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成果及现状分析

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成果及现状分析

【摘要】:本次勘察主要针对齐长城五莲前长城岭至张榜沟段,对墙体保存程度的好差、折拐、消失等不同方面进行详细测绘和分析。为便于描述,顺长城走向由西向东,统一设定墙体的起点为里程起始点,标记为K0+000,并沿里程详细记录墙体的现状、病害分布及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资料。现从遗址分布、构造及保存现状等方面进行描述。(二)现存遗址形制齐长城五莲前长城岭至张榜沟段共计长度3902米,包含土石混筑墙体、石墙、地表无遗迹和山险四种类型。

本次勘察主要针对齐长城五莲前长城岭至张榜沟段,对墙体保存程度的好差、折拐、消失等不同方面进行详细测绘和分析。为便于描述,顺长城走向由西向东,统一设定墙体的起点为里程起始点,标记为K0+000,并沿里程详细记录墙体的现状、病害分布及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资料。现从遗址分布、构造及保存现状等方面进行描述。

(一)现存遗址分布

齐长城五莲前长城岭至张榜沟段起点(K0+000)位于前长城岭村北山,终点(K3+902)位于张榜沟西岭,全长3902米。总体走势为由西向东转东北,其中K0+000至K0+114点间呈西南—东北走向;K0+114至K0+190点间呈南北走向,K0+190至K0+740点间呈西北—东南走向,K0+740至K0+881点间呈西南—东北走向,K0+881至K0+937点间呈东西走向,K0+937至K1+209点间呈西北—东南走向,K1+209至K1+531点间呈西南—东北走向,K1+531至K1+940点间呈西北—东南走向,K1+940至K2+827点间呈南北走向,K2+827至K3+207点间呈西北—东南走向,K3+207至K3+902点间呈西南—东北走向,略偏北。

(二)现存遗址形制

齐长城五莲前长城岭至张榜沟段共计长度3902米,包含土石混筑墙体、石墙、地表无遗迹和山险四种类型。

1.土石混筑墙体

该段墙体主要的墙体砌筑类型,现存总长2068米,共计六段,分别为K0+000至K0+224、K0+286至K0+548、K0+740至K1+325、K2+827至K3+129、K3+207至K3+902。现存墙体整体呈土垄状,截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墙体顶面残宽0.6—4.1米,底边残宽1.9—14.1米,内侧残高0.4—3.9米,外侧残高0.4—4.4米,内外边坡安全坡度为30°—60°。

土石混筑即用黄土(或砂土)和粒径为5—20厘米的石块混合夯筑,经调查,墙体夯筑的土(砂)为长城两侧附近的平地就近挖沟取土而来,墙体内大小不一的石块取自附近的基岩,多为沉积岩,充分反映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一特点。

2.石墙

现存总长398米,共两段,分别为K1+325至K1+628、K1+940至K2+035。(www.chuimin.cn)

主要分布在山顶,依据山体走势就近取材,挑选临近块石略加处理后干摆垒砌而成。墙体顶部残宽1.6—3.2米,底部塌落残宽3.7—8.5米,内侧残高0.2—1.5米,内侧残高0.4—1.6米。

3.灭失(地表无遗迹)

总长1348米,共计六段,分别为K0+224至K0+286、K0+548至K0+740、K1+628至K1+940、K2+035至K2+142、K2+230至K2+827、K3+129至K3+207。

4.山险

总长88米,共一段,为K2+142至K2+230。

具体遗址形制参见下表:

表1 现存遗址形制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