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农民工主体地位提升的挑战

农民工主体地位提升的挑战

【摘要】:农民工作为农民工报道的对象,理应在消息来源中占主导地位,但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并非如此。在农民工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报道中,《人民日报》善于借农民工之口来凸显政策实施的正面效果,从而使这类报道具有说服力,但是在政策制定过程的意见表达、对政策实施的监督以及对政策评价这几类报道中,农民工的话语表达十分少见,发表意见的主体多为政府官员、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

民工作为城市的一员,应该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利用媒体资源的机会,但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媒体在资源分配方面给予农民工较少。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广东省农民工总量为2635.89万人,占广东省常住人口的25.3%,而2010年《羊城晚报》农民工报道的总量为148篇,与农民工占四分之一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这就说明,农民工获得的媒体关注度相对较低,缺乏平等的媒体资源分配的市民地位。

农民工作为农民工报道的对象,理应在消息来源中占主导地位,但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并非如此。课题组对《南方日报》《羊城晚报》2011—2012年的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两年两报的505篇样本中,除了84篇(16.6%)无法判断消息来源外,来自官方机构的消息来源最多,为183篇(36.2%),其次的消息来源为媒体记者,为106篇(21%),再次的消息来源为企事业单位,为51篇(10.1%),而作为报道主体的农民工及亲友数量很少,为34篇(6.7%),其余的消息来源为民间机构、专家学者和市民。研究发现,虽然近些年农民工报道逐渐重视引述农民工的话语,但以“他者”陈述的叙述仍然是报道的主要方式。(www.chuimin.cn)

由此说明,农民工在媒体中的话语权是缺失的,在农民工报道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显著,课题组对多个媒体的研究结果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再以2010—2012年《人民日报》的农民工政策报道为例。在农民工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报道中,《人民日报》善于借农民工之口来凸显政策实施的正面效果,从而使这类报道具有说服力,但是在政策制定过程的意见表达、对政策实施的监督以及对政策评价这几类报道中,农民工的话语表达十分少见,发表意见的主体多为政府官员、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虽然政府官员、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发表的意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农民工群体的利益需求和政策需求,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固然与农民工的媒介平台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民工长期以来话语权的缺失所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