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时尚政治场域中,人们对于时尚与政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时尚在国际、国内政治关系中对政治家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以及时尚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的积极意义。[1]例如,特朗普参加美国大选的过程中,一部分具有强烈品牌意识、支持多元化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和贫穷问题的时尚设计师或者时装公司公开反对特朗普的政策。......
2023-06-18
本课题组2011—2012年对城市市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普遍关注农民工问题,而他们实际上与农民工的直接接触并不多,他们对农民工及农民工问题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新闻媒体,其比例高达52.3%。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市民对农民工持“积极正面”印象的比例为19.4%,持“有好有坏”的中性印象的比例为72.5%,持“消极负面”印象的为4.3%,持“说不准”印象的为3.8%。这个数据说明,20世纪80、90年代城市市民对农民工大多持的负面刻板印象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扭转。促进城市市民转变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多方建构也是一大原因。
本课题组以新闻框架理论对2011—2012年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共505篇有关农民工形象的报道进行了研究,以类目建构的方式对505篇中的农民工各种形象进行归类,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媒体过去对农民工形象建构的模式化、刻板化、扁平化倾向已得到扭转,目前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建构更注重全面立体细致地反映现实,注重不同类型的典型选择和个性刻画,农民工媒介形象向圆形、立体、多样化方向发展。勤勉/务实(1.4%)、敬业/奉献(3.0%)、进取/坚毅/睿智(5.3%)、胆识/魄力/侠义(3.6%)等一系列的农民工正面形象的比重明显高于愚昧/无知/落后(0.4%)、偏激/蛮横/道德败坏(1.4%)、藐法/违法/违纪(2.0%)等负面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亟待改善的生存状况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孤独/无助/艰辛/不幸的农民工形象(30.5%)成为媒体为农民工群体获取关注的建构重点,而政府、社会也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帮扶,于是,感恩/沐惠(34.9%)这些符号和农民工联系起来,建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一系列“关爱农民工”的措施成了媒体大量报道的题材。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新市民”“新产业工人”等呼声也愈发强烈,农民工转型/融入(16.0%)也成为农民工形象建构的重要方面。以上农民工媒介形象的众多类目建构是在报道的主题、题材等方面梳理归纳出来的,在阅读分析报道文本的过程中,结合近几年的农民工报道,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媒体所建构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农民工媒介形象可分为八种:
1.命运的把握者。如《南方日报》2011年3月3日的报道《精打细算,从农民工到小老板》、2014年3月10日的《新生代农民工热捧成人教育》,《羊城晚报》2012年2月1日的报道《“我们打工是为了学本事”》、2012年9月4日的《“我也是农民工”》等。
2.心系他人的善者。如《南方日报》2012年6月12日的报道《“托举哥”周冲:每个路人都会这么做》,《羊城晚报》2012年4月16日的报道《好司机见义勇为被捅成重伤》等。
3.勤勉朴实的劳动者。如《南方日报》2012年月20日的报道《“托举哥”:我是能吃苦的人》,《羊城晚报》2012年1月16日的报道《加水工:为火车注入生命与活力》、2015年9月7日的《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调查:城市啊!你拿什么反哺他们》等。
4.不幸的受难者。如《南方日报》2012年2月27的报道《女工带伤加班3天送医院不治身亡》、2015年10月11日的《郑州数十名民工为省钱夜宿桥底》,《羊城晚报》2012年5月1日的报道《劳动节,愁对薪水未讨回》、2014年10月26日的《入选“中国好人榜”农民工流浪广州街头》等。(www.chuimin.cn)
5.行为失范的打工者。如《羊城晚报》2012年1月4日的报道《打工太辛苦不如傍富婆》,2012年2月8日的报道《烂赌夫杀烂赌妻后跳楼亡》等。
6.被帮扶的沐恩者。如《南方日报》2011年7月1日的报道《关爱劳务工 深圳福彩15.1万元资助13名劳务工》,《羊城晚报》2012年1月9日的报道《深圳送外来工免费坐车回家》等。
7.城市的主人翁。如《南方日报》2011年1月28日的报道《他们就是新莞人》、2015年11月5日的《让更多的农民工走进“春天里”》,《羊城晚报》2011年月27日的报道《你好,新广州人……》、2012年10月5日的《积分入户者:以广州人身份过节很骄傲》等。
8.身份尴尬的“边缘市民”。如《南方日报》2011年3月14日的报道《168户挑选520套保障房,25户放弃选房 新莞人何时住上保障房》、2014年3月21日的《创造融合条件实现人的城镇化》,《羊城晚报》2012年6月6日的报道《“新生代产业工人身份认同”调查显示三成陷入迷茫人近半自认外乡人》等。
新闻媒体建构的丰富多样的农民工媒介形象,有助于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多方了解和全面认识,为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认知接纳创造了条件。如201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探访北京郊外“废品村”》聚焦从事废品收购的农民工,充分肯定了他们作为“城市清道夫”为大城市节能减排和美化环境做出的重要贡献。
有关新闻与传播研究辑刊 第2辑的文章
在当下的时尚政治场域中,人们对于时尚与政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时尚在国际、国内政治关系中对政治家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以及时尚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的积极意义。[1]例如,特朗普参加美国大选的过程中,一部分具有强烈品牌意识、支持多元化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和贫穷问题的时尚设计师或者时装公司公开反对特朗普的政策。......
2023-06-18
相反,语言建构了事物的现实性。被苏格拉底放在这个形式后边的是第一级表象,它是经由工匠的技艺产生的。语言并非表象了一个独立的、事先存在的现实世界;相反,语言和其他形式的传播创造了被我们视为世界的东西并将其带入存在之中。......
2023-10-30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但这并没有影响后人对游女形象及其生活情形的审美想象与艺术建构,而且这种审美想象和艺术建构的热情似乎有增无减。其实,这里所说的“游女其人”,主要针对“审美文化”范畴中的游女人物形象,并非针对古代汉江流域现实生活中的游女人物形象。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汉江游女,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主要体现为现实性、意象性、观念性这三种形象,并留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领域,保持着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格。......
2023-08-22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对此做了明确要求。《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中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采访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亲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中要求: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2023-10-20
(一)志愿者形象礼仪志愿者是社会文明的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是彰显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形象。良好的礼仪与沟通能力,既可以展示青年志愿者的风采,还能够更高质量地服务于目标人群。注意外观整洁,没有异味,并且不宜佩戴过多的装饰物品,更不能佩戴花哨和张扬个性的工艺饰品以及名贵的珠宝饰品,以免影响志愿服务。......
2023-11-09
19 世纪诞生的电子媒介让人类原本的感性的传播得到了回归,生动的图像和悦耳的声音,开始与文字并驾齐驱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形态。电视为主体的视听媒介成为这个时代里的主体。“娱乐至死”为代表的观点就是基于电视这样的一种感官主义的功能而产生的恐惧。[1]台湾学者王泰俐在《电视新闻感观主义》一书中,使用了一个有趣的分析模式。......
2023-11-03
那什么样的网站形象才是最好的?简言之,你的网站处处都应该体现出“用户价值最重要”这个概念。但是很多网站在操作中,却忽略了用户的感受。充分利用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将网站的形象、文化及实力展现出来。这种炫耀,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与信誉度的。而网站用户体验主要是来自用户和人机界面的交互过程。......
2023-11-24
英文单词cool的新含义“酷”,正是来自麦克卢汉提出的冷媒介、热媒介之说。麦克卢汉还把冷、热媒介的概念加以延伸,认为发达国家是热的,落后国家是冷的;油滑的城里人是热的,淳朴的乡村人是冷的。现在新媒体迅速扩大市场,印刷媒介则日趋萎缩,冷、热媒介的理论令我们对此更加重视。......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