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文本解读-人文纪录片中的新发现

城市文本解读-人文纪录片中的新发现

【摘要】:而观众跟随主持人及镜头的移动,去探寻这8座城市的面貌,这仿佛就是一个正在进行的“通过仪式”。在纪录片中,李晗俨然成为一名“通过仪式”的“引导者”,在她的指引下,人们得以揭开8座城市的神秘面纱,并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在《一本书一座城》所建构的阈限空间中,人们不断地进入一种“通过仪式”的状态,并通过声音和画面所创造的影像文本,解读着城市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行走城市作为一种“通过仪式”

旅游作为当代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一种周期性的身份转换和仪式表演活动,是一种典型的“通过仪式”,它会带领人们走进阈限空间,并实现身份、地位或思想的某种变化。在旅游过程中,对于游人而言,所见的各类景点建筑本身的符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游人在观看和游览的过程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将建筑与景点所体现出的符号能指,与游人想象中的文化所指相对应,从而实现景点实体与想象维度间的转换。与此同时,游人还在不断观察和体验旅游景点“原住民”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重新建构出自己心目中关于这个城市的诸种意象。这种行走式的“通过仪式”,在《一本书一座城》节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节目中,创作者选取了欧洲和中国的8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蓝本,在主持人李晗的带领下,观众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文发现之旅。在8集节目中,创作者均以与这座城市密切关联的一本书为线索,精心选取城市的各类建筑与景点,并不断发掘这些建筑与景点背后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这些城市意象的重塑,如《伦敦:安乐椅侦探和帝国旧梦》《北京:再会,老北京》《巴黎:流动的盛宴》《台北:食梦兽和脸之书》《柏林:再见,柏林》《上海:繁花》《香港:天工开物,旧物温柔》《杭州:杭城一页》等。在影片中,这些知名的大都市被重塑为一个个新的符号,如伦敦被重塑成一个怀旧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侦探出没的神秘城市,巴黎成为一个让人终身难忘的艺术之都,而在讲述北京、台北、上海、香港等东方城市时,创作者则选取了胡同、弄堂、咖啡馆、五金店和武馆等作为符号能指,尝试讲述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旧事物的冲突和人们思想及生活的变迁。节目并没有沉浸在对旧有文化消逝的哀伤中,而是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展示了这些城市迎接新事物和新挑战的决心,这种“通过仪式”也让人们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洗礼。

2.影像观看作为一种“通过仪式”

影像观看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信息获取形式,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也成为了一种“通过仪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借助于各类媒体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私人空间中的媒体使用拓展到公共空间中,实现了对空间的“重新规划”,从而创造出“阈限空间”,这就是潘忠党教授所说的阈限空间的第三种类型,即一种情境性的阈限空间。

观众在观看《一本书一座城》这一节目时,可以借助于电视镜头和主持人的讲解来获取关于城市的种种印象。而观众跟随主持人及镜头的移动,去探寻这8座城市的面貌,这仿佛就是一个正在进行的“通过仪式”。在这个仪式中,观众通过影像观看来解码创作者所形塑的城市模型,并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如在柏林篇中,节目以《再见,柏林》的作者伊薛伍德的经历和视角为主线,去探寻这座曾经被柏林墙人为分隔的城市。整集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些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酒店》的片段,强化了对柏林这座城市的影像形塑。此外,创作者在介绍柏林这座城市的时候,还在不断进行反思,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过往历史的思考。而香港篇则以《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这部小说为线索,整个片子以作者口述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探究了普通香港人是如何在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中辛勤工作,并扎根下来的过程。影片关注的重点是城市中生活着的普通人,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种仪式性的观看过程,了解香港人辛苦创业、艰难生活的过程,既建构自己心目中的香港印象,又获得了十分难得的审美体验。(www.chuimin.cn)

3.被观看的城市意义解读者

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启用了节目主持人,并以主持人为第一人称去寻访经典、思考城市生活。节目的主持人李晗是作为一名知识女性的形象出现的,她有涵养、有见识、端庄、美丽、大方,曾经主持过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人文节目《人文深呼吸》、人文综艺节目《中华好故事》等,她不仅有着丰富的主持经验,还有留学英国的背景,这都使得她的形象十分符合该节目的深度人文的定位。在纪录片中,李晗俨然成为一名“通过仪式”的“引导者”,在她的指引下,人们得以揭开8座城市的神秘面纱,并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此外,该纪录片的制作团队也是一批留学海外的文化精英,如导演是留美在读博士,制片人是精通五国语言的留法在读博士,剪辑师是香港留英硕士,连助理也是留英、留法、留德的电影学院的高材生,这种中西合璧的制作团队,既保障了节目的制作水平,也为节目灵活地从东西方的双重视角去解读8座城市提供了保证。

在该纪录片中,不但城市的建筑、景点、人物、历史文化成为被观众观看的对象,让观众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城市的机会,而且主持人李晗及创作者团队也成为了被观看的对象,他们对城市的观看方式,对城市意义的解读方式,都会影响观众的判断,而观众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创作者意图和形象的解读,并藉此再次解读这些城市的意象。在李晗及其制作团队的带领下,人们仿佛踏上了一条寻访伦敦、巴黎、柏林、北京、上海、杭州、台北、香港8座古老城市的“通过仪式”。在这些城市意象解读者的带领下,人们在品味书本、行走城市的过程中,得以领略这些城市的文化魅力,得以重新解读这些城市的人文内涵,得以反思这些城市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最终获得了关于这些城市的全新意象,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飞速发展,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历史变迁,杭州、巴黎等城市的包容且浪漫的文化氛围等。

4.城市意象的碎片化的解读

在解读伦敦、北京等8座城市的意象时,《一本书一座城》采取了碎片化解读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符合互联网时代信息编码的方式,也符合当前受众的接受心理特征,有利于人们对节目所提供的诸多信息的接受和解码。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而这一时代人们最大的阅读特征就是去中心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因此,在建构城市意象的时候,不能如以往一样采取宏大叙事的模式,全面地展示城市生活的全貌,只能选择较小的切入点,展现事物的局部。在《一本书一座城》中,创作者选取了这8座城市中较有代表性的场景特征切入,如伦敦的私家侦探、柏林的柏林墙、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香港的武馆和五金店等,并试图从这些城市的微小细节切入,去深入解读这些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碎片化的解读方式也造成了对城市意象建构的片面化、浅薄化的问题,不利于人们顺利从节目所提供的诸种“阈限空间”中完成身份、地位或思想的某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