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强斌:《龟兹吟》的创作与首演

陈强斌:《龟兹吟》的创作与首演

【摘要】:《龟兹吟》是为中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作于1995年,1995年10月6日由中央音乐学院“Ensemble Eclipse”乐团在北京音乐厅“北京·上海·香港作品联展音乐会”上首演;10月18日,上演于香港大会堂剧院。这部作品的主题元素来源于古龟兹的器乐音乐,该地区演奏弹拨尔的维吾尔族乐手,在正式演出之前,常常即兴地演奏一些零星曲调,这些曲调往往是对一些简单的音高进行装饰变化而成。由于主题本身就具有装饰性,故在全曲中,“主题”难觅真迹。

龟兹吟》是为中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作于1995年,1995年10月6日由中央音乐学院“Ensemble Eclipse”乐团在北京音乐厅“北京·上海·香港作品联展音乐会”上首演;10月18日,上演于香港大会堂剧院。该作品于1996年由德国Schott Music唱片公司向全球出版发行(唱片号:WER 6299-2;演奏者:Ensemble Eclipse)。

这部作品是作者1995年夏天赴新疆采风之后的“有感而发”。那次采风,作者遍访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并深入沙漠腹地采录民间音乐。一望无垠的沙漠,“饱经风霜”的戈壁,特别是朴实、勤劳、宁静的民族同胞,给作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伴随着从容流淌在时间河流之中的音乐与歌谣,时空是这样‘静谧’地交融,凝固在同一方大地上、天空下……”

这部作品的主题元素来源于古龟兹(现库车一带)的器乐音乐,该地区演奏弹拨尔的维吾尔族乐手,在正式演出之前,常常即兴地演奏一些零星曲调,这些曲调往往是对一些简单的音高进行装饰变化而成。这种装饰变化的方法使作者获得一些启示,于是产生了该作品的主要写作方法和音乐语言。

该作品以横向的乐句连缀方式构成全曲,曲调的装饰变化使音乐逐步衍生、发展,通过游移不定的调性和节奏变化,在乐句之间和乐句内部进行疏密与强弱、音区和音色的对比,并结合中提琴和钢琴演奏法的变化、不同分句的安排、不同织体的结合,使音乐在丰富的色彩变幻中,持续保持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由于主题本身就具有装饰性,故在全曲中,“主题”难觅真迹。从听觉上,作品给人一种音乐延伸的过程,一种“细胞”衍生的过程,一种时间流淌的过程。这种横向的“装饰”技术也以一种类似“支声”的手法体现在纵向的音响处理上。例如,在纵向声部的处理上,大量使用了所谓的余音方式,即时而是钢琴声部延续中提琴声部的余音,时而又是中提琴声部延续钢琴声部的余音,等等。

在中提琴音乐语言的应用上,作者时而运用大跨度的音区变化,时而在狭窄的音区内运用快速而密集的音流进行,微分音、同音不同发音点的连续进行,慢滑奏结合快滑奏,大幅度的揉弦,等等,皆为该作品中提琴声部的主要语言特征。在钢琴声部,作者大量运用了“没有共同音”的连串的音流与和弦结构,并通过音区、演奏法、力度和音符疏密的安排,紧密地结合中提琴声部的语气和色彩的变化,常常造成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www.chuimin.cn)

节奏的变化是该作品另一主要特征。作者通过大量应用附点、切分、同音连线和不同时值的连音变化,并常常在乐句的起音和落音上避开节拍点,结合长短句的变化,使音乐在连绵不断的进行中发展、延伸。

全曲以融化在一种蔓延的音流中的模糊化、散板化的乐句连缀,达到了一种从容而自然的音乐表达。

(谢苗苗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