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讲好中国故事,适应国际话语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适应国际话语体系

【摘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国家领导人以开放的姿态展现大国形象,传递中国的声音,为展示政治开明的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助力。

东方文化倾向于高语境文化,西方文化更多是偏向低语境文化,文化语言语境不同,对信息解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社交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传播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首先就须适应国际话语体系,熟悉国外公众的文化传统与他们的语义措辞,以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来讲好中国故事。

国外社交媒体中的Twitter与Facebook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社交网络平台,基于各自拥有的功能不同,Twitter使用方法简单,有点赞和转发功能,便于较快的发布最新信息,适合新闻媒体发布自己的信息,展示信息生产能力。而Facebook有评论功能,及时获取信息的反馈,深入讨论话题,适合媒体开展线下活动和媒体品牌塑造。我国新闻媒体在境外社交网络平台上注册社交账号最多的也是这两个平台。目前,人们日报海外版(People's Daily,China)的官方Twitter已有一百六十多万粉丝关注,平均每天更新30到40条消息,以文字、图片、视频和链接以及话题的形式,主要以发布消息为主,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既包括国际重大事件,也包括国内社会事件。与过去媒体对外形象传播一味报喜不报忧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展现多样的中国社会,有利于打破西方媒体长期以来,于国外社会公众心中所树立的不公正不客观的中国国家形象。

2015年9月,新华社在Twitter、Facebook以及YouTube等三个社交媒体平台,以视频和文图滚动播报的方式,直播习近平出席美国西雅图欢迎晚宴的演讲,引起海外网友的热烈反响,不少海外网友为习主席点赞,并表达期待中美两国合作的心声。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国家领导人以开放的姿态展现大国形象,传递中国的声音,为展示政治开明的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助力。同时,境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中国公众,他们作为外交主体的一部分也积极参与到国家事务的议论与传播之中,社交媒体为国际公众心里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一条由“他塑”到“自塑”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余秀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一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

【注释】

〔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蓉:《新媒体视阈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现代传播》2011年第11期。

〔3〕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4〕王文:《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与世界政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5〕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onic.c/gym/xx/rd/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L。

〔6〕赵灵敏:《形塑中国,对外宣传是次要的——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学院院长王缉思》,《南风窗》2009年第14期。(www.chuimin.cn)

〔7〕冯宇乐:《微博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影响研究——基于大学生用户意愿的实证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6月。

〔8〕[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江作苏等:《国家形象的官媒与民媒二元建构蠡谈》,《今传媒》2014年第11期。

〔10〕新浪微博,http://weirdo.com/rewarding?from=follower_all,数据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10日。

〔11〕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12〕王潇其:《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国家领导人形象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上习近平形象传播为例》,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6月。

〔13〕陈尚荣等:《论全媒体语境下的政府形象传播》,《现代传播》2015年第12期。

〔14〕陈龙:《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对抗性话语再生产》,《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1期。

〔15〕王凤仙:《社交媒体场域的传播失灵现象观察——基于官方与民间话语互动的案例分析》,《当代传播》2015年第6期。

〔16〕吴非等:《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电视研究》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