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防御体系的形成背景

齐长城遗址保护与研究|防御体系的形成背景

【摘要】:(一)防御体系形成背景齐国有“四塞之国”之称,因“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1]。此外齐长城在平原、丘陵地区或以土夯,或以石砌,或土石结合,联合各种类型的防御设施,最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山地和平原相结合的防御体系。[5]这种地质地貌丰富的地层环境为齐长城形成山地和平原结合的防御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防御体系形成背景

齐国有“四塞之国”之称,因“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1]。齐国腹地淄潍平原被“四塞”围护,其中泰沂山脉最为突出,泰沂山脉不但是齐鲁大地的分水岭,而且成为齐国南部的天然屏障。春秋时期,泰沂山脉以南的鲁、莒先后与晋、吴、越等诸侯国联合,频繁组织对齐国的军事行动,迫使齐国不得不加强西、南面的防卫,重点在泰沂山脉分水岭上加强山地防御。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地缘相对独立、缺乏战略纵深的齐国在国防上的投入从未停止,经过历代国君的努力,至“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2],最终筑成齐长城。

齐长城被称为“钜防”[3],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生产力不发达、科技水平有限、战争冲突频仍的情况下,修建一座绵延千余里的大规模防御工程,首先要凭借自然形成的山河险阻。《孙子兵法》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4]齐长城就是齐人善于利用地形地势的最好证明。此外齐长城在平原、丘陵地区或以土夯,或以石砌,或土石结合,联合各种类型的防御设施,最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山地和平原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二)山地防御

山东大陆在长达3000Ma(Ma是“Million anniversary”的缩写,“百万年”之意)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地质历史的发展演化既与中国大陆的整体演化相协调,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华北拗陷区、鲁西地块具有稳定区的演化特点。[5]这种地质地貌丰富的地层环境为齐长城形成山地和平原结合的防御体系奠定了基础。

齐长城沿泰沂山脉而行,沿途展现距今25亿年太古代的泰山岩群、沂水岩群,距今20亿年元古代的下元古界胶南群、五莲群和粉子山群,距今5亿年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沉积岩层,以及几千万年前新生代时期喷发出地表的玄武岩等奇景,齐长城一线可谓沉积岩、玄武岩的“标本馆”。分布于泰沂山脉的齐长城存在断裂构造发育,断裂的规模与方向不同,出现形状各异的地质块体,即断块突起与断块凹陷,在地貌景观上表现为一系列单斜断块山地与单斜断块盆地交替出现;主要出露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透闪片岩以及各种混合岩。而且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泰山的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广泛发育成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由于泰山南坡的上升量远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蚀强度相对比较强,侵蚀地貌发育也相对比较好。侵蚀构造亦见于齐长城所经过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豢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这里的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组成山体的岩石主要是变质岩和花岗岩,是区域内地势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蚀切割最强的山地。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深度达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显著,崩塌后形成的绝壁陡崖和倒石堆随处可见。[6]齐长城进入沂水岩群时,横穿四条大断裂以及大断裂构成的地垒和地堑构造。中太古代的混合岩及部分古生界的沉积岩构成地垒式突起,在地貌景观上表现为剥蚀较强,以丘陵和剥蚀平原为主;地堑式槽地形成沂河、沐河断陷河谷平原,堆积有新生界碎屑岩、玄武岩和松散层。[7]可以说借助这些丰富的山险地形,齐长城成功构成了山地防御体系。(www.chuimin.cn)

(三)平原防御

平原防御的典型例子是“平阴地峡”,这里是地理上著名的裂谷地,位于古济水东岸。此处西接晋郑、南通鲁楚,和平时期是商贾往来的交通要道;战争时期是军队及其战车、辎重最容易穿行的战略要地,换言之,就是其他诸侯国进攻齐国腹地的通道。一旦诸侯联军的主力从“平阴地峡”正面进攻,非主力穿越泰沂山地迂回侧击,从而形成两面夹攻的战术,齐国就很容易被击溃,联军便可直入淄潍平原,攻击齐都临淄。正是由于战略需要,齐国在国境线附近修筑多处城墙、关卡,相关的事迹可与《左传》“(襄公十八年)冬十月,会于鲁济……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8]的记载相印证。

(四)全线防御

全线防御是经过战争洗练一步步完善的。战国中后期兼并战争愈加激烈和迅猛,军队主力也发生了由战车到骑兵的革命性改变,因为骑兵机动性能更好,突击性更强,可在山地、平原、峡谷作战,这使得原先单纯用来抵御战车的要塞防御战术逐渐失去作用。为了缓解齐国南部战线吃紧的局面,齐国逐渐将国境线上的山地防御和平原防御联系起来,在且战且修的漫长时间里,终于形成了山地和平原相结合的全线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