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86年。该作品于1991年5月12日在上海音乐厅第十四届“上海之春”交响音乐会上正式首演,小提琴独奏:何弦,协奏: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指挥:张眉。此曲第一稿是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后经作者与导师进行反复推敲、琢磨,决定将此曲扩写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于1986年6月完稿,1991年2—4月进行了一次修订。......
2023-11-03
《龟兹吟》是为中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作于1995年,1995年10月6日由中央音乐学院“Ensemble Eclipse”乐团在北京音乐厅“北京·上海·香港作品联展音乐会”上首演;10月18日,上演于香港大会堂剧院。该作品于1996年由德国Schott Music唱片公司向全球出版发行(唱片号:WER 6299-2;演奏者:Ensemble Eclipse)。
这部作品是作者1995年夏天赴新疆采风之后的“有感而发”。那次采风,作者遍访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并深入沙漠腹地采录民间音乐。一望无垠的沙漠,“饱经风霜”的戈壁,特别是朴实、勤劳、宁静的民族同胞,给作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伴随着从容流淌在时间河流之中的音乐与歌谣,时空是这样‘静谧’地交融,凝固在同一方大地上、天空下……”
这部作品的主题元素来源于古龟兹(现库车一带)的器乐音乐,该地区演奏弹拨尔的维吾尔族乐手,在正式演出之前,常常即兴地演奏一些零星曲调,这些曲调往往是对一些简单的音高进行装饰变化而成。这种装饰变化的方法使作者获得一些启示,于是产生了该作品的主要写作方法和音乐语言。
该作品以横向的乐句连缀方式构成全曲,曲调的装饰变化使音乐逐步衍生、发展,通过游移不定的调性和节奏变化,在乐句之间和乐句内部进行疏密与强弱、音区和音色的对比,并结合中提琴和钢琴演奏法的变化、不同分句的安排、不同织体的结合,使音乐在丰富的色彩变幻中,持续保持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由于主题本身就具有装饰性,故在全曲中,“主题”难觅真迹。从听觉上,作品给人一种音乐延伸的过程,一种“细胞”衍生的过程,一种时间流淌的过程。这种横向的“装饰”技术也以一种类似“支声”的手法体现在纵向的音响处理上。例如,在纵向声部的处理上,大量使用了所谓的余音方式,即时而是钢琴声部延续中提琴声部的余音,时而又是中提琴声部延续钢琴声部的余音,等等。
在中提琴音乐语言的应用上,作者时而运用大跨度的音区变化,时而在狭窄的音区内运用快速而密集的音流进行,微分音、同音不同发音点的连续进行,慢滑奏结合快滑奏,大幅度的揉弦,等等,皆为该作品中提琴声部的主要语言特征。在钢琴声部,作者大量运用了“没有共同音”的连串的音流与和弦结构,并通过音区、演奏法、力度和音符疏密的安排,紧密地结合中提琴声部的语气和色彩的变化,常常造成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www.chuimin.cn)
节奏的变化是该作品另一主要特征。作者通过大量应用附点、切分、同音连线和不同时值的连音变化,并常常在乐句的起音和落音上避开节拍点,结合长短句的变化,使音乐在连绵不断的进行中发展、延伸。
全曲以融化在一种蔓延的音流中的模糊化、散板化的乐句连缀,达到了一种从容而自然的音乐表达。
(谢苗苗林燕)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86年。该作品于1991年5月12日在上海音乐厅第十四届“上海之春”交响音乐会上正式首演,小提琴独奏:何弦,协奏: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指挥:张眉。此曲第一稿是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后经作者与导师进行反复推敲、琢磨,决定将此曲扩写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于1986年6月完稿,1991年2—4月进行了一次修订。......
2023-11-03
《路》原是为琵琶与钢琴而作,完成于1996年年初,同年5月首演于日本东京。乐曲的构思来自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路》中,作者将人们熟悉的包含12个半音,即以12为模的音阶换以11个半音为一循环周期。《路》中的这个音阶在一个八度范围内的音结构与自然小调没有差别。但在高一组循环时则整个低了半音,成为非八度周期音阶。......
2023-11-03
《飞歌》是为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而作的弦乐六重奏,作于2002年1—3月。2001年夏,他带学生赴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风,深入苗族山寨,当地悠扬的苗族飞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行结束后,作者就开始构思这首《飞歌》。......
2023-11-03
周 斌我班一名W姓男生,人称“魔童”。W的周记果然“魔性”十足。我必须立即启动“驱魔计划”了。“你的朋友中,有多少人同意你的观点?”“他们都是傻子,没人理解我。”然而好景不长,他“魔鬼”的本性再次显现,期末考试成绩直线下降。第二天下午,他自己“退学”了,给家长的理由还是“学习无用”。一个经常把“学习无用”放在嘴边的学生,会有这样努力的行为吗?“魔鬼”渐渐远离W而去,但依然有一个过程。......
2023-10-29
在电子音乐技术理念方面,作品《吟》使用了大量变化音乐材料的手段,不过展开的技术不再是传统作曲组织“音符”的技术,而是电子音乐组织“声音”的技术;被展开的音乐材料也不再是音符,而是声音。在《吟》的电子音乐部分制作过程中,电子采样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吟》在现场演出中对乐器演奏的声音和预制电子音乐的声音都做了实时化的处理。......
2023-11-03
我国有重视历史记录的传统。司马谈完成了《史记》的部分篇章。[4]司马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开始了《史记》的续写。《史记》的写作,经历了坎坷的过程。汉武帝盛怒之下,下令对司马迁处以“腐刑”。但他想到父亲嘱托的修史大业,便咬紧牙关,“隐忍苟活”[5],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力贯注在写作中,终于约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东汉桓帝时,才逐渐专称为《史记》。......
2023-08-27
虽然问题和范围涉及甚广,前后流派纷陈,诸家学说不一,但一个共同的倾向,却是“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表现为创作的繁荣和批评的繁荣,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审美理论才得以产生。所以鲁迅把“文学的自觉时代”称之为“曹丕的一个时代”。......
2023-12-07
老子和庄子本人都不曾谈过艺术创作,但后世的文论家还是从老庄的涤除玄鉴和心斋虚静中引出了“创作论”,他们认为静心契道,心与物化是与审美心理相通的。先是庄子后学对虚静说和物化说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之上,后人才能将它们与创作论联系起来。虚静要求排除万缘,物我两忘,心如止水,而创作却要求神与物游、情感活跃,既不虚,也不静。与虚静说紧密相关的,还有物化说。只有心灵手巧、心与物化才能指与物化。......
2023-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