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为杰:《韶Ⅱ》-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成果

高为杰:《韶Ⅱ》-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成果

【摘要】:民族室内乐《韶Ⅱ》,是一部为箫(埙、笛)、琵琶、三弦、打击乐、二胡、筝所作的民乐六重奏。在《韶Ⅱ》中,作曲家运用了一个以11为模的五声音阶构筑全曲的音高体系。《韶Ⅱ》的音阶设定来源于作曲家最初的仅仅四个音的乐思——D、G、B、E。《韶Ⅱ》引用了传统的调式转调手法,即平行调式交替和所谓的“同主音”交替的转调。在音高材料上,以四度为主要的音程结构。

民族室内乐《韶Ⅱ》,是一部为箫(埙、笛)、琵琶、三弦、打击乐、二胡、筝所作的民乐六重奏。创作于1995年,系法国Presences,96’Festival de creation musicale委约作品。1996年年初由华夏室内乐团首演于法国。作品一经演出即获得广泛的好评,因而也成为最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韶”的本义是美丽、美好。作曲家并不企图复制古乐,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并寄托对古韶乐的崇拜与敬意。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音高体系上运用了自创的具有革新意味的非八度周期人工音阶,跳出了以往人工音阶无一例外都是以八度为周期或可以在八度上形成周期(也就是说都是以12个半音或者12的约数音程为一个模式进行循环,即以12为模)这一自然音阶的法则。这个不以通常的八度为周期重复关系的颇有价值的探索,彻底突破了音阶的八度循环原则。在《韶Ⅱ》中,作曲家运用了一个以11为模的五声音阶构筑全曲的音高体系。

《韶Ⅱ》的音阶设定来源于作曲家最初的仅仅四个音的乐思——D、G、B、E。这是一个对称的小七和弦集合,按照阿伦·福特的集合理论,它的音级集合原型为[0、3、5、8],这也是整首作品音高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四音集合加上对称轴A音,便形成了一个以G为宫的D徵调式五声音阶跨八度排列的音列。(见例1)

例1

由于这一五声音列的分布超过了12个半音的音域,因此在以11为模(即以11个半音为一循环周期)将该音列上下移位重叠延伸时势必互相交扣,而形成非八度周期的音阶。(见例2)

例2

在这一音阶中,从任何一个音开始作为假定的主音,其毗邻的五个音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调式。

在这样一个非传统的人工音阶中,传统的调性思维理念——调性的转换对比被作曲家运用到了其中。《韶Ⅱ》引用了传统的调式转调手法,即平行调式交替和所谓的“同主音”交替的转调。在乐曲的中段,作曲家将人工音阶中的B、#a、a1#g2降低半音变为B、a、a1、g2,作曲家在这里按照传统调性音乐中“同主音大小调”的概念,使以G、#f、f1、e2……为主音的调式的三级音由大三度变为小三度,音响上形成调式变化的感觉,这是传统调性思维在新的音高体系中的“借用”。(www.chuimin.cn)

在整体结构上,作品依据材料写法和音乐情绪的转换分为“起—承—转—合”四个大的段落。

I.从散板进入到散板结束前,即标号A。这是全曲的引子段落,划为“起”的部分。这是音乐情绪的最初铺垫,各乐器竞相展示各自的音色。在音高材料上,以四度为主要的音程结构。

II.从正拍进入,即第4小节到第39小节固定音型进入之前是第二个大的结构,划分为“承”的部分,即标号B,是全曲主要乐思的呈示部分。音乐的陈述方式主要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支声式织体的写法来营造一种古朴的意境

III.从第40小节标号C开始,到F之前的散板段落结束,作曲家通过一段精彩的帕萨卡利亚完成了“转”的部分。这一大段落包括标号C、D、E。其中的帕萨卡利亚通过两个层面来实现,一为固定节奏,一为古筝声部的固定低音。

IV.从第98小节开始,即标号F,是乐曲的小再现,它呼应了全曲开始的旋律并延续了第III部分的固定低音。在它之后一个用帕萨卡利亚主题写成的赋格段被作曲家巧妙地安插进来,即标号G。标号H再次回顾了作品的主要主题,乐曲最后在埙的旋律的应和中结束。

此曲是作曲家运用此方法的第一部作品。对于非八度周期人工音阶,作曲家也在其后的一些作品,如《路——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中再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