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妃嫔分等级-康熙帝陵历史之谜

妃嫔分等级-康熙帝陵历史之谜

【摘要】:孝东陵的格格,指的是顺治帝的低级侍妾,因为她们并没有得到正式封号,因而被统称为“格格”。此外,还有王爷的夫人,除了有福晋、侧福晋等称呼外,也有一些低级侍妾也被称为“格格”。这只能说明,清初妃嫔位号的混乱和区分尚不明确。孝东陵里葬的四个福晋也是顺治帝较低级的妾,在《清皇室四谱》中被称为“庶妃”。

人们常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其实,在历朝历代,皇帝后宫中所有的女子包括那些宫女,都是供皇帝一个人驱使享用的,根本谈不上数量的限制,但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往往在典章礼法上还是做了一些表面上的规定。

清初,清朝的后妃制度并不健全,其后妃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由于没有建立后妃制度,后宫妃嫔的数量随意性很强,后妃的位号称呼也只是沿袭满族多年来的习俗,正妻称“福晋”或“大福晋”,后来称为“大妃”,妾称“侧福晋”或“小福晋”。天聪元年(1627),清太宗皇太极为了区别诸多福晋的位号,以福晋的住所方位确定福晋的位号,有中宫大福晋、西宫福晋、东宫福晋。天聪元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汗”称“皇帝”,改“后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并开始建立后妃制度,于七月初十日正式册立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孝端文皇后,即原先的中宫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满文老档》上称之为“中宫国君福晋”,以及东宫(关雎宫)的宸妃、西宫(麟趾宫)的贵妃、次东宫(衍庆宫)的淑妃、次西宫(永福宫)的庄妃。因此,在《清史稿》上有这样的记载: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

这就是清朝早期的后妃制度。(www.chuimin.cn)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的后妃制度,《清史稿》记载:

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然而在顺治朝,上述的清朝后妃制度并未得到执行,这可以在顺治帝的后妃陵寝中找到佐证。顺治帝的孝东陵中葬有皇后一人、妃七人、福晋四人、格格十七人。福晋,清早期称“福金”,到了乾隆年间改称为“福晋”。其实,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将“金”换成了“晋”而已。孝东陵的格格,指的是顺治帝的低级侍妾,因为她们并没有得到正式封号,因而被统称为“格格”。此外,还有王爷的夫人,除了有福晋、侧福晋等称呼外,也有一些低级侍妾也被称为“格格”。“格格”一词,在满族是“姑娘”的尊称,清文汇书中解释“格格”的字义是“姐姐之称,乃泛称也”,“又凡尊称女孩儿亦称之”,因此王府的女孩也统称为“格格”。还有,在雍正朝虽然也有后宫女人被称为“格格”的,并且葬入了雍正帝的泰陵妃园寝。这只能说明,清初妃嫔位号的混乱和区分尚不明确。孝东陵里葬的四个福晋也是顺治帝较低级的妾,在《清皇室四谱》中被称为“庶妃”。到了康熙年间,后妃制度才逐步健全起来,并且也有了较为规范的后妃位号。康熙朝规定:在同一时期,后宫可有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