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长城遗址病害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估结果

齐长城遗址病害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估结果

【摘要】:(一)病害成因分析1.自然破坏年久失修墙体底部石块或用来找平填塞的石楔,在自身风化的同时又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易发生碎裂现象,降低了自身的承重作用,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墙体失稳坍塌。从现场勘察结果来看,造成各点段长城墙体坍塌的原因很少为单一因素,大部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病害成因分析

1.自然破坏

(1)年久失修

墙体底部石块或用来找平填塞的石楔,在自身风化的同时又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易发生碎裂现象,降低了自身的承重作用,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墙体失稳坍塌。

顺坡势砌筑的墙体,在前段墙体坍塌后,断面周边的墙体会存在临空卸荷力,不断地扩大石缝间隙,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墙体失稳坍塌。

(2)植物根系破坏

墙体内边或墙体上生长的灌木、乔木,在其生长过程中,其根系深入石缝内,不断挤压和撬动墙体石块,扩大石缝间隙,使墙体发生鼓胀、歪闪等现象,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墙体失稳坍塌,如青石关段长城墙体的K0+171点。

2.人为破坏

(1)拆墙建房

在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青石关段长城自K0+919点至K1+400点间墙体,或被占压利用或被拆除建房,致使墙体消失,而墙体在村中的大体走向已无实物参照。

(2)耕作破坏

自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至今,长城墙体两侧或墙体顶面被开垦为农田,同时墙体石块被拆下后用于修筑梯田围堰。人们为了扩大耕种面积,不断地蚕食墙体,使墙体形成大量切面,如东门关段长城墙体内侧。(www.chuimin.cn)

(3)修路破坏

长城墙体长期处于农田包围环境中,人们为了便利,利用墙体的顶部为机耕路,通行农用机车,从而不断地挤压墙体内外边石墙,使墙体形成歪闪甚至坍塌现象,如东门关段长城的K0+250至K0+350段。有的地段,人们直接拆除墙体,打通墙体内外两侧作为机耕路,如东门关便门遗址东侧。

从现场勘察结果来看,造成各点段长城墙体坍塌的原因很少为单一因素,大部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稳定性评估

1.长城墙体

齐长城莱芜段墙体砌筑方式简单,受地形地势影响较大,且位于人为活动频繁区,在饱受自然损坏的同时,也受到拆墙建房、垦田拓路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年久失修,墙体出现歪闪、塌落、根部空洞及坍塌等病害,严重影响长城墙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亟须采取保护措施。

2.青石关堡遗址

南关遗址仅基础表面裸露,整体保存状况一般,但遗址整体尚处于稳定状态;北关门洞遗址,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稳定性良好;瓮口古道受自然风化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但遗址整体尚处于稳定状态。

3.东门关便门遗址

东门关便门遗址在饱受自然损坏的同时,也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人为破坏,加之年久失修,拱券上的楔形条石出现断裂、缺失或缺损等病害,严重影响拱券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亟须采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