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构想

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构想

【摘要】: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同时是一种发展战略,集合了齐长城沿线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多样性文化内涵创造性展现等内容,能够促进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是一个线性的遗产区域,这个区域主要包含了相关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资源、生态景观环境等,文化内涵和资源构成极其丰富。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山东省的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物保护形势的变化和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全国各级文物部门文物保护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山东省各级文物部门正不辱使命、守土尽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任务,山东省文物局编制了《山东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主要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山东省文物事业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工作重点,是全省文物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和重要依据。

十二五”期间,山东的文物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探索提出了“七区两带”文化遗产片区保护战略,推动了文物保护工作由文物单体保护向片区整体保护转变,创新了文化遗产片区保护模式,成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工作,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十三五”伊始,山东省文物局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据不同区位条件继续深化文化遗产片区保护战略:优势区域率先突破,富集区域辐射带动;为实现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实施“七区三带”片区保护战略。

2018年1月,“七区三带”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列入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5个名词的相关解释。“七区三带”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指深入实施文物保护曲阜片区、临淄片区、省会片区、黄河三角洲片区、半岛片区、沂蒙片区、鲁西片区“七个重点片区”和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带、齐长城文化带、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带“三大文化带”建设,全面提升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能力水平,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七区三带”是山东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布局,特点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目的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战略的融合统一。其中,曲阜片区资源丰富、影响力大、示范作用强,将示范并引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水平提升;临淄片区围绕齐文化的传承、研究开展相关工作,努力建成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省会片区以博物馆集群建设、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宗教寺观等保护利用为抓手,强化文物保护利用科技水平,打造适应省会都市圈发展战略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半岛片区和黄河三角洲片区以海疆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导,全力建设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沂蒙片区以山东古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为主导;鲁西片区重点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和堌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齐长城文化带)是山东省文物局针对齐长城提出的一种整体化保护思路,充分考虑和尊重了齐长城跨越多个行政区域、沿线各类资源丰富多样的现状特点,将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作为整体化保护的两个重要抓手。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同时是一种发展战略,集合了齐长城沿线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多样性文化内涵创造性展现等内容,能够促进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是一个线性的遗产区域,这个区域主要包含了相关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资源、生态景观环境等,文化内涵和资源构成极其丰富。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为建设紧密衔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富有齐鲁文化特色的、以齐长城遗址为核心的遗产、文化、景观、游憩廊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遗址及沿线丰富的各类资源,突出对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保护,突出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独特内涵,实现资源多样化、利用多元化,促进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成为集历史、生态、经济为一体,体现区域文化、自然景观特色,兼具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群众生活休闲等性质,提升公众精神层次、生活品质的廊道性人文自然景观带。

建设目标除了上述总体目标外,还重点考虑保护目标、文化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经济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保护目标方面,包括全面有效保护齐长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齐长城及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保障相关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得以传承,有效保护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内自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避免环境过度整治及相关设施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文化目标方面,包括挖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齐长城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为公众提供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让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活”起来,从而拉近公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促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推动文化传承。生态目标方面,包括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减轻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协调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社会经济目标方面,包括实现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其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重组,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公众提供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参观游憩机会,方便公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齐长城沿线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特色资源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是目前旅游资源分类的两种权威依据,前者是学术研究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后者是国家规范性质的操作指南,于2003年公布实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旅游行业的工作,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将实体旅游资源和客观的实物或现象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对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对齐长城两侧25千米(部分段落延至50千米)以内的区域进行资源调查和梳理,将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资源构成划分为齐长城遗址各类遗产和沿线区域的各类资源两大部分。齐长城遗址各类遗产即前文所述国家文物局已认定的260处遗产,沿线区域的各类资源部分,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暨旅游资源开发列表》,分为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景资源和其他资源四大类。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传统村落、“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镇(村);自然风景资源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矿山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其他资源则可以涵盖乡村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博物馆、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目前,被列入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历史文化资源共80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处、文物保护单位45处(古建筑10处、古墓葬5处、古遗址24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5处)、传统村落31处、历史文化名镇(村)2处、其他村落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7个,包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能、仪式节庆,其中民间文学类14个、表演艺术类14个、手工技能类18个、仪式节庆类1个;自然风景资源33处,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旅游景区及其他与齐长城地缘关系密切的无级别风景区,部分资源点兼具多个类型,其中自然保护区2处、风景名胜区8处、森林公园11处、矿山公园1处、地质公园2处、水利风景区2处、旅游景区10处、其他风景区4处;其他资源共25处,包括乡村旅游示范点、红色旅游、博物馆、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红色旅游3处、博物馆19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处(详见附表3-1、3-2、3-3、3-4)。

(三)资源现状

齐长城串起了沿线泰山、原山、鲁山、凤凰山、沂山、小朱山等圣岳名山和黄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区域内存留着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丰富、组合性好、利用价值大。

(四)建设构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整合片区,针对齐长城沿线各类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展示利用、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及片区发展规划。打造齐长城国家步道系统,齐长城村落带及“长城·齐韵”非遗示范带,齐长城源头文化追忆区,齐长城文化、生态觅源区,齐长城生态雄关感受区,齐长城经典文化体验区,齐长城乡村休闲、自然风景特色观光区,齐长城入海口综合游览区。努力实现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景资源、其他资源跨区域重组。

1.齐长城国家步道系统

以“行走长城步道,品鉴齐鲁古今”为建设定位,在齐长城沿线建设齐长城国家步道系统,充分展示、利用齐长城遗址本体以及齐长城沿线各类资源,发挥齐长城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号召公众保护、使用和欣赏齐长城遗址以及齐长城沿线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景资源、其他资源,为公众户外游憩提供更多选择。

步道设置宜靠近齐长城遗址,以方便参观、游览齐长城遗址为原则。以原始山路、古道、机耕路、护林路以及保护工程施工道路等为基础,拓宽道路,平整、夯实路面,使其成为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齐长城沿线原始道路不鲜明的地段,可根据齐长城墙体夯筑方式、取材特点,结合地域特色及区域地势、地貌的具体情况,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分区段划定相关步道类型。步道可划分为砂石步道、石质步道、木栈道、自然山险步道四类。其中,木栈道可单独存在,也可结合小范围内的地貌情况,作为石质步道的补充步道。

建设时应在保证区段主要步道类型的前提下,结合小范围内地貌情况及相关资源特点,酌情调整步道材质,实现不同步道类型的有机结合。沿步道配套建设景观设施、路标指示体系、营地或登山小屋、观景台、安全防护及紧急救难场所等,以保证步道建设的合理性及齐长城国家步道系统的完善性。建设时要尊重原始地形地貌,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利用原始的山路、古道、机耕路等。

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避免穿越齐长城遗址的保护范围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保护区,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应避开易发生山体滑坡、易发生泥石流、道路过陡等危险区域,如难以避让,应设置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需新建的道路应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进行设计,并与其他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使齐长城国家步道系统内无断路、无死路。建设中应注意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保证步道系统建设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设计应符合步道系统预期功能,应易于救援队救援并方便公众撤离。

图4-1 齐长城国家步道系统规划总图

图4-2 砂石步道效果图

图4-3 木栈道效果图

图4-4 石质步道效果图

图4-5 山险步道效果图1

图4-6 山险步道效果图2

2.齐长城村落带

筛选出齐长城沿线两侧5千米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空心村”以及与齐长城关系密切的村落。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和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改变“空心村”现状,对筛选出的村落进行改造,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突出村落特色,打造“齐长城村落”文化品牌。结合齐长城国家步道系统,选取齐长城沿线1千米范围内的村落建设中途休息站、接待站。

针对村落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现有建筑物,打造“乡村记忆”博物馆、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展览富有地域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生产工具、服饰、民间风俗礼仪用具、节庆习俗物品等,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

对村落现有建筑进行改造,设立齐长城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示齐国历史、文化及齐长城建造特点。打造“食在长城脚下、宿在长城脚下、游在长城脚下、耕在长城脚下”四位一体的“长城人家”乡村生活体验基地。完善“长城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交通可达性及游客流量设置医疗救助站,配备完善的道路、村落景点标识系统。

图4-7 齐长城村落效果图

建设过程中要保持村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新建建筑物应当与原有传统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相协调;鼓励发展农业、传统手工制造业及服务产业,禁止建设易产生污染物的工厂、企业,鼓励保护传统建筑,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要避免侵占齐长城遗址的保护范围和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及重要栖息环境等重要保护区;相关建设规划应与当地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规划、文物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协调。

3.“长城·齐韵”非遗示范带

整合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开发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饮食、娱乐、购物等旅游要素中。

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在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结合片区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景资源、其他资源,形成板块式的发展模式,打造纵向文化品牌体系。(www.chuimin.cn)

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展现其在历史、文化、审美、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阶段生产、生活、娱乐的必需品,进而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文学改编,制作成文化产品,以目的地实景作为表演舞台,表演实景舞台剧;手工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制作成文化产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集中展示手工技艺成果,也可以融入“长城村落”,与食、住相结合,采用体验式展销模式,设立制作现场,让公众参与加工和制作;仪式、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如服饰、饮食、节日饰品、节日活动等全方位挖掘,在保障其基本内涵的前提下,与相关民间传说、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的展示利用相结合,进行继承性发展、利用。

4.齐长城源头文化追忆区

分布于济南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莱城区,泰安肥城市、岱岳区。片区内齐长城起点是整个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志性和唯一性。片区内乡村民俗资源丰富,有多处被列入“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名单的村落、传统村落、特色村落;齐长城重要关隘集中、特色鲜明,包括青石关、齐鲁古道、长勺古战场、锦阳关、天门关、北门关、东门关、黄石关等;自然风景资源特色突出,有大峰山风景区、卧龙峪生态景区、九如山瀑布群、龙山森林公园等;文化遗产丰富,有嬴城遗址、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千佛崖、四门塔、灵岩寺等。

以“看得见长城源头,忆得起金戈铁马,寻得到红色记忆”为建设定位分别建设齐长城源头标志性区域、齐长城古战场休闲体验区、齐长城红色文化旅游区。

齐长城源头标志性区域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齐长城源头“齐”字标志性雕塑,突出齐国“尚武重商”的文化内涵;在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下,修复、保护齐长城源头遗址本体,充分展示齐长城的文化魅力;建设、完善齐长城源头遗址公园;建设齐长城源头专题博物馆,展现齐鲁巨防“千里齐长城”的起源、发展历史,宣传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

齐长城古战场休闲体验区的建设思路:设置长勺古战场标志碑及位置标识,设置专门的展示说明设施,解释说明青石关历史和长勺之战的历史信息;编排大型情景舞蹈“长勺之战”,定期表演,重现长勺之战历史场景及其传说故事;青石关到长勺古战场间,沿齐鲁古道两侧设置浮雕墙,再现齐鲁古道昔日繁荣景象以及长勺之战浩大的战争场面,借古思今,感受祖国和平繁荣的来之不易。

齐长城红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思路:与“长城村落”建设相结合,以齐长城沿线的逯家岭村、上法山村、上王庄村、卧云铺村、下法山村、中茶业村、中法山村、潘家崖村为核心,修缮、保护革命老区及传统村落;加强道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将传统村落群与汪洋台有机结合,沿路设置展示设施,展示吉山战斗以及当地抗日革命斗争事迹,缅怀以汪洋为首的众多革命先烈;整合汪洋台、茶叶口镇革命老区传统村落、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与莱芜战役纪念馆,打造国内大型红色旅游精品旅游线路。

图4-8 齐长城源头文化追忆区项目规划图

5.齐长城文化、生态觅源区

分布于淄博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该区域内风景名胜区众多,有博山风景名胜区、淄川风景名胜区等,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有陶琉文化、孝文化、爱情文化、蒲松龄文化、鬼谷子文化、石头文化、古城文化等,文化类型多样,文化底蕴深厚。

以“风景名胜生态之最,长城传统文化之源”为建设定位,整合太河镇上端士村(上端士民居建筑群)、梦泉生态景区等资源,打造齐长城传统村落生态展示区;以沂河源风景名胜区为基础,打造牛郎织女景群,形成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觅源地。

图4-9 齐长城文化、生态觅源区项目规划图

齐长城传统村落生态展示区的建设思路:修缮齐长城沿线梦泉村、上端士村两处国家级传统村落。整治村庄环境,修缮古民居,维修改造梦泉村、上端士村以及涌泉村现代建筑,使其整体建筑风貌与当地传统村落形式相协调;与“长城村落”建设相结合,建设古村落民俗博物馆,介绍古村的民风民俗、历史变迁、名人故事等;整合梦泉生态景区与涌泉生态景区资源,整改涌泉生态景区对齐长城修缮不当的段落,科学保护齐长城;打造大型“生态灵泉风景度假区”,使齐长城与风景区互为观景点,在景区仰望齐长城雄伟壮阔,在齐长城俯瞰村落袅袅炊烟;打造农耕知识科普园区,建设农耕科普知识馆,介绍农耕知识,展示劳动人民的智慧;设置农耕采摘园,体会农业耕作的辛劳、丰收采摘的喜悦;整合太和镇现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结合潭溪山、云明山、峨庄瀑布群等自然风景资源和马鞍山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综合性游憩胜地,建设综合性游客服务区,提供停车、餐饮、住宿、导游问询以及医疗救助等服务功能;完善道路、水、电基础设施建设,设置指路牌、导游图、警示牌、服务牌等硬件及解说系统。

6.齐长城生态雄关感受区

分布于沂水县、临朐县。该区域内穆陵关所处山体地势险狭,关口居高临下、雄视八方,自古为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素有“东方雄关”“天下奇关”之称;沂山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景奇特;九山镇拥有神牛谷风景区、淌水崖水利风景区、黑松林森林公园、老龙湾风景区等众多自然风景资源;山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内中新世生物化石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纪王崮春秋墓葬属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该地区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4-10 齐长城生态雄关感受区项目规划图

齐长城生态雄关感受区以“大海东来第一高山,长城天下第一雄关”为建设定位,以穆陵关为依托,打造天下第一雄关展示区。修缮穆陵关东侧山丘上的展示碑亭,并对碑刻及碑亭加强保养维护;平整穆陵关东侧山丘顶端,建设齐长城管理、展示用房,用以展示齐长城的建造历史、建造工艺以及与齐长城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传说;建设观景平台,用以俯瞰四周,感受齐长城的雄伟壮阔;加固展示碑亭入口两侧公路护坡,在护坡的墙面上制作浮雕,用浮雕画面结合文字展示介绍穆陵关的重要历史节点场景。

7.齐长城经典文化体验区

分布于莒县、诸城、安丘,该区域内莒文化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恐龙化石资源丰富;名人贤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齐长城经典文化体验区以“文化灿烂,名人荟萃”为建设定位,打造齐长城寨堡游览区、东莞故郡展示区。

齐长城寨堡游览区的建设思路:在城顶山寨堡选择合适高地建设管理用房,用于监测齐长城以及相关资源点,确保齐长城以及相关资源的安全;建设展示服务用房,用于观赏齐长城壮美风景;结合城顶山风景区建设长城名人文化游览区,面向青少年人群大力开展“徒步登长城,学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图4-11 齐长城经典文化体验区项目规划图

东莞故郡展示区的建设思路:打造“东莞故郡,长城名镇”主题文化城,突出历史特色,展现齐长城文化内涵及东莞故郡的悠久历史;在东莞镇设立“齐长城影视文化基地”,通过影视剧拍摄等方式推广齐长城,同时对外开放;设立展示设施,并结合声光模拟技术,展示齐长城建筑历史、建筑特点、基本走向以及东莞故郡发展变迁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修建刘勰故里纪念馆,开展以“纪念刘勰”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并深入开发其内在价值,把刘勰故里打造成一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8.齐长城乡村休闲、自然风景特色观光区

分布于五莲县。该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品质较高、辨识度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结构多样;乡村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特色突出;五莲山风景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清水秀、河川纵横,素有“台湾花莲,山东五莲”之美誉;大青山以“秀、幽、奇、旷”四大特色著称。

图4-12 齐长城乡村休闲、自然风景特色观光区项目规划图

齐长城乡村休闲、自然风景特色观光区以“乡村休闲示范县,长城美景特色区”为建设定位,建设长城美景特色区。建设思路为整合五莲山、大仙山、大青山3处自然风景资源,打造齐长城休闲养生目的地;完善景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分别打造齐长城养生度假区、齐长城生态观光区、齐长城休闲与商务会议区,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出行目的地;定期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9.齐长城入海口综合游览区

分布于黄岛区。该区域内的齐长城入海口具有标志性和唯一性。片区内农业观光、红色旅游、养生休闲、传统民俗等资源丰富,类型众多且具有综合性;资源年代跨越了春秋战国、秦朝、近代和当代,具有古今兼容性。

齐长城入海口综合游览区以“城海毗连,古今相接”为建设定位,建设齐长城入海口标志性区域,齐长城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示范点,齐长城文化生态游览园。

图4-13 齐长城入海口综合游览区项目规划图

齐长城入海口标志性区域的建设思路:以烽火台作为观海平台,感受登城观海、高瞻远瞩的意境;从烽火台至海边开挖人工河道,引海水至烽火台,建立烽火台至海边的景观河道,恢复城海相接的景象,并在景观河道入海处建设展示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在景观河道中设置水上游览活动,如划船、游艇、模拟徐福东渡表演等;在景观河道两岸建花圃、曲径、休息亭、垂钓台、滨水步道等,形成良好的休闲空间;设置专门的说明牌解释说明齐长城入海和徐福东渡的历史信息。

齐长城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示范点的建设思路:对月季山的齐长城进行维修施工后,进行本体展示;开发月季花主题产业,包括加强野生月季花管理与培育,形成月季花王等特色月季景点;建设采摘基地,包括特色采摘、农业采摘两方面,特色采摘主要是利用自然优势发展野菜采摘、草药采摘等,农业采摘种类有草莓、樱桃、蓝莓、桃、杏、蜜桃、初冬雪桃等,以达到“四季有花果、月月可采摘”的目的;建立农业展览教育基地,建设具有民居风格的展示用房,收集、整理、制作相关农业生产用具、生活用品、民间民俗文物等,复原耕牛耕地、拉车等农作场景。

齐长城文化生态游览园的建设思路:对九九山、鹁鸽山的齐长城进行维修施工后,进行本体展示;通过资源整合、土地整合、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设置山地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项目,形成区域性的山地生态休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