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强斌作品《飞歌》评介汇编-弦乐六重奏描绘苗族飞歌印象

陈强斌作品《飞歌》评介汇编-弦乐六重奏描绘苗族飞歌印象

【摘要】:《飞歌》是为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而作的弦乐六重奏,作于2002年1—3月。2001年夏,他带学生赴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风,深入苗族山寨,当地悠扬的苗族飞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行结束后,作者就开始构思这首《飞歌》。

《飞歌》是为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而作的弦乐六重奏,作于2002年1—3月。于2002年4月6日由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室内乐团在上海大剧院首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上首演;后由上海音乐学院“New Ensemble”乐团分别于2003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10月21日在“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和2004年5月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演出。

2002年,该曲作者正处于创作转型时期,常常在思索一些关于声音、音响、音乐色彩、音乐语言和音乐结构问题;也常常仔细地去聆听传统和当代各时期不同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同时,作者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作者也试图从音乐构思这一出发点去对上述各类音乐文献进行比较、归纳。在此之前对他来说一些还较为模糊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他开始寻找真正想写的音乐,也开始逐步在创作中践行他的音乐理想——它应该是一种独立的音乐作品,是“好听”的,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当然它也应该具有独立的个性与风格。写作应该重视听觉体验,重视细部与整体的必然性与统一性,重视声音的色彩处理,特别应该重视给乐器演奏者提供较大的演奏发挥空间,也努力给听众“预留”听觉上的想象“空间”。

2001年夏,他带学生赴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风,深入苗族山寨,当地悠扬的苗族飞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苗族人的生活、苗绣和纯朴的民风以及当地的山山水水等,所有的一切都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记忆,铭刻在作者的脑海中。此行结束后,作者就开始构思这首《飞歌》。

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并未引用任何苗族飞歌的曲调,而是将一些苗族飞歌中的音乐元素,如五度音程、音程大跳、滑音、泛音等,作为音乐语言的主要组成要素,并将那个“完整的记忆”转化为音乐语言和音乐色彩,通过这首作品叙述出来。与作者的另外一首室内乐作品《龟兹吟》从简单到复杂、从相对清楚到逐渐朦胧的音乐过程相反,此部作品的全曲结构基本建立在一种由繁到简的过程。在音调上从复杂的音高构成逐渐走向单纯的、调性清晰的曲调,并在清晰曲调的循环过程中消失从而结束全曲。在音响结构上,强调复杂的和声构成与弦乐单纯的五度空弦的对比;并通过大量运用弦乐器的人工泛音与自然泛音,形成飘逸的音响层,与神秘的气氛相呼应。在音响的色彩层次处理上,通过各声部不等长的乐句、各声部不同的力度处理,以及各声部不同演奏法的处理,从而达到色彩的丰富与声部之间的交融,并使全曲沉浸在一种柔和与神秘的气氛之中。

此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地,以音响和色彩的变化为主,间或出现一些零散的曲调。(www.chuimin.cn)

第二阶段:中速,以相对固定的节奏律动为基础,辅以类似“高腔”的旋律线条。

第三阶段:缓慢地,以逐渐走向清晰,又逐渐走向模糊的“歌调”为结构,辅以音响与色彩的变化。

全曲结束在逐渐走向消失的音响过程中。

(谢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