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妃园寝享殿建有三间暖阁,目前享殿遗址上还有暖阁内的神龛石座三个。据实地考察,景陵妃园寝享殿面阔五间,享殿前建有月台,殿内北面建有暖阁三间,暖阁内供有神牌,享殿内及享殿后面均没有“后殿”。由于妃园寝的祭祀主要场所是享殿,因此,享殿及园寝的清扫是不能忽视的。按照这段记载,妃园寝卫生,根据不同部位,打扫卫生的责任人也不相同,其中享殿内的卫生是由......
2023-11-02
往往人们在研究时都特别注重实地考察,研究景陵建筑位置的特点和建筑创新,并不注重对景陵在历史进程中体现的价值和意义,而据笔者研究,景陵除了有十八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和创新外,在陪葬制度和丧葬制度上,它还有自己独特的两项改革和创新。
(一)景陵在陪葬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
1.景陵开创了帝陵先葬皇后之制。景陵之前的永陵、福陵、昭陵、孝陵四座清陵,或帝后同时入葬,或皇后晚于皇帝入葬。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于康熙二十年(1681)入葬景陵,孝懿仁皇后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入葬景陵。这三位皇后入葬后,没有关闭地宫石门,只是在地宫入口处临时安一道木门,以待皇帝。直到雍正元年(1723)九月初一日康熙帝、孝恭仁皇后入葬后,才把地宫石门关闭,填平隧道,大葬礼成。自景陵首创帝陵先葬皇后之制,裕陵、昌陵、慕陵也都采用了这一做法。
2.景陵首开皇帝陵内从葬皇贵妃的先例。雍正帝在谋取皇位的斗争中,他的众兄弟大都与他离心离德,有的甚至成为仇人,唯独十三弟胤祥对他最为忠心,使雍正帝深受感动,因此视胤祥为心腹。于是雍正帝即位后不仅给了胤祥以重要职务,就连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也身后地位大增。雍正元年(1723)六月,雍正帝将已死二十四年之久的敏妃章佳氏追封为敬敏皇贵妃,连升二级,并从葬景陵。这无论对胤祥和章佳氏家族来说,都是难得的殊荣和恩典。自景陵首开皇帝陵内从葬皇贵妃的先例后,泰陵、裕陵内也都入葬了皇贵妃。
(二)景陵在丧葬制度上的两项改革。
1.禁止活人殉葬。殉葬是指被迫或者所谓的“自愿”的非正常的死亡。而殉葬是满族旧有的丧葬风俗,对此《宁古塔志》记载:
男子死,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装而坐炕上,主妇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殒之。倘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死矣。
因此,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后,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与另外两个庶妃同时殉葬。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病死,尽管当时没有明令令活人殉葬,但还是有一男一女为之自尽,男的叫傅达礼,死后被埋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东侧。女子被康熙帝追封为贞妃,最后葬入孝东陵。自康熙朝开始,清朝开始严禁活人殉葬。
2.自皇后开始,死者不再火化。火化本是满族旧俗,历史上的满族常年游牧四方,迁徙不定,先人亡故后,因不忍远离,即在荒野中用木柴将尸体焚化称之为火化,火化后的骨灰可以随身携带,因此借此种方式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在《世祖章皇帝实录》中这样记载清朝早期的丧葬习俗:
和硕亲王薨,停丧于家,俟造坟完方出殡,期年而化(即火化);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停丧五月出殡,七月而化;固山贝子以下、公以上停丧三月出殡,五月而化;其应会丧官员。必俟殓后、方许回家。出殡、上坟、会集、俱照定例。官民定丧一月出殡,三月而化。不许踰定期。如在定期内、出殡焚化者听。上坟,亦听其自便。
火化后的骨灰先盛在布袋或锦袋中,然后置于瓮罐(即骨灰罐)内,再埋于地下。为区别皇帝与他人的尊卑等级,皇帝的骨灰罐装在金或银制的宫殿式器皿内,称作宝宫。辽宁省的永陵、福陵和昭陵的墓主人即是按此种丧葬风俗火化入葬的。顺治帝崩逝时,由于满族入关不久,尚保留有许多旧有的风俗,顺治帝又是信奉佛教,故他的遗体由溪森禅师在北京景山火化,火化后的骨灰装进骨灰罐入葬孝陵地宫。因此,景陵以前的清朝四座皇帝陵,埋葬的帝、后都是火化后安葬的骨灰罐,这种骨灰罐在官书中被称为“宝宫”。
康熙帝读书像
康熙帝即位后,学习并崇尚汉文化,他提倡和推广汉文化的同时,也借鉴和发展了汉文化,其中就包括汉文化中的丧葬礼仪。他认为汉文化丧仪中“人死入土为安”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人来源于自然,死后就要回归自然。他这样解释说:人死后,用棺椁埋葬,筑坟植树,是为了厚人伦,行孝道。因此,康熙帝的原配孝诚仁皇后死后,其尸体并没有火化,而是棺椁装殓入葬的。孝昭仁皇后死后,同样没有火化,也是棺椁入葬的。然而,皇后死后不再实行火化,并不是一个完整全面的改革,只能算是满族丧葬风俗变化的一个开始。因为这时候开始禁止的火化,只局限于皇室中的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而皇帝较为低级的贵人及贵人以下位号的妃嫔,以及年幼的皇子、皇女等皇室成员乃至满族平民,依然采用火化埋葬。如康熙二十二年(1683),孝懿仁皇后佟氏所生的皇八女,出生仅仅二十五天就死了,其入葬的方式依然是火化。康熙帝对此解释道:
乾隆帝朝服像(www.chuimin.cn)
我朝之先例,幼童概不制棺。如若事出,切勿制棺,并不论何时,即于彼时用单被裹出,送一净地火化,勿殓勿埋,自然了之。
康熙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
因系尚未满月之乳儿,朕并无思恋之处。朕在此亦不露声色,不令人知道。
出于这种考虑,康熙帝的早殇皇孙,也是这么处理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雍亲王胤禛(即雍正帝)的长子端亲王弘晖死后,依旧是火化后入葬的。
据《清实录》等官书记载,彻底改变清朝火化丧葬制度的是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乾隆帝即位不久,即下令满族人丧葬一律不准火化。
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二十日,刚刚即位的乾隆帝深受祖父康熙帝的影响,在大量接受汉文化的时候认为:“火葬”是“夷法”、“违反孝道”,甚至是一种“伤风败俗”,是社会文明的倒退,只有罪恶深重的人才会焚尸灭迹,使其断子绝孙,永世不得超生。对此,乾隆帝这样解释说:古时候,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是隆重而奢华,后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都是将其装殓在棺椁之中。本朝发迹关东,因打仗而迁徙无常,遇到父母之丧,将骨灰随身携带,以遂不忍分离之愿,这是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今天下太平,八旗、蒙古各自安居乐业,为了敬重祖宗基业,丧葬应该依照古礼,原先的那些偏远的旧习俗,如果现在还在使用,那是不清楚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送死最为大事,怎能不因时而异、痛自猛醒呢?因此,乾隆帝特意在一道谕旨中明令规定道:
嗣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准火化。倘有犯者按例治罪。族长及佐领隐匿不报,一并处分。
由此可见,启动满族丧葬文化改革的是康熙帝,他在学习汉族传统丧礼特别是明朝丧礼的基础上,因时定制,取其精华,并通过补充和添加满族民族风俗特点的方式,才初步形成了后世的清宫丧葬制度,也因此开创了清朝帝、后死后土葬的先河。自康熙帝起,清朝皇帝均开始沿用土葬新方式,在此影响下就连一些朝野臣民也改火化风俗为汉化的土葬了。
因此,康熙帝的皇后死后不再火化,是清朝新丧葬文化形成的开始,于是景陵成为清朝第一座实行土葬的陵寝。
【注释】
[1]谕旨中所称呼的“仁孝皇后”,实际上就是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原来,康熙帝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死后,康熙帝赐她谥号为“仁孝皇后”,后来康熙帝死后被尊谥为“仁皇帝”,这样康熙帝的庙谥“仁”就与仁孝皇后的“仁”字重了,于是雍正帝将“仁孝皇后”改谥为“孝诚皇后”即“孝诚仁皇后”。
[2]孝昭仁皇后是康熙帝的第二位皇后,死于康熙十七年(1678)。
[3]这种称呼是来自于《圣祖仁皇帝实录》上的说法,因地宫首先葬入这两位皇后,故此称之。也因为葬有这两位皇后,故此陵寝名称也称为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
有关康熙帝陵历史之谜的文章
景陵妃园寝享殿建有三间暖阁,目前享殿遗址上还有暖阁内的神龛石座三个。据实地考察,景陵妃园寝享殿面阔五间,享殿前建有月台,殿内北面建有暖阁三间,暖阁内供有神牌,享殿内及享殿后面均没有“后殿”。由于妃园寝的祭祀主要场所是享殿,因此,享殿及园寝的清扫是不能忽视的。按照这段记载,妃园寝卫生,根据不同部位,打扫卫生的责任人也不相同,其中享殿内的卫生是由......
2023-11-02
景陵的单体建筑形式与孝陵相同,其建筑规制是仿照顺治帝的孝陵,但减少了部分建筑,却对后世清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建筑蓝本作用。景陵五孔拱桥(三)景陵的五孔拱券桥在清陵的五孔拱券桥中,其长度为106.35米,仅比孝陵五孔拱桥短1.51米,在清陵中位居第二位。景陵的五孔拱券桥其规模宏大,起拱大,曲线优美,恢宏壮观,石料精良,在清陵寝建筑中实为罕见。据考证得知,景陵的望柱和石像生是乾隆朝所补建的。这在清陵中是唯一的特例。......
2023-11-02
而据实地调查,景陵妃园寝马槽沟上有桥两座,中路为拱桥,东侧为平桥。本来在官方档案里,不仅使用词语要较为规范,就是其位号排名的前后,也是意味着身份的尊卑。对于这种记载上的个别差异,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以《陵寝易知》记载为准,即使用“贵常在”这个称呼。......
2023-11-02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入宫后被封为妃。但尽管如此,康熙帝并没有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康熙帝给她的最终封号也只是妃级别。敏妃能死后得到“皇贵妃”封号,以及从葬景陵地宫,其原因就是她的儿子是雍正帝的心腹。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康熙帝和孝恭仁皇后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即敬敏皇贵妃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六月二十六日。......
2023-11-02
所谓的人祸,就是人为的对陵寝的破坏和被盗,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地宫被盗。修复后的景陵二柱门对于景陵来说,遭受最严重的破坏并不是地面建筑,而是深在地下的地宫被盗。景陵地宫的被盗有两次。景陵地宫躲过一劫,其原因是传闻盗挖景陵时,因为地下冒出大水而被迫终止。第二次是发生在1945年12月22日,景陵地宫被盗开,随葬珍宝全部被盗走。......
2023-11-02
景陵隆恩殿焚烧后的部分废石料隆恩殿被烧毁,事态严重,责任重大。对于景陵隆恩殿的起火原因,两位朝廷大员竟查不出半点线索,这可真是一件奇事。传言二,一个作案多起的江洋大盗长期藏匿于景陵隆恩殿的天花板上,由于用殿内的蜡烛照明,不小心碰倒了蜡烛,引起了火灾。景陵圣德神功碑亭东南侧面惨状景陵的第三次大火发生在1952年,景陵圣德神功碑亭被烧。......
2023-11-02
而陵寝所立的功德神碑,其碑文则是研究帝王一生政治功绩的参考史料。然而,笔者通过对陵寝的碑文研读后发现,碑文中竟然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没有记载。在孝陵的功德碑碑文中,对于追论睿亲王多尔衮之罪的事,只字未提。铲除这些乱臣贼子,是当时的国家重大政治事件,是名副其实的先帝的伟绩神功。不知为什么在彰显先帝“圣德神功”的碑文中都缄口不言,讳莫如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举止严重,性度恢宏。......
2023-11-02
而又据一些档案记载分析,康熙帝的死不仅出乎人们的意料,也是他没想到的。首先,人们认为康熙帝觉得自己的安全没有保障。允禵执手延信,痛哭失声,反复问询有关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遍查档案记载发现,皇四子胤禛对康熙帝的“病情”最为关心关注,并且行迹最为可疑。于是,康熙帝的皇四子胤禛便成了人们最大的怀疑对象。康熙帝与胤禛的对话时间是巳刻,康熙帝死亡时间为戌刻。......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