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子路再拜,敬而受教。译文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拜了两拜,恭敬地接受教诲。译文子路将要出行,向孔子辞别。原文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①,康子不悦。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高兴。......
2023-11-02
原 文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①焉,路出于陈、蔡②。
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③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④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⑤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⑥。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⑦。’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⑧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⑨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⑩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⑪;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⑫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⑬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⑭焉?”
子曰:“赐,良农能稼⑮,不必能穑⑯;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⑰,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⑱也,夫子何病⑲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叹曰:“有是⑳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㉑。”
注 释
①拜礼:指行拜谢或致敬之礼。
②陈、蔡:春秋时诸侯国名。
③刺讥:指讥评讽刺。
④距:通“拒”,阻拦。
⑤藜(lí)羹:指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⑥不衰:指不止。
⑦“匪兕匪虎”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兕(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率:循,沿着。
⑧意者:表示测度。大概,或许。
⑨关龙逢:又作“关龙逄”。夏桀时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
⑩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了越王勾践,夫差听信太宰嚭的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反吴,就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⑪芳:香,气味美好。
⑫重耳: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曾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在曹国、卫国受困。
⑬勾践: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败于吴国,后被迫求和,在会稽山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
⑭贬:降低。
⑮稼:种植五谷。
⑯穑(sè):收获谷物。
⑰纲而纪之:指抓住关键,确定法度。纲: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
⑱丑:可耻的。
⑲病:担忧。
⑳是:对,合理。
㉑宰:指管家。
译 文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孔子去楚国拜谢,路上经过陈国和蔡国。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个圣贤,他所讥讽批评的都说中了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重用,那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军队去阻拦孔子。
孔子不能前行,断了七天粮,不能与外面沟通,粗劣的野菜也吃不到,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却更加激情地讲授学问,不停地演奏琴瑟。他召来子路,询问他说:“《诗经》中说:‘不是兕不是虎,却都来到旷野上。’我的主张错了吗,为什么会到这种地步?”
子路很生气,严肃地回答说:“君子不会被外物困扰。大概您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大概您的智慧还不够吧,人们不愿推行我们的主张。而且我以前听您说过:‘做好事的人,上天用福泽回报他;做坏事的人,上天用祸患回报他。’现在您积累德行,心怀仁义,推行主张已经很久了,为什么处境这么困窘呢?”
孔子说:“你不知道啊,我告诉你。你以为仁德的人必定被人相信,那伯夷、叔齐就不会在首阳山饿死了;你以为智慧的人必定会被任用,那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出心肝了;你以为忠心的人必定会有好报,那关龙逢就不会被杀害了;你以为劝谏的人必定会被听从,那伍子胥就不会被迫自杀了。能不能遇到显明的君主,这是时运;贤德不贤德,这是才能。君子学问广博、谋虑深远却没有遇到时运的,有很多,哪里只是我一个人呢?况且芷兰这些香草长在深林中,不会因为没人欣赏就不发出香味;君子修养自身,树立道德,不会因为困窘就败坏节操。怎么做,在于人;或生或死,在于天命。因此晋国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困在曹、卫的时候;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困在会稽山的时候。所以处在下位而没有忧虑的人,就是思虑不够深远;立身处世时常安逸的人,就是志向不够远大。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出生与终结呢?”
子路出去后,孔子召见子贡,告诉他与子路一样的话。子贡说:“您的主张实在太博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地方能容纳您,您为什么不降低一些呢?”
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能够种植粮食,不一定能够收获;好的工匠能够做出精巧的东西,不一定能顺应每个人的想法;君子能够修养自己的主张,抓住关键,确立法度,但不一定能被人容纳接受。现在你不修养自己的主张而追求被别人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思虑不够深远啊。”
子贡出去后,颜回进来了,孔子也像之前那样询问他。颜回说:“您的主张实在太博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地方能容纳您。即使是这样,您还是竭力去推行,世人不用您,那是拥有国家的人的耻辱,您为什么要忧虑呢?不被容纳,才能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高兴地赞叹道:“你说得对啊,颜回!如果你有很多钱财,我就给你做管家。”
原 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
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①;既得之,又乐其治②。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注 释
①乐其意:指为自己的想法感到高兴。
②乐其治:指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
译 文
子路向孔子问道:“君子也有忧愁吗?”(www.chuimin.cn)
孔子说:“没有。君子修养德行,还没成功时,就为自己的想法感到高兴;已经成功后,又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因此终身都快乐,没有一天忧愁。小人就不是这样,还没得到时,就担忧自己得不到;已经得到后,又担心会失去。因此终身都忧愁,没有一天快乐。”
原 文
曾子弊衣①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②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
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③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 释
①弊衣:指破旧之衣。
②致邑:指馈赠一座食邑。
③纵:即使。
译 文
曾子穿着破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君主听说后,就送给他食邑,曾子坚决推辞没有接受。有人说:“不是你请求的,是君主自己送来的,为什么要坚决推辞呢?”
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施与的人时常会畏惧别人,施与别人的人时常会傲视别人。即使君主赐予我食邑,不会傲视我,我难道能够不畏惧他吗?”
孔子听到后说:“曾参的话足够保全他的名节了。”
原 文
孔子厄①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②,窃犯围③而出,告籴于野人④,得米一石⑤焉。颜回、仲由炊⑥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⑦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⑧乎?”
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
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子曰:“然。”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⑨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⑩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
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注 释
①厄:遭遇困境。
②赍(jī)货:指携带的物品。赍:旅行的人携带衣食等物。
③犯围:指冲出包围。
④籴(dí):买进粮食。野人:指田野之民,农人。
⑤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⑥炊:烧火做饭。
⑦埃墨:指烟灰。
⑧改节:指变节,改变节操。
⑨畴昔:指日前。
⑩启佑:指开导佑助。
译 文
孔子在陈、蔡两国间受困,跟从的人七天没有东西吃。子贡拿着携带的物品,偷偷跑出包围,请求山野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了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里面煮饭,有块烟灰掉进了饭里,颜回把弄脏的饭拿出来吃了。
子贡从井边看到了,很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他进屋询问孔子说:“仁德廉洁的士人,会因为困窘而变节吗?”
孔子说:“会变节怎么还能称得上仁德廉洁呢?”
子贡说:“像颜回这样的人,难道不会变节吗?”
孔子说:“是的。”
子贡就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经很久了,即使你这么说,我也不会怀疑他,其中或许有一定的缘故吧?你在这里等着,我去问问他。”
孔子召见颜回说:“之前我梦到了祖先,难道祖先是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把煮好的饭拿来,我要进献给祖先。”
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烟灰掉进了饭里,我想如果留在饭里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又觉得可惜。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祀。”
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在今天啊。”弟子们从此叹服颜回。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子路再拜,敬而受教。译文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拜了两拜,恭敬地接受教诲。译文子路将要出行,向孔子辞别。原文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①,康子不悦。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高兴。......
2023-11-02
导读本篇由孔子与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宋国国君等几位君主,及孔子与子贡、颜渊、子路等数位弟子的问答组成,主要讨论了贤君、贤臣的标准,也探讨了如何治国理政以避免乱亡、获得大治的政治思想。因开篇为鲁哀公“当今之君,孰为最贤”之问,故以“贤君”名篇。......
2023-11-01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④夔(kuí):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怪物。译文吴国讨伐越国,毁坏了会稽山,得到一节巨大的骨头,要用整辆车来装。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
2023-11-02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