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家语》揭密楚庄王借口讨伐夏征舒而灭陈国

《孔子家语》揭密楚庄王借口讨伐夏征舒而灭陈国

【摘要】:第二年,楚庄王借口讨伐夏征舒而灭了陈国。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原文楚恭王①出游,亡乌嗥之弓②,左右请求之。不如说“人丢了弓,人得到”就好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原 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

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

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注 释

①大:重要。

②方:正。

③替:废弃。

④静虚:指清净无欲。

⑤承风:指接受教化。

⑥畅于异类:指一直通达到边疆少数民族。异类: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⑦驯:顺从,使顺从。

⑧缓:延迟。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从前舜戴的是什么帽子?”孔子没有回答。

哀公说:“我有问题问您,您却没有回答,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因为您先问重要的问题,所以我正在思考怎么回答。”

哀公问:“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孔子说:“舜作为君主,他的政令爱惜生命而厌恶杀戮,他任用官职是授予贤人而废弃不贤的人。他的仁德就像天地一样清静无欲,教化就像四季一样改变万物。因此四海的人接受他的风俗,一直通达到边疆少数民族,凤凰飞来,麒麟跑来,鸟兽都被他的仁德感化。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爱惜生命啊。您放弃这些治国之道而问我戴什么帽子,因此迟迟不回答。”

原 文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注 释

①楚复陈:鲁宣公十年,陈国的夏征舒杀了陈灵公。第二年,楚庄王借口讨伐夏征舒而灭了陈国。后来申叔时劝谏楚庄王恢复了陈国。楚:指楚庄王,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②信:真实,正确。

③匪:不,不是。申叔:申叔时,春秋楚庄王时人,楚国公族。

④达其义:指把道理讲明白。

译 文

孔子阅读史书,读到楚庄王恢复陈国时,叹了口气说:“楚庄王真是贤德啊!轻视拥有千辆兵车的陈国,而看重申叔时一句正确的话。没有申叔时的忠信,就不能把道理讲明白;没有楚庄王的贤德,就不能接受申叔时的劝说。”

原 文

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

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

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白宜正白,黑宜正黑,今得《贲》,非吾吉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注 释

①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卦。

②贲(bì):《周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艮上,象征着可以有小利,且可以有所往的意思。

③愀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不平:指不适,欠安。

④子张:颛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⑤离:《贲》卦的卦象是离下艮上,故有一半是离。

⑥山下有火:《周易·贲卦》上说:“《象》曰山下有火,贲。”王肃注释云:“离下艮上,离为火,艮为山。”

⑦非正色之卦:贲的本意为饰,所以说贲卦不是纯正颜色的卦。

⑧丹漆不文:指朱漆不用修饰就很鲜艳。文:饰。

⑨白玉不雕:指白玉不用雕刻就很珍贵。

译 文

孔子曾经为自己卜卦,得到了《贲》卦,脸上表现出不平静的神色。

子张上前说:“我听说,卜卦的人得到《贲》卦,是吉利的,但您的脸色却不平静,这是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因为卦象中有离象啊!在《周易》中,山下有火叫作《贲》卦,这不是纯正颜色的卦象。从本质上来说,白就应该是正白,黑就应该是正黑,现在得到《贲》卦,不是我理想的吉兆。我听说朱漆不用修饰就很鲜艳,白玉不用雕刻就很珍贵,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本质非常好,不需要修饰。”

原 文

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注 释

①《甘棠》:《诗经·召南》中的一篇。相传为怀念召伯所作。甘棠:棠梨树。王肃注释云:“邵伯听讼于甘棠,爱其树,作《甘棠》之诗也。”

译 文

孔子说:“我从《甘棠》这首诗中,看出宗庙对于召伯是非常尊敬的。思念这个人就必定爱护这棵树,尊敬这个人必定尊敬他的神位。这是符合道的。”

原 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

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注 释

①戎服:指军服,战衣。

②环堵:指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

③侵暴:指侵犯暴掠。固:使坚固。这里指限制。

④摄齐:指提起衣摆。古时官员升堂时谨防踩着衣摆,跌倒失态。表示恭敬有礼。

译 文

子路穿着军服去拜见孔子,拔出剑挥舞,问道:“古代的君子用剑来保卫自己吗?”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把忠诚作为本质,用仁义来保卫自己,不走出屋子却能知晓千里之外的事情。有不善的事就用忠诚来化解,有侵犯暴虐的事就用仁义来限制,哪里需要拿着剑呢?”

子路说:“我今天听到您的这些话,请让我提起衣摆接受您的教诲。”

原 文

楚恭王出游,亡乌嗥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注 释

①楚恭王:即楚共王,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②亡:失去。乌嗥:通“乌号”,良弓名。

译 文

楚恭王有次出去游猎,丢失了乌嗥弓,左右近臣请求去寻找。楚恭王说:“不要去。楚王丢了弓,楚国人得到它,又有什么好去寻找的呢!”

孔子听说后,惋惜楚恭王的胸襟不够大。不如说“人丢了弓,人得到”就好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原 文

孔子为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问之,曰:“子以为奚若?某以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后夫子曰:“当从某子,几是。”

注 释

①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②断:决定,判定。

③云云:指纷纭,纷纷。

④几是:指接近正确。

译 文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判决官司诉讼时,都要召见各位商议的人询问他们的意见,说:“您认为怎么样?某某认为怎么样?”大家都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这样讨论后,孔子才说:“应当听从某某的意见,他的看法基本正确。”

原 文

孔子问漆雕凭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此三大夫孰贤?”(www.chuimin.cn)

对曰:“臧氏家有守龟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为三兆。凭从此之见。若问三人之贤与不贤,所未敢识也。”

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见,孰克如此?”

注 释

①漆雕凭:春秋末蔡国(今上蔡华陂)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②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谥文,谓臧孙辰,谥文。春秋时鲁国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武仲:臧武仲,即臧孙纥,又称臧孙、臧纥,谥武,臧文仲之孙。鲁国大夫,封邑在防(今山东费县东北)。孺子容:鲁国大夫。

③守龟:指天子诸侯占卜用的龟甲。

④兆:古代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

⑤微而著:指隐约而又显著。

⑥克:能。

译 文

孔子询问漆雕凭说:“您侍奉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这三位大夫哪个最贤德?”

漆雕凭回答说:“臧家有个占卜用的龟甲,名叫蔡。文仲三年占卜一次,武仲三年占卜两次,孺子容三年占卜三次。我从这点中看出他们的行为。如果要问这三个人谁贤德谁不贤德,我却不敢判断。”

孔子说:“漆雕氏家的儿子真是个君子啊!他说人的优点,隐秘而又明显;说人的缺点,隐约而又显著。他的智慧别人赶不上,他的明智别人看不到,谁能做到这样呢?”

原 文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后一年而亡。

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知其将亡,何也?”

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注 释

①公索氏:指一家姓公索的人。牲: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牺牲。

②尽:指尽孝心。

译 文

鲁国的公索氏将要祭祀时,祭祀用的牺牲却丢失了。孔子听到后,说:“公索氏不到两年就要灭亡了。”过了一年公索氏就灭亡了。

弟子询问说:“从前公索氏丢失了祭祀用的牺牲,而老师您就知道他要灭亡了,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祭祀,是孝子用来向亲人表达孝心的方式。将要祭祀时却丢失了牺牲,那么其他地方要丢失的东西就很多了。像这样不灭亡的情况,从来没有过。”

原 文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履君子之庭。”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注 释

①虞、芮:春秋时两个小诸侯国。

②决:判决。

③西伯:特指周文王

④盍:何不。质:评断。

⑤畔:田地的边界线。

⑥斑白: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年人。提挈(qiè):指用手提着。

⑦侪(chái):辈,类。

⑧履:践踩,走过。

⑨咸:都。闲田:指无主之田,无人耕种的荒地。

⑩加:超过,战胜。

译 文

虞、芮两个国家为了争夺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几年也没有结果,于是他们互相说道:“西伯是个仁德的人,我们为什么不去他那里评判一番呢?”

他们进入西伯的境地,看到耕田的人谦让田界,行路的人谦让道路。进入西伯的城邑,看到男女分开两边行走,年老的人没有提重物的。进入西伯的朝廷,士谦让着让别人做大夫,大夫谦让着让别人做卿。虞、芮两国的君主说:“唉!我们真是小人啊,不能踏进君子的朝廷。”于是他们一起离开西伯的领地,都把所争夺的田地作为闲田。

孔子说:“从这件事看来,周文王的治国之道,不能再超越了。不下命令就能让人服从,不去教导就能让人听从,已经是最高境界了。”

原 文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

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也!”

注 释

①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简:怠慢,倨傲。

②交欢:指亲友一齐欢乐。

③成礼:指使礼完备。

译 文

曾子说:“与人交往,过度亲近就会被怠慢,过度庄重就不能亲近。因此君子与别人亲近的程度足以让别人一同愉悦就好了,庄重的程度足以让人受礼就好了。”

孔子听到这些话,说:“你们记住,谁说曾参不通晓礼仪啊!”

原 文

哀公问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

孔子作色而对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执戈者,无退懦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且臣闻之,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夫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注 释

①绅委:指拖着的大腰带。委:带子拖下来的样子。、章甫:指古代的一种礼帽。

②作色:指脸上变色。神情变严肃或发怒。

③衰(cuī)麻苴(jū)杖:指穿着麻布丧服、拄着丧杖。衰: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苴杖: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

④黼黻(fǔ fú)衮冕:指穿着有华丽花纹的礼服、戴着礼帽。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

⑤容不亵慢:指脸上没有轻慢的神色。容:神色。亵慢:指举止不庄重。

⑥矜庄:指严肃庄重。

⑦介胄:指铠甲和头盔。

⑧好肆不守折:指喜欢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洁。肆:店铺。守折:指保持廉洁。

⑨长者:指有德行的人。

⑪窃:察看。

译 文

鲁哀公问道:“腰间系着大带子,头上戴着礼帽,对仁义有好处吗?”

孔子变了脸色,回答说:“您怎么这么问呢?穿着麻布丧服、拄着丧杖的人,心中不会想着玩乐。不是耳朵不想听,而是他的衣服使他这样的。穿着有华丽花纹的礼服、戴着礼帽的人,脸上没有轻慢的神色,不是他本性严肃庄重,而是他的衣服使他这样的。穿着铠甲、拿着兵器的人,没有后退怯懦的气色,不是他身体刚正勇猛,而是他的衣服使他这样的。况且我听说,喜欢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洁,因而德高望重的人不做生意。仔细考察服装对仁义有好处还是没好处,这是君子应该知道的。”

原 文

孔子谓子路曰:“见长者而不尽其辞,虽有风雨,吾不能入其门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注 释

①尽其辞:指尽力称颂关怀。

译 文

孔子对子路说:“看见德高望重的人而不能尽力称颂关怀,那即使出门遇到风雨,我也不能到他们家去躲雨了。所以君子要竭尽所能地尊敬别人,小人的做法却是相反的。”

原 文

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

注 释

①立义:指奉行大义。

②逊:谦让,恭顺。

③退之:指把自己的排名放在后面,即轻视自己。

④先之:指把自己的排名放在前面,即重视自己。可从:指可以跟从学习。

译 文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用内心来引导耳朵眼睛,把奉行大义当作勇敢;小人用耳朵眼睛来引导内心,把不谦逊当作勇敢。所以说,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怨恨,别人重视自己就可以跟从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