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梦:新闻责任助力国家发展历史实现

中国梦:新闻责任助力国家发展历史实现

【摘要】:“中国梦”再次是一个“历史工程”。这样看来,作为一个“历史工程”的“中国梦”的提出,对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精神动力减弱之危机的当今中国而言,正是必要之举、及时之策。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梦”作为一个“历史工程”的基本要求。而要达到“中国梦”所提出的这一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怎么做呢?

“中国梦”再次是一个“历史工程”。如果说前面的“系统工程”所表达的是“中国梦”广泛的空间覆盖,那么在这里,我们则可用“历史工程”来形容其巨大的时间跨度。正是由于“中国梦”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而注定要经历较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对这一伟大任务加以适当分解,通过设置阶段性的战略目标以使我们的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就显得尤为必要。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曾提出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美元,标志着我们已如期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务。而相比之下,第三步的目标更加宏伟,也更需要我们长时间地为之奋斗。鉴于此,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又将这第三步拆分为了两个具体目标。他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

可以说,在前一阶段,我们已经用了30余年的时间实现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接下来,我们还将再用8年时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更用36年时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2049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即便在今天看来,“中国梦”的实现仍是一段需要几代人薪火相传、接力前进的漫漫征程,考验的是我们的决心与恒心、毅力与耐力。如何能够做到不动摇、不疲沓、不懈怠?如何能够一以贯之地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激情?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的回答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11〕在这段话中,习近平同志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视为我们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进取之势而不衰的根本法宝,深刻阐述了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如果说物质贫乏与精神空虚都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求我们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因为只有真正做到了后者,只有真正做到了“弘扬中国精神”,我们才不会被这一“历史工程”的岁月绵长所拖垮,才可能在一步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雄关漫道”上拼搏不息、奋进不止。

然而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虽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与这些成绩伴随而来的,却是一部分人在精神层面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所谓“道德滑坡”“价值混乱”“思想荒芜”等等,都是关于此类问题的常见表述。而究其实质,精神动力的缺失乃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虽历经波折,仍矢志不渝、奉献无悔。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一个充满精神动力的时代。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可能大步向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悄然渗入,不少人逐渐丧失了过去的志向与干劲,心灵空虚、无所寄托,以至于精神荒漠化而沉溺物欲不能自拔,使得慵懒之风、享乐之风、奢靡之风在部分人群中盛行,既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更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样看来,作为一个“历史工程”的“中国梦”的提出,对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精神动力减弱之危机的当今中国而言,正是必要之举、及时之策。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社会、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一个人有了精神动力,才会觉悟自励、奋发有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动力,才会克难攻坚、追求进步。我们其次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代代相传。历史上,中国精神是照耀我们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曾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指引中华民族不断开创文明辉煌,以层出不穷的文明成果领先于世界、造福于人类;今天,我们身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涉险滩需要勇气,打硬仗需要豪情,因此面对将会长期持续的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更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支撑。我们再次还要认识到: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分别是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奉献精神,以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我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则包括突破陈规、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不甘落后、奋力争先的超越精神,与时俱进、锐意开拓的进取精神,以及埋头苦干、不尚空谈的务实精神——它们都是民族存续的血脉之根,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

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梦”作为一个“历史工程”的基本要求。而要达到“中国梦”所提出的这一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的观点是:新闻工作者须强化自己作为“建设者”的责任意识,从而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实现提供精神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我们知道,面对层出不穷、无可计数的各种事件,新闻工作者只能报道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正如美国著名报刊评论家李普曼所指出的,新闻不是对事实的普遍摄取,而是对事实的有限选择,它所展示的社会生活是“片段式”的,它的任何描述也都是有“偏向”的。可以说,新闻归根结底是一种对事实的选择性呈现方式,它的本质功能不是陈述,而是阐释;不是对现实的“翻拍”,而是对现实的建构。

唯物辩证法看来,新闻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作为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本身就具有某种主观性特征。马克思曾说:“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变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使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理想化地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它无所不及,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它是从真正的现实中不断涌出而又以累增的精神财富汹涌澎湃地流回现实去的思想世界。”〔12〕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一切新闻都体现着报道者的主观倾向,并且根据这些倾向在作事实判断的同时也进行着价值判断。显然,新闻报道的事实表述与价值研判的这种统一关系,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止于表述事实,而必须分析事实,必须通过对各种事件所反映的历史规律、时代趋势、社会本质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来挖掘其价值、揭示其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杜绝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缺失现象,才能使新闻报道真正发挥引领时代风尚、弘扬社会正气的建设性功能。

进一步讲,必然伴随事实判断而来的价值判断,决定了新闻工作者永远都不应是新闻事件的消极报道者,而应是肩负重大责任的观念供给者。这个责任,就是站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立场上,为全社会的拼搏奋进提供思想养料与精神动力。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着力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助多样化的新闻报道形式而将它们转化为能够服务于新时代的精神财富,并使之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以此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精神自豪感。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还要认识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性,整体观照和把握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与“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在发展线索和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有意识地寻找那些能够生动体现这些精神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以富于现实针对性和鲜活故事性的典型报道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鼓舞全国各族人民。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方针。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3〕我们说,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也影响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以精神因素来激发其内在潜能,由此对其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中,新闻工作者担负着生产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有责任通过采写各种顺应时代潮流、展现时代风貌、奏响时代旋律的新闻作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大力倡导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的基础上,以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推动全社会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践行的巨大文化潮流。如果说“中国梦”是一个“历史工程”,那么相应的,新闻工作建设性的又一重要体现,也就在于它能通过弘扬饱含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而使举国上下在实现“中国梦”的较大时间跨度内,长期不懈地保持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高昂势头。因此可以说,强化责任意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是新闻工作者须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的第三种建设性力量。

眼下的中国,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国梦”的提出,既是民心所向,也是时代所需。而其目标的远大、任务的浩繁,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角色定位、树立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为作为“信念工程”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舆论保障、为作为“系统工程”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综合协调、为作为“历史工程”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可以说,“中国梦”的三个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建设性的三重表现。广大新闻工作者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就一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当和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与使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助一臂之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建设性力量。

(作者简介:范龙,男,新闻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媒介文化;齐珊珊,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向迪维,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1版。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www.chuimin.cn)

〔3〕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载《中国新闻年鉴》,第3页,中国新闻年鉴社1997年版。

〔4〕李瑞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载《新闻工作文献选编》,第202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5〕喻国明:《正面宣传:判断标准与操作定义》,载《新闻记者》1990年第4期。

〔6〕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8〕荆棘:《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载《求是》2013年第3期。

〔9〕Lasswel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Cooper Square,1964,p.38

〔1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第1版。

〔1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12〕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载《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