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2023-11-01
原 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①。叶公②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远来。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③乎?”
孔子曰:“各因④其事也。齐君为国,奢⑤乎台榭,淫于苑囿⑥,五官伎乐⑦,不解于时⑧,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⑨,内比周⑩以愚其君,外距⑪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⑫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⑬矣。《诗》云:‘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⑭。’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⑮。’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也。又曰:‘乱离瘼矣,奚其适归⑯?’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岂同乎哉?”
注 释
①谕臣:指了解臣子。
②叶公: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自称叶公。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
③异端:指各种说法,不同见解。
④因:根据,按照。
⑤奢:过分。
⑥淫:过度。苑囿:指畜养禽兽的园林池泽。
⑦五官伎乐:指声乐享受。五官:指耳、目、口、鼻、身五种器官。伎: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
⑧不解于时:指一时都不松懈。解:通“懈”,松懈。
⑨有臣三人: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⑩比周:指结党,勾结。
⑪距:通“拒”,拒绝。
⑫荆:即楚国。
⑬殊:不同。
⑭“丧乱蔑资”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板》。蔑资:指没有资财。蔑:无,没有。曾不惠我师:指从来没有救济过百姓。师:百姓。
⑮“匪其止共”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巧言》。指臣子不忠于职守。匪:非。止:达到。共:通“恭”,指忠于职守。邛(qióng):病,劳。
⑯乱离瘼(mò)矣: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瘼:病,疾苦。
译 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从前齐国君主向您询问治理国家的事,您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物。鲁国君主向您询问治理国家的事,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臣子。叶公向您询问治理国家的事,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而使远处的人到来。他们三人的问题是一样的,您回答却都不同,这样的话,治理国家有不同的方法吗?”
孔子说:“这是各自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说的。齐国君主统治国家,建造了很多楼台水榭,修筑了很大的园林池泽,声色享受,一时都不松懈,有时一天就赏赐上千辆兵车给三个家族,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物。鲁国君主有三名臣子,在内勾结来蒙蔽君主,在外拒绝诸侯国的宾客来遮盖君主的圣明,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臣子。楚国的土地宽广,但都城狭小,百姓有背离的想法,没有人安心居住,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而使远处的人到来。这就是三个人治理国家方法不同的原因了。《诗经》上说:‘国家丧乱无资财,从不救济我百姓。’这是哀伤君主奢侈浪费,导致国家丧乱啊。又说:‘臣子不忠于职守,使君主担忧。’这是哀伤奸臣蒙蔽君主而导致国家丧乱啊。又说:‘国家混乱百姓疾苦,哪里才是我的归宿?’这是哀伤百姓四处离散而导致国家丧乱啊。考察这三种情况,治理国家的方法,难道会相同吗?”
原 文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①焉:一曰谲谏②,二曰戆谏③,三曰降谏④,四曰直谏,五曰讽谏⑤。唯度⑥主而行之,吾从其讽谏乎。”
注 释
①五义:指五种方法。
②谲(jué)谏:指委婉地规谏。
③戆(zhuàng)谏:指刚直地规劝。
④降谏:指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
⑤讽谏:指用婉言隐语相劝谏。
⑥度:估计,推测。
译 文
孔子说:“忠臣劝谏君主,有五种方法:第一叫作委婉地规劝,第二叫作刚直地规劝,第三叫作平心静气地规劝,第四叫作直接地规劝,第五叫作用隐约的言辞规劝。只有揣度君主的心意来施行,我选择用隐约的言辞来规劝。”
原 文
子曰:“夫道不可不贵①也。中行文子倍道失义②,以亡其国;而能礼贤,以活其身。圣人转祸为福,此谓是与③?”
注 释
①贵:重视。
②倍道失义:指背弃道、丧失义。倍:通“背”,背弃,背叛。
③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译 文
孔子说:“道不能不重视啊。中行文子背弃道、丧失义,从而使国家灭亡;后来因为他能礼待贤人,从而保全了自身。圣人能把祸患转化成福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原 文
楚王将游荆台①,司马子祺②谏。王怒之。令尹子西贺于殿下③,谏曰:“今荆台之乐不可失也。”王喜,拊④子西之背曰:“与子共乐之矣。”
子西步马⑤十里,引辔⑥而止,曰:“臣愿言有道⑦,王肯听之乎?”王曰:“子其言之。”
子西曰:“臣闻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谀⑧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⑨也。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愿王赏忠而诛谀焉。”
王曰:“我今听司马之谏,是独能禁我耳,若后世游之,何也?”
子西曰:“禁后世易耳。大王万岁⑩之后,起山陵⑪于荆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
王曰:“善。”乃还。
孔子闻之,曰:“至哉!子西之谏也。入之于十里之上,抑⑬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注 释
①荆台:楚国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监利北。
②司马子祺:即楚公子结,楚国大夫。
③令尹子西:公子申,字子西。楚平王的庶长子,楚昭王的异母兄。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贺:赞许,附和。
④拊:拍。
⑤步马:即骑着马行走。
⑥引辔:指牵拉缰绳。
⑦有道:指治国之道。
⑧谀:谄媚,奉承。
⑨诛:责罚。
⑩万岁:帝王死之讳称。
⑪山陵:指皇帝陵墓。
⑫抑:抑制。
译 文
楚昭王将要去游览荆台,司马子祺劝阻他。昭王很生气。令尹子西在殿下附和楚王,劝谏说:“今天游览荆台的乐趣不能失去啊。”昭王很高兴,拍着子西的背说:“你和我一起去游乐吧。”
子西骑着马走了十里,拉住缰绳停下来,说:“我想说说治国之道,大王您肯听听吗?”昭王说:“你说吧。”
子西说:“我听说作为臣子忠于君主的,那爵位俸禄不足以赏赐他;奉承君主的,那刑罚不足以处罚他。子祺是个忠臣,而我是个阿谀奉承的臣子。希望您赏赐忠臣而处罚阿谀奉承的人。”
昭王说:“我现在听从司马子祺的劝谏,这只能禁止我一个人罢了,如果后代的人要去游览,怎么办?”
子西说:“要禁止后代是容易的。您去世后,在荆台上修筑起陵墓,那您的子孙必定不忍心把游览先祖的陵墓作为欢乐的事。”
昭王说:“好。”于是就回去了。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太厉害了!子西的劝谏。在进入十里的地方劝谏,却能抑制百代的子孙去游览。”
原 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大夫之所为,目夫子之所以与之者①。”
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注 释
①目:看待。与:赞赏。
译 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您对于子产、晏子,可以说推崇到极点了。我冒昧问问这两位大夫的所作所为,看看您所赞同的是哪些方面。”
孔子说:“子产对于百姓来说是仁爱的治理者,在学问方面知识广博;晏子对于君主来说是忠臣,在行为方面非常恭谨聪敏。所以我都把他们当作兄长来侍奉,而且越来越敬爱他们。”
原 文
齐有一足之鸟,飞集①于宫朝,下止于殿前,舒翅②而跳。齐侯③大怪之,使使聘④鲁问孔子。
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⑤也。昔童儿有屈其一脚,振讯⑥两肩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⑦。’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水为灾。”(www.chuimin.cn)
顷之,大霖⑧雨,水溢泛⑨诸国,伤害民人。唯齐有备,不败。
景公曰:“圣人之言,信而有征⑩矣。”
注 释
①集:停留。
②舒翅:指张开翅膀。
③齐侯:指齐景公。
④聘:访问。
⑤水祥:指水灾的征兆。
⑥振讯:指抖动。
⑦鼓舞:指手足舞动。
⑧霖:久下不停的雨。
⑨溢泛:指泛滥。
⑩征:证明,证验。
译 文
齐国有种一只脚的鸟,飞到朝廷上落下来,停在了宫殿前面,展开翅膀跳跃。齐景公感到非常奇怪,派遣使者去鲁国询问孔子。
孔子说:“这种鸟名叫商羊,是水灾的征兆。从前有孩童勾起一只脚,抖动两肩而跳跃,并且唱着歌谣说:‘上天将要下大雨,商羊跳起舞来。’现在齐国有商羊,应验的大雨就要到来了。赶紧告诉百姓去挖通沟渠,修筑堤防,将会有大水灾。”
不久后,大雨到来,洪水淹没了好几个国家,伤害了百姓。只有齐国有防备,没有受到损害。
景公说:“圣人的话,是可信而且能应验的。”
原 文
孔子谓宓子贱①曰:“子治单父②,众悦,子何施③而得之也?子语丘所以为之者。”
对曰:“不齐之治也,父恤④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⑤。”
孔子曰:“善!小节⑥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
曰:“不齐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举善矣。中节也,中人附矣,犹未足也。”
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而禀度⑦焉,皆教不齐之道。”
孔子叹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尧舜听⑧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者,百福之宗⑨也,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以所治者小也。”
注 释
①宓(fú)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②单父:一作“亶父”,古县名。相传为虞舜之师单卷所居,故名。今山东单县。
③施:实行。
④恤:对别人表同情,怜悯。
⑤纪:法则,准则。
⑥小节:指琐细微末的操守、道理。
⑦禀度:指受教。
⑧听:治理。
⑨宗:宗旨,源泉。
译 文
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百姓都很开心,你实行了什么方法得到这种效果的呢?你告诉我所用的方法。”
宓子贱回答说:“我治理单父,像父亲怜爱孩子那样抚恤百姓,像怜爱自己孩子那样怜悯孤儿,并按照礼制办理丧事。”
孔子说:“好啊!这是小道理,百姓就依附了,但还不够。”
宓子贱说:“我像侍奉父亲那样对待的有三个人,像敬重兄长那样对待的有五个人,像友人那样交往的有十一个人。”
孔子说:“像侍奉父亲那样对待的有三个人,就能够教导百姓孝顺了;像敬重兄长那样对待的有五个人,就可以教导百姓敬爱兄长了;像友人那样交往的有十一个人,就可以提倡友善了。这是中等的道理,中等的人就会依附了,但还不够。”
宓子贱说:“这个地方的人,有五个比我贤德的人,我侍奉他们并接受他们的教导,他们都教我治理单父的方法。”
孔子感叹说:“治理单父的大道理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治理天下,努力寻求贤人来辅佐自己。贤人是各种福泽的来源,是神明的主宰。可惜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
原 文
子贡为信阳①宰,将行,辞于孔子。
孔子曰:“勤之慎之,奉②天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
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③哉?”
孔子曰:“汝未之详④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⑤,是谓之暴;取善自与⑥,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⑦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⑧,而外相谤⑨,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注 释
①信阳:地名,在今河南信阳南。
②奉:尊重,遵守。
③累:忧患,祸害。
④详:清楚地知道。
⑤缓令急诛:指法令下达缓慢而惩罚却能急迫。
⑥取善自与:指把好处都归于自己。
⑦枉法:指执法的人曲解和破坏法律。
⑧训:教导,教诲。
⑨谤: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译 文
子贡担任信阳的长官,将要出发时,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你要勤奋谨慎,要顺应天时,不要抢夺征伐,不要残暴偷盗。”
子贡说:“我从年轻时就在您身边侍奉,难道您还担心我会偷盗吗?”
孔子说:“你没听懂我的意思。用贤人代替贤人,这叫作抢夺;用不贤的人代替贤人,这叫作征伐;法令下达缓慢而惩罚却能急迫,这叫作残暴;把好处都归于自己,这叫作偷盗。偷盗说的不是窃取财物。我听说,知道怎么做官的人,奉行法律来利于百姓;不知道怎么做官的人,歪曲法律来侵犯百姓。这是百姓怨恨官吏的原因。做官最重要的是公平,面对财物最重要的是廉洁,廉洁公正的操守,不能改变。隐匿别人的优点,这叫作蔽贤;宣扬别人的缺点,这是小人。在内不互相告诫,在外互相诽谤,就不会亲近和睦。谈论别人的优点,就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谈论别人的缺点,就像自己承受着这些缺点。所以君子没有什么事不谨慎对待。”
原 文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①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庭②,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
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③,草莱甚辟④,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⑤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⑥,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⑦尽其美矣!”
注 释
①以: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
②庭:官署,政府办公的地方。
③田畴尽易:指田地都整治过了。田畴:泛指田地。易:治,整治。
④草莱甚辟:指杂草都清除干净。莱:长满杂草。辟:开垦,开辟。
⑤偷:苟且,偷懒。
⑥诸下用命:指下面办事的人都听从命令。用命:指效忠,听命。
⑦庸:岂,怎么。
译 文
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孔子经过蒲地。进入蒲地境内,说:“子路做得好啊!谦恭敬肃而且守信。”进入城邑,说:“子路做得好啊!忠厚诚信而且宽容。”到达官府厅堂,说:“子路做得好啊!明察秋毫而且果断。”
子贡拉着缰绳询问说:“您还没见到子路的政事,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这些好处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我已经看到他的善政了。进入蒲地境内,田地都整治过了,杂草都清除干净,沟渠都挖得很深,这就是他谦恭敬肃而且守信,所以百姓竭尽全力;进入城邑,城墙房屋都完好坚固,树木非常茂盛,这就是他忠厚诚信而且宽容,所以百姓不会马虎偷懒;到达官府厅堂,厅堂里的人都清静悠闲,下面办事的人都听从他的命令,这说明他明察秋毫而且果断,所以政事不会混乱。从这几点来看,即使三次称赞他做得好,哪里能说尽他的优点啊!”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2023-11-01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宾客行走的台阶。季孙氏把这些话告诉了鲁哀公,哀公同意了。孔子回到鲁国后,住在哀公招待宾客的馆舍里。......
2023-11-02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