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遗址分布及形制简介

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遗址分布及形制简介

【摘要】:借鉴线型工程中的里程表述方式,如K0+000代表起始处,K0+010代表距离起始处10米的位置,借此对锦阳关段墙体的分布、形制及出现的损害类型、损害分布范围等情况进行详尽描述。(一)现存遗址分布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起点位于省道242西邻35米处,终点位于大厂村北山处,全长1050米,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具体遗址形制参见下表。表1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现存墙体形制表

借鉴线型工程中的里程表述方式,如K0+000代表起始处,K0+010代表距离起始处10米的位置,借此对锦阳关段墙体的分布、形制及出现的损害类型、损害分布范围等情况进行详尽描述。

(一)现存遗址分布

长城莱芜锦阳关段起点(K0+000)位于省道242西邻35米处,终点(K1+050)位于大厂村北山处,全长1050米,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K0+000至K0+450点间墙体,位于大厂村北山西坡,呈东西走向;K0+450至K0+950点间墙体,位于大厂村北山西坡,呈东北—西南走向;K0+950至K1+050点间墙体,位于大厂村北山顶,呈东南—西北走向。

(二)现存遗址形制

清代咸丰年间,为防捻军而重修锦阳关段墙体,墙体外侧顶部增改垛口墙、瞭望孔(射击孔)等防御设施,墙体内侧改为巡防步道,做防御巡查之用。现存墙体K0+000至K0+327段,垛口墙均坍塌,仅存底部墙体,残宽1.8—2.5米,外侧残高0.6—3.5米,内侧步道亦坍塌呈坡状,残高0.4—2.8米。其中,K0+060至K0+063点间墙体与后期修筑的仿齐长城墙体相接,该段仿齐长城墙体长约60米,东端与后建关楼相接;K0+327至K0+960点间墙体顶部仍保存较好的垛口墙,垛墙残宽0.7—1.1米,残高1.2—2.3米,内侧步道亦比较清晰,残宽0.7—1.8米。另,处于山顶位置K0+900至K0+945点间的内侧步道,宽度达3米,用于长期驻扎防御,距离步道10米左右,墙体内侧残存有石屋基础;K0+960至K1+000点间墙体顶部仍保存较好的垛口墙,垛墙残宽0.7—0.9米,残高1.3—2.1米,无内侧步道;K1+000至K1+050点间现存墙体为矮墙,残宽1—1.2米,外侧残高1.1—1.4米,内侧受地势影响,无明显高度。(www.chuimin.cn)

依据《齐长城莱芜市锦阳关段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及现场勘察情况,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墙体总长度为1050米,墙体类型为石墙,构筑方式为内、外边墙用料石(较规整的块石)顺地势错缝干摆垒砌,不见直缝,石块之间不见诸如黄土泥之类的黏合剂,均是干插墙。石缝之间较为平整,缝隙均取小石块加以垫实;内部墙芯杂填碎石和土,其中碎石比例占80%—90%。墙体所用材料主要为石灰岩石,也有少量花岗岩石。石材为就地取材,非常方便。石块的形状多为条形片岩,少量为方形或长方形。石块大小不一,小者长约0.2、宽0.1、厚0.04米,大者长约1.2、宽0.5、厚0.4米。

墙体及内侧巡防步道的地基连在一起,应为先垒砌城墙,后在城墙内侧垒砌步道。城墙和步道基址为岩石,呈斜坡状,地基宽3.2米,其中墙基宽1.7米,步道地基宽约1.5米,距现地表深0.4米,步道现地表以上部分被破坏。墙体及内侧巡防步道均有收分现象,墙体收分0.1—0.15米,见锦阳关段城墙走向及城墙、步道剖面示意图(引自《齐长城莱芜市锦阳关段考古调查勘探报告》),但多数现存墙体受内应力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鼓胀、歪闪现象,收分不明显。

具体遗址形制参见下表。

表1 齐长城莱芜锦阳关段现存墙体形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