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梁红旗的《祈》:一部室内乐作品的评介

梁红旗的《祈》:一部室内乐作品的评介

【摘要】:《祈》是一首室内乐作品,作于2000年。第二句由单簧管奏出,作为对唢呐的回应,并由颤音琴做一些自由的对位。第三句同样由单簧管演奏,并同小提琴、打击乐一起推出了这一段的小高潮。第四段是前一段音乐的继续,小提琴演奏前面单簧管的音型,但长度自由。定音鼓的滚奏、马林巴的震音作为背景,营造出了一个众人祈雨的悲壮场面。此段在打击乐民间鼓点固定节奏的衬托下,唢呐、单簧管、小提琴各自演奏着自己的音乐织体。

《祈》是一首室内乐作品,作于2000年。该曲曾参加2001年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的“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

该曲的创作动机来源于对中国北方农村一种古老的求雨仪式的印象,通过对这种古老的求雨仪式的描述,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人们对生活的祈望。

作品为唢呐、单簧管、小提琴与三位西洋打击乐者而作。用唢呐同西洋乐器的结合而创作室内乐,是作曲家在音色、音量和形式上的大胆探索。乐曲在音色的整体布局上有自己的独特安排,前后形成呼应,中间段落各有自己的特点。

该曲的创作除使用某些民间音乐素材外,主要使用音程控制及发展变化的手法。以小二度、纯四度音程为核心,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变化的处理。另外,在某些段落还使用了数控和偶然的方法进行创作。由于上述创作技法的使用,全曲呈现出一种泛调和无调的状态,但整体上仍保持着民族音乐的风韵。(www.chuimin.cn)

该曲中各个乐器除使用大量的传统演奏技法外,还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现代演奏技法,如唢呐的极限音,单簧管的击键声,小提琴泛音的跳奏、滑奏,等等。

全曲的音乐发展有一定的叙述性,根据情节的需要可分为七个段落:①大地(第1—31小节);②干渴(第32—46小节);③寻求(第47—81小节);④汇集(第82—110小节);⑤祈雨(第111—123小节);⑥欢腾(第124—140小节);⑦回归(第141—163小节)。

乐曲第一段共分为三句。开始由击大锣边的声音同马林巴低音区纯四度的震音,营造出一幅北方农村空旷、广袤的大地画卷。接下来由唢呐以小二度、纯四度音程为骨干音,奏出一个略带陕北风格音调的第一句。第二句由单簧管奏出,作为对唢呐的回应,并由颤音琴做一些自由的对位。第三句同样由单簧管演奏,并同小提琴、打击乐一起推出了这一段的小高潮。小提琴在这个段落中始终用拨奏、泛音、泛音的滑奏与跳奏这些非常规的演奏法获得声音,形成了空灵的音色色彩。第二段,以增四度、大小二度音程为主要素材,通过小提琴的压奏、唢呐的增四度音程的表述以及其他乐器的自由对位,描写了大地干裂的凄惨景象。第三段,同样以增四度、大小二度音程为主要素材,通过节奏变化,达到一种寻觅的效果。为了使这段音乐具有一定的结构力,单簧管每次演奏的长度从第53小节开始采用了数控的写法,它是一个数列递增递减的过程,第一次3拍,第二次3拍,第三次6拍,第四次9拍,第五次6拍,第六次9拍,最后一次有意打破这个规律演奏了8拍。第四段是前一段音乐的继续,小提琴演奏前面单簧管的音型,但长度自由。不同的打击乐器牛铃、邦戈、马林巴做自由的节奏对位,单簧管演奏着长音形成对比。在第108小节处形成了统一的节奏,将音乐推入全曲的中心段——祈雨。在唢呐发自内心呼喊的旋律领奏下,小提琴、单簧管依次进行自由模仿。定音鼓的滚奏、马林巴的震音作为背景,营造出了一个众人祈雨的悲壮场面。这里是全曲旋律性最强的地方,极其感人。在一段偶然音乐的推动下,音乐进入了高潮段——欢腾。此段在打击乐民间鼓点固定节奏的衬托下,唢呐、单簧管、小提琴各自演奏着自己的音乐织体。唢呐演奏的长颤音和长线条的旋律尽情地欢唱;单簧管演奏的各种连音不停地穿梭其中;小提琴演奏和弦的节奏型同打击乐形成节奏对位。一幅热烈的群众舞蹈场面映入眼中,当舞蹈情绪达到极限时音乐戛然而止,进入最后一段——回归。此时音乐回到了平静之中,唢呐回顾着开始断断续续的旋律,小提琴依然演奏着泛音的滑奏与跳奏,单簧管演奏着对位线条,打击乐用极弱的震音营造着空旷的气氛,偶尔能听到陕北民歌的旋律,点明了隐含的寓意。音乐在一片寂静中结束,回归到了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