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成因分析1.自然破坏年久失修墙体底部石块或用来找平填塞的石楔,在自身风化的同时又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易发生碎裂现象,降低了自身的承重作用,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墙体失稳坍塌。从现场勘察结果来看,造成各点段长城墙体坍塌的原因很少为单一因素,大部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3-11-02
(一)自然破坏
1.雨水冲蚀
综合齐长城沂山桲根腿东岭段的墙体构筑方式及地域水文情况可知,其主要受影响因素为大气降水及其导致的水土流失,以第三区段所受影响最为明显。
齐长城在修筑时多为就地取材,在石料选择上并没有太严格的标准,大量石块均经过粗加工即应用于墙体之上。墙芯部分为土石夯筑填充,主要组成为土,夯筑程度不均一,抗水性较差,容易在降水过程中不断被冲蚀消减甚至消失。因此,在经历两千余年风雨侵蚀后,齐长城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落,两侧有大量石块散落,形成塌落带。
此外在勘察过程中还发现,大面积覆盖的结缕草草皮对遗址本体及两侧塌落带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部分因过度放牧及人为踩踏导致草皮覆盖率偏低甚至草皮缺失的部位,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注:周锡九、赵晓峰在《坡面植草防护的浅层加固作用》中指出,经研究证明,结缕草、黄背草等草本植物的根系网络在土壤表层形成网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冲蚀能力,草皮覆盖率85%可作为防止土体产生冲蚀的临界覆盖率)
墙体两侧塌落带
草皮缺失部位水土流失
2.植被生长
由于植树造林活动及保护意识的缺乏等因素,齐长城遗址本体及周围存在乔灌木过度生长的现象,对遗址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和影响。
乔灌木生长影响遗址稳定性
乔灌木生长影响遗址周边景观环境
部分乔灌木生长在齐长城遗址本体上,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根系直接作用于土石夯层,使夯层松懈分离,形成大量裂隙,引导雨水进入墙体深处,侵蚀夯层,加速墙体垮塌。生长在墙体边墙及塌落带上的乔灌木则由于根系生长逐步挤压边墙石块,使石块逐渐偏移、松动,造成墙体两侧鼓胀、歪闪,影响墙体整体结构的稳定。此段墙体位于山岭脊部,因风力较大,乔木所受风荷载会直接传递到遗址本体;在极端天气下,乔木甚至会被连根拔出,在墙体上形成巨大坑洞。另外,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大量乔木遭到砍伐挖掘,并在墙体上形成坑洞。
除此之外,齐长城遗址周边环境也受到了极大影响。高达2—5米且生长过度茂盛的乔灌木丛遮挡了遗址景观视线,使齐长城遗址的形状和规模难以辨识。
(二)人为破坏
1.道路截断及沿用
齐长城被道路截断或沿用的现象给齐长城本体造成了极大破坏。
14段斜纵向道路截断面
15段道路沿用,墙体消失(www.chuimin.cn)
为便于耕作及交通活动,乡间公路往往在齐长城本体上挖出缺口,在道路两侧形成墙体断面。齐长城本体多位于山脊之上,墙体宽大,且植被覆盖率略低于两侧护坡,因此周边村民及游人均行走于长城之上,久之形成小道。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乡间公路的车流量猛增,使齐长城本体缺口越来越大,车行震动对遗址稳定性的影响也更加严重,破坏趋势进一步加大。墙体顶部的人行小道使得顶部覆盖草皮破损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另外,部分墙体顶部的人行小道也被沿用为车行道,使墙体受到严重破坏,部分段落趋于消失。
部分盘山公路修建时虽未占压齐长城本体,但是与其过分接近,开挖了本体两侧的护坡甚至有的盘山公路深及山体,对齐长城本体保存造成影响,也破坏了遗址周边环境。
2.农耕取土
农耕取土是当前对齐长城本体破坏最严重的一种因素,且存在较为普遍。
齐长城墙体宽阔,土层较厚,一般墙体外陡内缓,农民耕种时常将墙体内侧平毁垦荒,甚至将墙芯夯土大量下移至墙下薄地,导致墙体被破坏,仅在外侧陡面上残存部分痕迹。另外,周边村民为修筑梯田,常拆取长城边墙石块垒砌梯田围堰,或将部分墙体平整后直接用做梯田。
农耕取土也严重破坏了齐长城遗址周边环境。
16段墙体外侧陡面
19段墙体已经消失
3.水利设施
附近居民为满足饮水及农田灌溉等水利需求,修建水库、在墙体上修建蓄水池等,导致齐长城本体有部分被水库占压,部分被蓄水池占压截断,破坏了齐长城本体的保存和整体风貌。同时被水库占压的还有草参亭、东周遗址等历史遗存。
14点南侧位置占压墙体的蓄水池
18段墙体被水库占压消失
(三)安全评估总结
现对该段墙体保存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如下:
根据墙体病害成因、保存状况及整体保存稳定程度的不同,将该段墙体由南向北划分为4个保护区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抢修保护。具体保护区段划分见下表;
综上,齐长城沂山桲根腿东岭段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现状保存情况较差。
前半段以自然残损为主,后半段以人为破坏为主。同时可以看到,水土流失现象在植被生长较好的区段较少出现,在农耕取土及道路占压的地段表现明显。
部分墙体因农耕取土及道路占压因素影响而坍塌,破坏严重,濒临消失;部分墙体因修建水库、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无法辨别遗迹,已经消失;整体段落因植被生长及梯田建设等因素影响,周边景观环境遭到破坏,无法体现文物真实性;各种破坏趋势还在逐年加速。
有关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的文章
(一)病害成因分析1.自然破坏年久失修墙体底部石块或用来找平填塞的石楔,在自身风化的同时又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易发生碎裂现象,降低了自身的承重作用,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墙体失稳坍塌。从现场勘察结果来看,造成各点段长城墙体坍塌的原因很少为单一因素,大部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3-11-02
(一)主要成因分析1.自然破坏雨水冲蚀本段齐长城为土石混筑墙体,墙体夯筑程度不均一、抗水性较差,容易在降水过程中被不断冲蚀消减甚至消失。(二)现状评估齐长城穆陵关西段墙体位于人为活动频繁区,紧邻村庄,饱受人为因素破坏。由垦田拓路等原因造成的墙体切面、凹陷等病害,在雨水冲刷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继续恶化,使墙体出现掏蚀凹进、冲沟、坍塌等现象,处于失稳状态。......
2023-11-02
目前,有关遗址类文物病害的产生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这是文物保护领域已经形成的共识。病害的机理不同,保护时所采用的材料和工艺方法便有差异,因此,按不同病害的形成机理对齐长城遗址的病害进行分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经现场勘察可知,失稳是墙体坍塌的必经过程。受自然因素影响,墙体外层块石本身强度降低、发生碎裂,减弱了对墙体内部碎石的约束。......
2023-11-02
(一)损害类型及成因分析通过现场勘察发现,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墙体损害主要包括坍塌、塌落、断面、歪闪、鼓胀、垒砌围堰、后建构筑物及乔灌木生长等类型。现对方案中涉及的墙体损害类型进行对应分析说明。(二)损害统计表借鉴线型工程中的里程表述方式,如K0+010,对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墙体出现的损害类型、损害分布范围、损害发育程度及损害发展趋势等情况,做详尽描述,见下表。......
2023-11-02
本次勘察主要针对齐长城五莲前长城岭至张榜沟段,对墙体保存程度的好差、折拐、消失等不同方面进行详细测绘和分析。为便于描述,顺长城走向由西向东,统一设定墙体的起点为里程起始点,标记为K0+000,并沿里程详细记录墙体的现状、病害分布及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资料。现从遗址分布、构造及保存现状等方面进行描述。(二)现存遗址形制齐长城五莲前长城岭至张榜沟段共计长度3902米,包含土石混筑墙体、石墙、地表无遗迹和山险四种类型。......
2023-11-02
(一)关于遗产构成的探索[3]为便于进行总体评估和制定保护工程类型,在总体保护工作中,对198处墙体和45处山险中位于同一行政区段内的、连续的段落进行了合并。经合并后齐长城遗址的遗产总量为106处。临沂沂水段,总长33110米,合并后墙体共1处,为黄墩段—杨廷山段长城。石墙的评估标准为:墙体保存高度2.5米以上,墙体砌筑整齐,无大面积或间隔坍塌现象的墙体占可识别墙体长度的50%以上为Ⅰ级;墙体保存高度1.5米以上,墙体砌......
2023-11-02
(二)现状勘察详表图表中将各点段墙体的保存程度划分为较好、一般、较差、差、消失五个等级,等级划分均以齐长城资源调查结果依据;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破坏趋势、持续破坏四个等级,主要依据墙体保存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否可能继续发展进而影响墙体来划分。......
2023-11-02
齐长城遗址的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管理机构及协调机制、人员及经费保障、综合管理几方面。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据本地区齐长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包括入编人员和聘用人员。各级齐长城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扩充人员编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具备综合专业人才结构的职工队伍,以满足齐长城遗址的保护管理需求。图3-2齐长城遗址管理体系建设图[1]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文物局2017年工作总结》。......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