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原 文
子张问入官①于孔子。
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
子张曰:“为之如何?”
孔子曰:“己有善勿专②,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③,失言勿掎④,不善勿遂⑤,行事勿留⑥。君子入官,自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且夫忿数⑦者,官狱所由生也;拒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⑧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故君子南面临⑨官,大域⑩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进是利而除是害,无求其报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临之无抗民之恶⑪,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⑫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若此,则身安誉至而民得也。
“君子以临官,所见则迩⑬,故明不可蔽也。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立。凡法象⑭在内,故法不远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积而本不寡,短长⑮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乱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而身安誉至民咸自治矣。
“是故临官不治则乱,乱生则争之者至。争之至,又于乱。明君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优柔⑯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说者,情之导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调说和⑰则民不变。法在身则民象之,明在己则民显之。若乃供己而不节,则财利之生者微⑱矣;贪以不得,则善政必简⑲矣。苟以乱之,则善言必不听也;详以纳之⑳,则规谏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故君上者,民之仪㉑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㉒也;迩臣便僻㉓者,群仆之伦㉔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表不端则百姓乱,迩臣便僻则群臣污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伦㉕。
“君子修身反道,察理言而服之,则身安誉至,终始在焉㉖。故夫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㉗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
“为上者,譬如缘木㉘焉,务高而畏下滋甚。六马之乖离㉙,必于四达之交衢㉚;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㉛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㉜,有本而能图末,修事㉝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㉟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㊱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㊲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㊳,则民严而不迎㊴;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而不从㊵。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古者圣主冕而前旒㊶,所以蔽明也;纮㊷充耳,所以掩聪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㊸,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㊹,则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㊺。
故德者,政之始也。
“政不和㊻,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㊼。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㊽;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虽服必强㊾。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㊿,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
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注 释
①入官:指做官。
②专:独自掌握和占有。
③已过勿发:指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
④掎:当作“踦”,指曲意维护。
⑤遂:延续。
⑥留:滞留,拖延。
⑦忿数:指仇恨多。
⑧慢易:指怠忽,轻慢。
⑨临:治理,管理。
⑩大域:一说“域”当作“城”。城,通“诚”。一说“大域”,即大较,指大概,大略。
⑪抗民之恶:指暴虐百姓的恶行。
⑫佼:通“狡”,狡诈的。
⑬所见则迩:指能看到细微的事情。
⑭法象:效法,模仿。这里指准则、榜样。
⑮短长:指人才的长处与短处。
⑯优柔:指宽和温厚。
⑰言调说和:指言论说法符合百姓的意见。
⑱微:少。
⑲简:怠慢,简慢。
⑳详以纳之:指审慎地采纳别人的意见。
㉑仪:法制,准则。
㉒表:标志,榜样。
㉓便僻: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㉔伦:辈,类。这里指效仿的对象。
㉕三伦:指君上、有司、近臣各自的表率作用。(www.chuimin.cn)
㉖终始在焉:指终生受用。
㉗佚:通“逸”,安逸。
㉘缘木:指爬树。
㉙乖离:指离别,分离。
㉚交衢:指道路交错要冲之处。
㉛长民:指做百姓的长官。
㉜供:通“恭”,恭敬。
㉝修事:指修整以前的事。
㉞久居而不滞:指长久安居还要不停地努力。滞:停止。
㉟贯:贯通。
㊱莅:治理。
㊲世举:指国家昌盛。举:兴。
㊳不因其情:指不顾民情。因:顺应。
㊴严而不迎:指害怕而不愿迎合。严:畏惧。
㊵引而不从:指逃避而不服从教化。引:退避。
㊶旒(liú):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㊷纮(hóng dǎn):指古代垂于冠冕两旁悬瑱(美玉)的带子。
㊸揆而度之:指根据民情制定法律。揆:准则,原则。
㊹其使之生:指惩治后让他们得到新生。
㊺蕴:积聚。
㊻政不和:指政令不符合民情。
㊼习:习惯。这里指习惯法度约束。
㊽虚其内:指虚心听取意见。
㊾强:勉强。
㊿内外不相应:指朝廷内外不能互相沟通。
大统:指最重要的原则。统:纲纪,准则。
译 文
子张向孔子询问做官的事。
孔子说:“做官要使自身安定并获得声誉很难。”
子张说:“该怎么做呢?”
孔子说:“自己有好的地方不能独自占有,教诲别人行善不能懈怠,已经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说错了话不要掩饰,不好的事不能继续做,正在做的事不要拖延。君子做官,能做到这六点,就可以安定自身、获得声誉,而政事也跟着治理好了。
“况且仇恨太多,是牢狱产生的原因;抗拒劝谏,是思虑受到阻塞的原因;态度轻慢疏忽,是礼仪丧失的原因;做事懒惰松懈,是错过时机的原因;奢侈浪费,是财物不足的原因;专断独裁,是事情做不成的原因。君子做官,去掉这六种弊病,就可以安定自身、获得声誉,而政事也跟着治理好了。
“所以君子做了官,就要用诚信公正的态度来治理,精心地思考而简单地推行,结合忠与信,考虑哪些要遵循的伦理道德,把好事与坏事放在一起考察,推广有利的而除去有害的,不追求别人的报答,这样就能了解百姓的情况了。治理国家时没有暴虐百姓的恶行,说服众人时没有冒犯百姓的言论,处理政事时没有欺诈百姓的话语,供养百姓不要违背农时,爱护百姓不要放宽刑法。像这样,就可以安定自身、获得声誉,并得到民心。
“君子做了官,能看到细微的事情,所以明智而不会被蒙蔽。先从近处寻求需要的东西,所以不劳苦就能得到。治理国家时抓住关键,所以不用役使众人就能树立声誉。自己内心有准则,所以榜样就在近处,就像源泉不会枯竭一样。因此天下人才集聚,而本源不会枯竭,根据人才的长处短处来任命职务,人才得到合适的任用就不会扰乱政事。德行贯穿在内心,藏在志向中,体现在神色上,发表在言谈里。像这样,就可以安定自身、获得声誉,而百姓都能自然得到治理了。
“因此做官不善于治理就会混乱,混乱产生,那争抢的人就会到来。争抢的人到来,又会更加混乱。明君必定会宽大地容纳百姓,慈爱地安抚百姓,那自然就得到了民心。亲自去做,是处理政事的前提;令人高兴的话语,可以引导百姓的情绪。政令良好且容易推行,百姓就不会怨恨;言论说法符合百姓的意见,百姓就不会背叛;自身遵循法度,百姓就会效仿;自身光明正大,百姓就会颂扬。如果供养自己的财物不够节俭,那生产财物的途径就少了;如果贪图财物就怕得不到,那良好的政令必定会简慢而不去推行了。如果政治出现了混乱,那良好的言辞必定不能被听取了;如果审慎地采纳别人的意见,那每天都会有人来规劝诤谏。美好的言辞,在于每天都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美好的行为,在于能亲自去做。所以统治百姓的君主,是百姓的榜样;掌管政事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在君主身边服侍的大臣,是臣仆们效法的对象。所以榜样不端正,百姓就失去准则;表率不端正,百姓就会混乱;近臣谄媚阿谀,那群臣就会变得奸邪。因此君主不能不谨慎地遵循各种伦理道德。
“君子修养自身,回归正道,考察有道理的话并实行它,那就可以安定自身、获得声誉,终身受用。所以女子必定要自己选择丝麻,优良的工匠必定要自己挑选材料,贤君必定要自己选取左右大臣。选拔人才劳苦一些,处理政事就轻松一些。君子想得到声誉,就一定要谨慎地选择身边的人。
“在上位的人,就像爬树一样,爬得越高就越害怕掉下去。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一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上;百姓叛离正道,一定是在君主政令出现错误的时候。在上位的人尊贵威严却很危险,百姓地位低下却有神灵帮助。百姓爱戴君主,那君主就能保有国家;百姓厌恶君主,那君主就会灭亡。统治百姓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性。所以做了官,地位尊贵也不能骄傲,生活富有也要谦恭谨慎,有了根本还要考虑细枝末节,能修整以前的事还要能建功立业,长久安居还要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顺畅还要通达到远处,观察一件事物要能联想到多种事物。能做到治理一件事而万事都不混乱的人,是把自身作为根本的人。
“君子统治百姓,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本性,通达百姓的感情。既了解他们的本性,又通晓他们的感情,然后百姓就会听从命令了。所以国家昌盛,百姓就亲近君主;政令公平,百姓就没有怨言。所以君子统治百姓,不能高高在上地对待他们,不能引导他们去做遥远的事,不能要求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强迫他们去做做不到的事。为了达成明君的功绩,不顾民情,那百姓就会害怕君主而不愿迎合教化;为了增加已有的功业,不顾民力,那百姓就会逃避而不服从教化。如果要求百姓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强迫百姓去做做不到的事,那百姓就会心生痛恨,心生痛恨就会出现邪僻的事。
“古代明君带的礼帽,前面悬着玉串,是为了遮掩目光;帽子两边垂着玉带挡住耳朵,是为了遮蔽听觉。水太清就没有鱼,人太明察就没有徒众。百姓做错了事需要纠正,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宽厚地优待百姓,让他们自己寻求美德;根据民情制定法律,让百姓自觉地遵守法规。百姓有小罪,一定要找出其中好的地方来赦免他们的罪过;百姓有大罪,一定要找出其中的缘故,用仁爱教化他们。如果犯了死罪,能够惩治后让他们得到新生,那就最好了。因此君臣百姓就会亲近而不背离,道德教化就能广泛推行而没有阻碍。所以道德,是治理国家的前提。
“政令不符合民情,那百姓就不会顺从君主的教化了。不顺从教化,那百姓就不会习惯法度约束。不习惯法度约束,就不能役使统治百姓了。君子想让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没有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好的了;想让政令快速地推行,没有比自身先做到更好的了;想让百姓快速地服从,没有比用正道统治他们更好的了。如果不用正道统治,那百姓即使服从也一定是勉强的。不依赖忠信,那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爱戴了。朝廷内外不能互相沟通,那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了。这是治理百姓最高明的方法,是做官最重要的原则。”
子张听了孔子的这些话后,就回去记录了下来。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2023-11-01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①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祭祀时,子孙按此宗法制度的规定排列行礼。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隆重的礼仪是怎样的?您对于礼仪,为什么这么推崇呢?”原文言偃①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乎?”......
2023-11-02
原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①,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原文子贡问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矣,二者孰贤?”......
2023-11-02
原文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而事君,可乎?”⑤“昼尔于茅”四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译文子贡向孔子问道:“我对学习感到厌倦,对道感到困惑,希望能侍奉君主而休息一下,可以吗?”遂还,息于邹⑧,作《槃操》⑨以哀之。孔子于是就返回,在邹地休息,写了首《槃操》来哀悼他们。......
2023-11-02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