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主要病害成因分析和现状评估-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成果

主要病害成因分析和现状评估-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成果

【摘要】:(一)主要成因分析1.自然破坏雨水冲蚀本段齐长城为土石混筑墙体,墙体夯筑程度不均一、抗水性较差,容易在降水过程中被不断冲蚀消减甚至消失。(二)现状评估齐长城穆陵关西段墙体位于人为活动频繁区,紧邻村庄,饱受人为因素破坏。由垦田拓路等原因造成的墙体切面、凹陷等病害,在雨水冲刷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继续恶化,使墙体出现掏蚀凹进、冲沟、坍塌等现象,处于失稳状态。

(一)主要成因分析

1.自然破坏

(1)雨水冲蚀

本段齐长城为土石混筑墙体,墙体夯筑程度不均一、抗水性较差,容易在降水过程中被不断冲蚀消减甚至消失。在降水过程中,水分逐渐渗透墙体夯筑层,伴随着水分的冻融、蒸发作用,土层中的盐分等不断出现结晶、重结晶的循环,从而逐渐削弱墙体成分,破坏原有夯筑强度,导致墙体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因此,经历两千余年风雨侵蚀后,齐长城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消失,比如K0+443至K0+500段墙体已消失。另外由于雨季雨量较大,在K0+000至K0+219间墙体内侧出现多处冲沟。

(2)植被生长

该段长城遗址中土石混筑墙体表面大量覆盖草皮,植被作物对于齐长城遗址具有破坏和保护双重作用,遗址表层覆盖的草皮植被多为结缕草、黄背草、白羊草,属多年生须根系草本植物,其根系网络在土壤表层形成网状结构,成为“加筋整体”,有效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冲蚀能力,减缓了墙体水土流失和塌落的速度,如墙体切面凹进处,顶部墙体未持续塌落、滑坡的主要原因均为植物的保护作用,穆陵关西段中K0+209至K0+381段墙体总体由于草皮覆盖情况好,保存状况稳定。

2.人为破坏

(1)耕作破坏

自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至今,长城墙体两侧或墙体顶面被开垦为农田,人们为了扩大耕种面积,不断地蚕食墙体,造成大量墙体切面。农民耕种时常将墙体塌落坡开垦整平,甚至将墙芯夯土大量采挖至墙下薄地,导致墙体被破坏。部分耕地直接侵占墙顶且深翻顶部夯层,将土层摊平至长城两侧,使墙体遭受严重破坏,局部段落趋于消失,如K0+700至K0+773间墙体已基本被摊平。(www.chuimin.cn)

(2)修路破坏

长城墙体长期处于农田包围环境中,人们为了便利,在墙体外侧开辟机耕路,纵向剖开墙体,利用墙体土石来铺设路基,造成墙体纵向切面;有的直接利用墙体顶部为机耕路;有的直接横向挖断墙体,打通墙体内外两侧作为机耕路,造成墙体横向切面;有的斜向开挖墙体,利用土石铺设路基,以此作为农用机动车的通道,造成墙体斜向切面。另外,农用车辆长期碾压,造成墙体顶部受压不均、凹陷下沉、易积水,进一步对墙体造成破坏。

以上两种原因造成的墙体切面,在雨水冲刷等力的作用下,使墙体失稳,易发生切面掏蚀或者切面坍塌现象,这种现象已表现在墙体多处切面上。

(3)植树造林

因保护意识的缺乏,人们将遗址开垦为苗圃,破坏了墙体顶部夯层,在种植、砍伐和起挖树木过程中使墙体出现大量凹陷和树坑。其中,速生乔灌木主要以刺槐、荆条为主,刺槐等根系发达,对墙体夯层的破坏尤为严重。

(二)现状评估

齐长城穆陵关西段墙体位于人为活动频繁区,紧邻村庄,饱受人为因素破坏。由垦田拓路等原因造成的墙体切面、凹陷等病害,在雨水冲刷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继续恶化,使墙体出现掏蚀凹进、冲沟、坍塌等现象,处于失稳状态。整体上该段墙体路线清晰,连续性较好,但视觉通畅度低,存在的切面及植树造林开挖墙体问题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