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生产、获取、分享信息的平台,它基于数字技术把庞杂的数据转化为信息,把受众从读者变为传者。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不仅仅是传播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12〕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受众常常被称作“用户”,即社交媒体的使用者。“用户”的概念更加集中生动地表现出受众的一种主动性和活力,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具有年轻化、知识化、个性化、娱乐化、强关系的特质。......
2023-11-02
该时期电影当中,城市被建构成以物质为中心的欲望都市,物质主义盛行,都市中人皆以物质为追求。电影人将视角锁定在都市的边缘、现代化的边缘,对都市的“极富”现象和农村、都市边缘的“极贫”现象在电影中极尽表现,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都市繁华外表下的世间的许多苦痛与无奈。都市里的舞场、酒馆、路上的洋车洋房,阔太太和少爷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与乡下和都市边沿的贫困落败形成强烈的对比。都市就像诱人的毒苹果,光鲜的外表下是足以吞噬人灵魂、生命的内在。电影中极尽展示了都市中的繁荣生活,富人生活奢侈,颐指气使;农村的乡下人却难以温饱,苦苦挣扎。都市的繁华生活吸引了愈发贫苦的乡下人,加上农村贫困的日益加剧,这些乡下人也只能到都市里去寻找出路:
“农村快破产了,到都会去,到都会去。”〔1〕
“到城市去:天明,乡渡头的小轮,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地满载了逃往城市里去的乡民。五年以前,乡民禁不住帝国主义和军阀勾结起来的双重侵略,……不得不忍痛别离了他们美丽的荷田菱塘,……去到那好像是外国地方的上海。”〔2〕
“在农村、小城市相继破产之下,大多数的居民唯有蜂拥到藉金元以矗立的大都会去谋他们新的生存……”〔3〕
伴随农村破产的是都市的兴起,乡下的难民们纷纷逃往“像外国地方”的上海。于是,农村愈加破败,而都市由于多了一大批从乡下来的“劳力”,愈加繁荣富裕,这种繁荣富裕建立在对下层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上。“乡下人”为避开侵略战乱到都市打拼,有的被都市所洗礼失去本真也变得唯利是图,有的禁受不住都市生活的压迫而回乡或走向堕落死亡,在都市这个“罪恶渊薮”,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人性却在逐渐丧失……
以《城市之夜》(1933年联华影业公司)为例,讲述某大城市贫民区的一角,住着贫穷的一家三口,老父在码头上当劳力,女儿在纱厂做工并照顾幼弟。不久,父亲病倒,女儿失业,在接踵而至的灾难面前,女儿不得已在夜晚瞒着父亲到曾被自己拒绝的房东阔少那里去出卖自己换取生存。然而,最后他们仍不得不与其他流离失所的穷人们一起走向乡村。
“闹市的灯火,掩饰着黑暗间的罪恶。一切的丑鄙龌龊都会放出光来,偶尔来一阵秋雨,更似乎加上一些诗意,调剂那过于浓厚了的珠宝气息。在闹市的灯火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者说尤其是在闹市的灯火照着的地方,那富有诗意的秋雨会在一般未经改造作大洋楼的破房子的房顶上直灌了下来,住在破房子里面的人们却是无福消受。”〔4〕
迫于生计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中年男性做劳工,少女们在影片塑造时都摆脱不了“出卖自己”的这个过程或者结局。城市被描述成一个“淘金”之地、繁华之地外,更突出的却不是它的繁华而是罪恶。所谓名利场,终究是“阔少”们、金主们的名利场,乡村之贫民在这繁华间蜷缩着,他们所承受的只有无尽的贫穷与苦难。(www.chuimin.cn)
所以,在“金元矗立”的大都市中,蜷缩着这样一个群体,这些人贫苦无依,都市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在这里摸爬滚打,忍气吞声,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贫穷与灯红酒绿在都市里共存,看似矛盾又充满和谐。没有人反抗,每个人都“痛苦地压抑着”〔5〕,为了什么?为着什么?虽然明知山有虎,也只能偏向虎山行,所以他们终于被都市洪流所吞没,最后也只能“重返故乡”,只是此时的乡村已经更加满目疮痍——
“一片颓垣断壁和荒蔓的蓬蒿。半枯的柳树摇曳着,残存着一点生气;几个瘦弱的饥民在掘着野菜充饥;……秋风过处,疏柳的黄叶簌簌地随风飘落,好像低吟着黯然销魂的诗句……”〔6〕
“在这个年头,水旱兵灾一阵阵地向农村袭击,丝价又跌落,地租杂税更是农民的催命符。”〔7〕
“田地龟裂;饿殍载道;草根树皮被掘食剥噬着;有些灾民扶老携幼地逃奔他乡……军阀混战、掳掠人民的场景和敌军侵略我国、焚烧惨杀的暴行……”〔8〕
“经济日趋衰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压榨之下,加速地趋向崩溃的惨境。”〔9〕
电影编导在对都市与农村的刻画上,毫不掩饰,极贫与极富的差距一目了然,农村的极贫不仅仅由于战事与侵略造成,也包括新城市发展之际,“重商轻农”的现象和政府、大众对农村对农业的忽视。都市对于乡下人来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他们渴望在那里摆脱贫困,结果却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贫困。都市,成为了他们梦想的破灭场、人性的丧失地。这种“极贫”与“极富”现象在都市内的共存与都市外的对立,实则是民国时期电影人对都市不公的批判和物欲化都市的侧面抨击——都市,这个利欲天堂、吞噬人性的罪恶深渊。
有关新闻与传播研究辑刊 第2辑的文章
社会化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生产、获取、分享信息的平台,它基于数字技术把庞杂的数据转化为信息,把受众从读者变为传者。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不仅仅是传播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12〕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受众常常被称作“用户”,即社交媒体的使用者。“用户”的概念更加集中生动地表现出受众的一种主动性和活力,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具有年轻化、知识化、个性化、娱乐化、强关系的特质。......
2023-11-0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对电视采编类课程来说,构建全媒体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课余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电视采编全媒体数字平台可以由新闻信息平台、作品展示平台、师生互动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几个子平台组成。......
2023-11-02
创新教学推崇多元化的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传统教学主要采取纸笔考试的形式,更多地使用总结性评价,以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目前,在学校对考试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大力支持和促进下,新闻采访学形成了较合理的以评判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期末考试和总评成绩计算方案。〔10〕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8期,第26页。......
2023-11-02
乡约组织会制定相应的乡约民规,并通过乡约宣讲的方式让普通民众知晓、理解并自觉遵守,因此乡约组织的教化活动是在民间普及儒家思想、提高普通民众道德、传播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
2023-11-02
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其在传播过程中积极利用人际传播的优势,通过由家庭、亲属、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非正式社会网络进行人际传播,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种显著的教化功效,与其行之有效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密切相关。......
2023-11-02
上古时代,生民群聚而生。当人类聚生群处之时,当个体的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时,人不能不传播。上古蒙昧时代,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除了采集外还有狩猎。先民并非生来就会猎取动物,所以就有一个“教以猎”的传播活动的展开。再者,狩猎活动多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因此它要求有更严密的组织性,更频繁的人际传播。上古时代并无“政治”这个概念,但却有政治传播活动。......
2023-11-02
新世纪以来,虽然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报道的持续热点题材,报道的体裁品种不断增多,但总体来说,还是以消息为主。从课题组的统计数据看,《羊城晚报》这一年的农民工报道中,消息占所有体裁品种总量的63.5%,通讯和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三者的总量为25.5%,评论7%,图片新闻、记者手记、读者来信等为4%。加上农民工报道中的图片新闻过少,不注意新闻配图,媒体的农民工报道就显得体裁品种较为单一,题材内容的发掘力度不足。......
2023-11-02
从如今的研究来看,很少有学者将采访权定义为权力,这是由于权力一词所背负的强制性政治色彩较浓厚,一般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主体。行政权力说时任《检察日报》记者王松苗认为,采访权是具有行政权利性质的民事权利。与公民权利延伸说不同的是,宪法权利说强调采访权受法律保护,在此层面上探求是否应当赋予司法请求权。......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