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孔子家语》中,颜回之忠诚与价值评判

孔子《孔子家语》中,颜回之忠诚与价值评判

【摘要】:公闻之,越席⑦而起,促驾⑧召颜回。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定公听了,离开坐席站了起来,赶紧让人驾车去召见颜回。原文孔子在卫,昧旦晨兴①,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原文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

原 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注 释

①鲁定公:姬姓,名宋。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

②东野毕:又称“东野稷”,春秋时善于驾车的人。

③佚:逃亡

④诬:说假话冤枉别人。

⑤牧:放养牲口的人。

⑥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曳:拉,牵引。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厩(jiù):马棚。

⑦越席:指离开席位。

⑧促驾:指催车速行。

⑨造父:西周时的善御者,赵之先祖。

⑩升马:指给马套上车辕。

⑪衔体:指马嚼子。

⑫步骤:指缓行和疾走。

⑬朝礼:指调习,训练。朝:通“调”。

⑭少进:指稍作进一步的申述。

⑮攫:抓取。

⑯多:称赞。

译 文

鲁定公向颜回问道:“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

颜回回答说:“他驾车好是好的了,尽管这样,他的马一定会逃逸。”

定公脸显不高兴,对左右近臣说:“君子竟然也会诬陷别人啊。”颜回退下。

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定公说:“东野毕的马逃逸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

定公听了,离开坐席站了起来,赶紧让人驾车去召见颜回。颜回到了,定公说:“前天我问您东野毕驾车的事,您说‘他驾车好是好的了,但他的马将会逃逸’,我不明白您是怎么知道的?”

颜回回答说:“我是根据政事知道的。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役使马匹。舜不会用尽百姓的力气,造父不会用尽马匹的力气,因此舜没有逃逸的百姓,造父没有逃逸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给马套上车辕,抓紧缰绳,马嚼子就摆正了;有时慢步,有时快走,调教就完毕了;经过险峻的地方,到达远处,马的力气已经用完了,但他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逃逸。”

定公说:“好啊!确实就像您说的一样。您的话,含义很深啊,希望能再多说一些。”

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啄人,野兽急了就会抓人,人急了就会诈骗,马急了就会逃逸。从古到今,没有使手下人急了而能没有危险的。”定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回复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因为常有这样的表现,哪里值得过分称赞呢。”

原 文

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

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

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

子曰:“何以知之?”

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

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

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

注 释

①昧旦晨兴:指天没亮就起来。昧旦:指天将亮的时间。

②桓山:山名,在今江苏铜山。

③窃: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辞。

④长决:指永别。

译 文

孔子在卫国,某天天没亮就起来了,颜回在边上侍奉,听到有个人哭得很悲伤。

孔子说:“颜回,你知道他是为什么哭吗?”

颜回回答说:“我认为这哭声不只是为了死者,还有与生者分离的痛苦。”

孔子问:“你凭什么知道?”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桓山的鸟生下四只小鸟,羽翼长成后,将要分别飞向四海,母鸟悲伤地鸣叫送别它们,那悲哀的叫声就像这哭声,这是因为亲人去了后就不会回来了。我私下里根据声音相似知道的。”

孔子派人去询问哭的人,果然说:“我父亲死了,家里贫穷,卖了儿子来安葬父亲,要与儿子永远诀别。”

孔子说:“颜回啊,真善于识别声音!”

原 文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

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注 释

①成人:指德才兼备的人。

②幽明:指昼夜,阴阳。

③游气:指浮动的云气。

④穷神知礼:指穷究事物之神妙,了解事物之变化。礼:当为“化”。

译 文

颜回向孔子问道:“德才兼备之人的品行是怎样的?”

孔子说:“通达人情本性的道理,知晓事物变化的规律,懂得阴阳交替的缘故,看得清浮动的云气转化的根源,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德才兼备之人了。既然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而又学习了仁义礼乐,这就是成人的品行。至于能探究事物精微的道理,那就有了高深的德行。”

原 文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

孔子曰:“武仲贤哉。”

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

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回曰:“可得闻乎?”

孔子曰:“下展禽,置六关,妾织蒲,三不仁;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武仲在齐,齐将有祸,不受其田,以避其难,是智之难也。夫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鲁,抑有由焉。作而不顺,施而不恕也夫。《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

注 释

①挫锐:指摧折锐气,锐气受挫。

②不朽:指不磨灭,永存。

③下:使……处于下位。

④虚器:指有其器而无其位。

⑤逆祀:指违反上下位次的祭祀

⑥抑:或许,大概。由:缘由。

⑦恕:恕道。

⑧《夏书》:指《尚书》中的《甘誓》《五子之歌》《胤佂》等。

⑨念兹在兹: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兹:此,这个。

译 文

颜回向孔子问道:“臧文仲、臧武仲,谁更贤德?”(www.chuimin.cn)

孔子说:“臧武仲更贤德。”

颜回说:“臧武仲被世人称为圣人,但自身不能避免罪责,这是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他喜好谈论用兵讨伐,却在攻打邾国时受到挫折,这是他的智谋不值得赞扬。臧文仲,他的身体虽然死去,但他的言论却不会磨灭,哪能说他不如武仲贤德呢?”

孔子说:“自身死去而言论存在,所以被称为文仲。但他还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这方面不如武仲。”

颜回问:“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他让展禽处在下位,设置六道关卡来收取赋税,让妾编织蒲席来赚钱,这是三件不仁的事;他拥有与身份不符的礼器,纵容不合顺序的祭祀,祭祀海鸟,这是三件不智的事。武仲在齐国,齐国将有灾祸,武仲不接受齐庄公赐给他的土地,来躲避灾难,这是智者也难以做到的。臧武仲有这样的智慧却不能被鲁国容纳,大概是有原因的吧。他做的事有时不顺应事理,有时不符合恕道。《夏书》中说:‘想着这件事,一心在于这件事。’说的就是做事要顺应事理、符合恕道。”

原 文

颜回问君子。

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

回曰:“敢问其次。”

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

注 释

①度:考虑,打算。

②为己不重:指对自己不看重。

③次:第二,居其次。

译 文

颜回问孔子什么是君子。

孔子说:“能爱人就接近仁,能测度就接近智,对自己不看重,对别人不轻视,就是君子。”

颜回说:“请问差一点的呢?”

孔子说:“不学习就能去做,不思考就能得到。你要努力啊。”

原 文

仲孙何忌问于颜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

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豫;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注 释

①仲孙何忌:即孟懿子,姬姓,名何忌,谥号懿。鲁国孟孙氏第九代宗主。

②豫:事先准备。

③恕:推己及人。

译 文

仲孙何忌向颜回问道:“仁者说一个字必定有益于仁与智,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颜回说:“一个字而有益于智,没有比得上‘豫’字的;一个字而有益于仁,没有比得上‘恕’字的。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这就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了。”

原 文

颜回问小人。

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注 释

①毁人之善:指诋毁别人的优点。

②讦(jié):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

③幸:高兴。

④羞:嘲弄,侮辱。

译 文

颜回问孔子什么是小人。

孔子说:“诋毁别人的优点认为自己善辩,心怀狡诈地攻击别人的短处认为自己智慧,别人有过错就感到高兴,耻于向人学习而侮辱没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小人。”

原 文

颜回问子路曰:“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

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日思也夫!”

注 释

①得其死:指死得有价值。

②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③御:控制。

④居:坐。

译 文

颜回询问子路说:“力气勇猛超过德行而死得有价值的人,非常少,为什么不谨慎点呢?”

孔子对颜回说:“没有人不知道谨慎是美德,但没有人能控制好自己,没有人认真去做。为什么只是坐着听呢,为什么不每天好好想想呢?”

原 文

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

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

注 释

①相疾:指急于互相激励劝勉。

译 文

颜回向孔子问道:“小人说的话有和君子相同的,不能不明察。”

孔子说:“君子用行为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所以君子在仁义的事情上急于互相激励劝勉,私下里互相爱护;小人在制造动乱的事情上互相爱护,私下里互相厌恶。”

原 文

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

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注 释

①久德:指以前的恩德。

②久怨:指以前的仇怨。

译 文

颜回问:“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孔子说:“君子对待朋友,内心必定认为对方有不对的地方,但不能说出口,我不认为这是仁人。不忘记朋友以前对自己的恩德,不记着以前对朋友的怨恨,这才是仁德的人。”

原 文

孙武见未仕于颜回,回曰:“宾之。”武叔多称人之过,而己评论之。

颜回曰:“固子之来辱也,宜有得于回焉。吾闻诸孔子曰:‘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注 释

①叔孙武叔:姬姓,名州仇,谥武。春秋时鲁国司马,叔孙氏第八代宗主。

②宾之:指用宾客之礼接待。

③来辱:指招致羞辱。

④枉:弯曲,不正。

⑤攻:指责。

译 文

叔孙武叔没做官时去拜见颜回,颜回说:“用宾客之礼接待。”武叔很喜欢说别人的缺点,而自己施加评论。

颜回说:“你的这种做法会招致羞辱的,应该从我这里得到些劝告。我从孔夫子那里听说:‘谈论别人的缺点,并不能美化自己;谈论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端正自己。’所以君子要批评自己的缺点,不要批评别人的缺点。”

原 文

颜回谓子贡曰:“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

注 释

①望:希望。

②乱:混乱,不合理。

译 文

颜回对子贡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自身不讲究礼仪而希望别人遵循礼仪,自身不实行仁德而希望别人仁德,这是混乱不合理的。老师的话,不能不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