来琵琶、笙进行变化的模仿处理,并使用了偶然音乐的创作手法和大量的不协和因素,如笛子的滑奏、笙的音块、琵琶的扫弦等,使音乐富有张力,造成全曲的转折并推向高潮。最后一段D(第99—124小节)又回到清、高、淡、远的意境。在笙的长音、古筝和琵琶点描的衬托下,箫奏出了带有A段韵味的旋律,略有回顾总结之意。最后,音乐在极弱中飘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