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阈限及阈限空间的理论内涵|新闻与传播研究辑刊第2辑

阈限及阈限空间的理论内涵|新闻与传播研究辑刊第2辑

【摘要】:其中,结构性的“阈限空间”指的是,文化实践体系中特定的“阈限空间”,即由空间设计赋予了一定的“自由性”的场所;周期性的“阈限空间”指的是,由个人、群体或社会的周期转换中的仪式表演而构成的空间;情境性的“阈限空间”指的是,具有流动性的,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使用媒介或其他数码技术来征用或转换空间,而创造出的“阈限空间”[4]。

“阈限”(Liminality)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有间隙性的或模棱两可的状态,它与维克多·特纳(Turner,V.)的作品,以及阿诺德·范·盖纳普(Van Gennep,A.)的解释密切相关。[1]在《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一书中,范·盖纳普指出,个体的生活都是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他还通过对特定的仪式实践和公共仪式的研究,考察并比较了这些通过过程的不同阶段,受社会所控制、标记和影响的方式。根据范·盖纳普的观点,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大多数仪式或礼仪的情形都可以说成是“通过仪式”,它们不但显示了从被承认存在的一个状态或类别,进入另一状态或类别的运动过程,同时这些仪式或礼仪更推动了上述运动过程的发生。同时,他还认为,“通过仪式”可以划分成“分离仪式”、“阈限阶段”和“结合仪式”三个阶段,其中,在“分离仪式”阶段,对象的旧有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被抛弃,在“结合仪式”阶段,对象则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而“阈限阶段”则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模棱两可的状态[2]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阈限空间”指的是,介于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被抛弃和重新获得之间的一个空间状态,在这个空间中,主角的旧的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已然被抛弃了,但是新的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却还没有建立起来,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和混沌状态。也就是处于特纳所说的,介入两种结构类别或生存状态的一种“之间性状态”(between states)[3]。事实上,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或思想状态是相当复杂的,时常会出现多种状态共存的阶段,而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就会踏入一个个阈限空间之中。(www.chuimin.cn)

潘忠党教授将“阈限空间”区分为三种相互交织的类型,即结构性的、周期性的和情境性的。其中,结构性的“阈限空间”指的是,文化实践体系中特定的“阈限空间”,即由空间设计赋予了一定的“自由性”的场所;周期性的“阈限空间”指的是,由个人、群体或社会的周期转换中的仪式表演而构成的空间;情境性的“阈限空间”指的是,具有流动性的,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使用媒介或其他数码技术来征用或转换空间,而创造出的“阈限空间”[4]。根据这种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旅游,会让人们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周期性的阈限空间。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游览时,就有可能进入一种新旧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的交叉共融的之间性状态中,我们即作为一个外来者存在,但同时又领略了旅游景点的文化魅力,受到了一种新的启迪和生命“洗礼”,从而实现“通过仪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