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杜薇:《染》—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

杜薇:《染》—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染》是2001年为笛(箫)、二胡、琵琶、人声而作,应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委约,于2002年2月5日在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染》上演日记:2002年2月5日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2002年12月25日首届“风华雅韵”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新作品年度音乐会2003年12月27日“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颁奖晚会2005年5月24日北京现代音乐节2005新锐作品音乐会(李 睿)

《染》是2001年为笛(箫)、二胡、琵琶、人声而作,应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委约,于2002年2月5日在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

2001年7月的一次安徽之行为创作这部作品打开了蓄积已久的感情——安徽宏村,一个如世外桃源般静谧的村庄。荷叶摇曳的湖面,此起彼伏的马头墙,孤独的“美人榻”……吹、拉、弹、唱等中国传统的音乐形式在这部作品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人声作为一种音色的处理,正如《爱乐》中连宪升先生评论的那样:“由作曲家自己轻声吐出的某种地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唱念歌词,或许是情话的絮絮低语,或是母亲的叮咛吩咐,或是姐姐对弟弟的吆喝呼唤。那既非西洋美声法,也不是传统戏曲唱腔的人声的松放柔软,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倒显得相当有特色。”另外,对于其他三件乐器来说,作曲家并没有像有些现代音乐作品那样,挖掘其更新的音色,而是尽可能地保持它们自然纯粹的声音去传达一种暧昧的情绪与趣味。作者利用这样的“精编”将汉族地区及非汉族地区的多种音乐语汇像许多种不同的颜色那样“浸染”在一起,从而诞生出一种新的别具风味的色彩。

带有曲牌连缀性质的“拱形结构”是形成此曲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尽管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拱形结构,但无论是段落之间音高材料的关联还是高潮段的显现都有效地形成结构点,从而在音响上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引子中箫、二胡、琵琶及人声依次引入,由琵琶、曲笛端庄地演奏出的颇具古典风味的主题不久即被不稳定的七度音程打破,从而展开一段琵琶与人声模仿民间打击乐的节奏游戏。一些非常熟悉的民间说唱音乐的曲调在这里隐约可见,彼此交织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高潮段落。“紧打慢唱”作为高潮之后的段落,再一次将先前的二度材料(前七度音程的转位)重现。最后,音乐在人声的呢喃与琵琶泛音的点缀下悄然消散。

“其实,每一种颜色都远比它呈现给我们的色彩要复杂。它们历经浸染,而后重生。”

《染》上演日记:

2002年2月5日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www.chuimin.cn)

2002年12月25日首届“风华雅韵”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新作品年度音乐会

2003年12月27日“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颁奖晚会

2005年5月24日北京现代音乐节2005新锐作品音乐会

(李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