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原 文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①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②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于殷后,作《微子之命》申之。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③微之后,故号微仲。生宋公稽,胄子④虽迁爵易位,而班级⑤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至于稽乃称公焉。
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⑥,别为公族⑦,故后以孔为氏焉。
注 释
②圻(qí):都城方圆千里之地。
③嗣:接续,继承。
④胄子: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长子。
⑤班级:指官位的等级。
⑥亲尽:指嫡传的一脉断绝。
⑦公族:指诸侯或君王的同族。
译 文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后裔。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以圻内诸侯的身份,进入朝廷成为君王的卿士。微,是诸侯国名,属于子爵。当初,武王攻克殷国,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朝歌,让他奉行商汤的祭祀。武王去世后,武庚与管叔、蔡叔、霍叔一起作乱,周公辅佐成王到东边征讨他们。第二年,就擒获了这些罪人,于是命令微子启作为殷商的后人,并作了《微子之命》来申明这件事。赐予微子启宋国,迁徙殷商的子孙到那里,只有微子启一个人先到周朝做官,所以被封为贤人。微子启的弟弟叫仲思,名衍,或名泄。仲思继承了微子的爵位,所以又称微仲。微仲生下宋公稽,后代虽然爵位发生了变化,而且等级不如以前,但仍然能够用以前的官爵称呼。所以微子启与微仲虽然是宋公,但还是用微的称号直到去世。到了稽才称为公。
宋公稽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与襄公熙,熙生弗父何与厉公方祀。从方祀之后,世代为宋国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传了五代后嫡亲的一脉断绝,分出了同族,所以后来这一脉就用孔作为姓氏。
原 文
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①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②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③,吾甚贪④之。虽年长性严⑤,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⑥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上官氏,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⑦,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注 释
①华氏之祸:指周景王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宋国华定、华亥等杀宋群公子,劫持宋元公一事。
②陬:地名,在今山东曲阜。
③绝伦:指没有可以相比的。
④贪:舍不得,喜欢。
⑤性严:指性子急。
⑥不时:指不及时。
⑦贶(kuàng):赐,赏赐。
译 文
一说孔父,是出生时君主所赐的称号,因此子孙就把孔当作姓氏。孔父生儿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祸患而逃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虽然有九个女儿,但是没有儿子。他的妾生孟皮,孟皮字伯尼,脚有毛病。于是叔梁纥就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征在。颜父问三个女儿说:“陬邑大夫叔梁纥的父辈、祖辈虽然是士,但他的祖先是圣王的后裔。现在叔梁纥身高十尺,武力没有人比得上,我非常喜欢他。虽然他年纪大而且性子急,但也不值得担心。你们三人谁能做他的妻子?”大的两个女儿没有回答。征在上前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还有什么好问的呢?”颜父说:“就是你能做他的妻子了。”于是就把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征在嫁去叔梁纥家,先在宗庙中相见。因为丈夫的年纪大,怕不能及时生下儿子,征在就偷偷去尼丘山祈祷。后来生下孔子,所以起名叫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了,葬在防山。到孔子十九岁时,娶了宋国上官氏的女儿,生下伯鱼。伯鱼出生时,鲁昭公赐了孔子一条鲤鱼。孔子认为君主的赏赐很荣耀,所以就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伯鱼活到五十岁,比孔子先去世。(www.chuimin.cn)
原 文
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子与悦,曰:“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求知宝贵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将垂①宝以贻后世。”
遂退而谓南宫敬叔②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来,世有德让,天所祚③也。成汤以武德④王天下,其配在文⑤。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⑥,而乃论⑦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⑧尧舜,宪章⑨文武,删《诗》述⑩《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⑪《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诲,束脩⑫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将欲与素王⑬之乎?夫何其盛也!”
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两大⑭。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其必有兴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将施手无穷,虽欲辞天之祚,故未得耳。”
子贡闻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子曰:“岂若是哉?乱而治之,滞而起之⑮,自吾志,天何与焉。”
注 释
①垂:传下去,传留后世。
②南宫敬叔:姬姓,鲁国南宫氏,名阅或说,一名绦,谥敬。
③祚:福,赐福。
④武德:指武功德行。
⑤其配在文:指配合使用文德。文德,即礼乐教化。
⑥纪:法度。
⑦论:分析判断。
⑧祖述:指遵循,效仿。
⑨宪章:指遵从,效法。
⑩述:修纂。
⑪赞明:指佐助彰明。
⑫束脩(xiū):指一束肉干,又称肉脯。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称为束脩。
⑬素王:犹空王。指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
⑭两大:指两全其美。
⑮滞而起之:指事物停滞就要去兴起。
译 文
齐国的太史子与到鲁国,拜见孔子。孔子与他谈论道,子与很高兴,说:“我是个鄙陋的人,听到您的名声,却很久都没见过您的样子,我向您这里求得的知识非常宝贵,从今以后我就知道泰山的高大,深海的广阔了。可惜啊,您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道德不能施加到百姓身上,而只能把这些宝贵的知识流传下去,留给后人了。”
子与退出后就对南宫敬叔说:“现在的孔子是先圣的后嗣,从弗父何以来,世代的子孙都有德谦让,这是上天赐予的福分啊。成汤凭借武功德行称王天下,并结合礼乐教化来治理天下。殷商以后,就没有这样做的了。孔子生在周朝衰败的时候,先王的典籍错乱而没有法度,他就整理论述百家遗留下来的记载,考察校正其中的义理,遵循尧、舜的盛德,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删定《诗经》,修撰《尚书》,制定礼,整理乐,创作《春秋》,佐助彰明《周易》的道理,给后人留下训诫,作为法式,他的礼乐教化非常显著啊。凡是他所教诲过的弟子,奉上束脩金的就有三千多人,或许上天想要给他素王的名声吧?为什么这么兴盛啊!”
敬叔说:“大概就像您说的那样,事物没有能两全其美的。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如果不是继承先世的统治,也必定会有兴盛的人。现在孔子的道已经到极致了,并将永久地施行到后世,他即使想推辞上天赐予的福分,也是不可能的了。”
子贡听到后,就把这两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哪里是像他们说的这样啊!国家混乱就要去治理,事物停滞就要去兴起,这是我的志向,和上天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④夔(kuí):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怪物。译文吴国讨伐越国,毁坏了会稽山,得到一节巨大的骨头,要用整辆车来装。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
2023-11-02
公闻之,越席⑦而起,促驾⑧召颜回。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定公听了,离开坐席站了起来,赶紧让人驾车去召见颜回。原文孔子在卫,昧旦晨兴①,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原文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
2023-11-02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宾客行走的台阶。季孙氏把这些话告诉了鲁哀公,哀公同意了。孔子回到鲁国后,住在哀公招待宾客的馆舍里。......
2023-11-02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3-11-01
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向子贡问道:“我听说孔子实行教诲,首先用《诗经》《尚书》,教导弟子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给他们论述仁义,让他们观看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孔门弟子中在学问上有些造诣的人,有七十多个,其中谁最贤德呢?”......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