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原 文
孔子北游于农山①,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②,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③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④。由当⑤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⑥千里,搴旗执聝⑦。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⑧之野,两垒⑨相望,尘埃相接,挺刃⑩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⑪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⑫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⑬,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⑭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⑮,室家无离旷之思⑯,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⑰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⑱而对曰:“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 释
①农山:山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②致思:指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
③羽:旌旗。
④旍(jīng):通“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蟠(pán):屈曲,环绕。
⑤当:主持。这里指率领。
⑥攘地:指开拓疆土。
⑦搴(qiān)旗执聝(guó):指拔去敌人的旗子,割取敌人的耳朵。搴:拔取。聝:左耳。古人用两种办法计算杀敌之功,在敌人被杀的数量少时,用首级数量评定功劳,这就是“馘(guó)”;在敌人被杀的数量多时,用左耳代替首级计功。这就是“聝”。
⑧漭漾:形容广大的样子。
⑨垒: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⑩挺刃:指拔出刀刃。挺:拔出。
⑪释:消除,消散。
⑫薰莸(yóu):指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贤愚、好坏等。
⑬敷:传布。五教:指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⑭沟池:指护城河。
⑮原薮(sǒu):指田野湖泽。
⑯室家:指妻子。离旷:指丈夫离家,妇人独处。
⑰凛然:形容严肃的样子。
⑱抗手:指举手。施礼。
译 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农山,子路、子贡、颜渊在边上服侍。孔子向四面眺望,叹了口气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没有什么想不到的了。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我将会从中选择最好的。”
子路上前说:“我希望能得到像月亮一样的白色指挥旗,像太阳一样的红色指挥旗,钟鼓的敲击声震动上天,繁多的旌旗在地面挥舞飘动。我率领一队人马去攻打敌人,必定能开拓千里的土地,拔去敌人的旗子,割取敌人的耳朵。这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贡、颜渊两人跟着我吧。”
孔子说:“勇猛啊!”
子贡也上前说:“我希望能出使到齐国、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两国的军队堡垒互相对望,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士兵们拿出兵器互相战斗。我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两国间陈述劝说,谈论利害关系,解除两国的祸患。这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路、颜渊两人跟着我吧。”
孔子说:“雄辩啊!”
颜回后退没有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什么只有你没有志向呢?”
颜回回答说:“文武方面的事情,子路与子贡两个人都已经说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孔子说:“虽然是这样,各自说各自的志向罢了,你就说说吧。”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与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器皿里储藏,尧与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的类别不同。我希望能得到圣明的君主来辅佐他,向百姓散布五常教化,用礼乐来引导他们,使百姓不修整城墙,不跨越护城河,把剑戟烧铸成农器,把牛马放养在原野湖泽,妇女没有丈夫离家的思念,上千年没有战争的祸患。那么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猛了,而子贡没有地方使用他的辩才了。”
孔子严肃地说:“美好啊!这样的德行。”
子路举起手来说:“老师您选择哪个呢?”
孔子说:“不耗损财物,不伤害百姓,不花费太多的言辞,就只有颜回的想法才能达到啊。”
原 文
鲁有俭啬①者,瓦鬲②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③之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④之馈。
子路曰:“瓦甂⑤,陋器也。煮食,薄膳⑥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⑦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注 释
①俭啬:指节俭。
②瓦鬲(lì):指古代陶制的炊器。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③土型:亦作“土刑”“土硎”。古代一种盛汤羹的瓦器。
④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也称“太牢”。用于隆重的祭祀,按古礼规定,一般只有天子、诸侯才能用大牢。
⑤甂(biān):小瓦盆。
⑥薄膳:指粗劣的膳食。
⑦馔具:指陈设食物之具,餐具。
译 文
鲁国有个节俭的人,用瓦锅煮食物,吃了后,自认为很美味,就盛在瓦器中,进献给孔子。孔子接受下来,高兴又愉悦,就像接受了太牢那样的馈赠。
子路说:“瓦盆,是简陋的器物。用它煮的食物,是粗劣的膳食。老师您为什么这么高兴?”
孔子说:“喜好劝谏的人思念国君,吃到美食的人思念双亲。我不看重盛放食物器皿是否精美,而是因为他吃到美味而想到了我啊。”
原 文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①,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②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
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③,而欲以务施④者,仁人之偶⑤也,恶⑥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注 释
①粪壤:指秽土。
②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③腐(rèn):指食物腐烂。
:通“饪(rèn)”,熟食。
④务施:指乐善好施。
⑤偶:通类。
⑥恶:通“乌”,疑问词,哪里。
译 文
孔子去到楚国,有个打鱼的人把鱼进献给他,孔子没有接受。打鱼的人说:“天气太热,集市又远,没有地方能卖鱼,我想着扔到粪土中,还不如进献给君子,所以冒昧地进献给您。”
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洒扫地面,将要拿这条鱼祭祀。门下弟子说:“他要扔掉这条鱼,但老师您却拿来祭祀,为什么?”
孔子说:“我听说,爱惜食物腐败变质而想要送给别人的人,是仁人一类的人,哪里有接受了仁人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原 文
季羔为卫之士师①,刖②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③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④。”又曰:“彼有窦⑤。”季羔曰:“君子不隧⑥。”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
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⑦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
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⑧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⑨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⑩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⑪以行之,其子羔乎!”
注 释
①季羔:高柴,字子羔,春秋末卫国(今河南濮阳)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士师:古代对执法官员之通称。
②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③蒯聩(kuǎi kuì):卫后庄公,姬姓,名蒯聩,卫灵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三十任国君。最初蒯聩得罪卫灵公,逃到了晋国。卫灵公死后,立他的儿子辄为君主。蒯聩从晋国袭击卫国,夺取了王位。
④逾:翻越。
⑤窦:孔穴。
⑥隧:钻洞。
⑦亏:损耗,损害。
⑧曩(nǎng)者:指以往,从前。
⑨愀(qiǎo)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⑩私:偏爱。
⑪公:公正。
译 文
季羔担任卫国的士师时,执行刑罚砍了一个人的脚。没过多久,卫国发生了蒯聩作乱的事情,季羔逃走,跑到了城门口,恰好被他砍了脚的人在那里守门。那人对季羔说:“那里有个缺口。”季羔说:“君子不跳墙。”那人又说:“那里有个洞。”季羔说:“君子不钻洞。”那人又说:“在这里有个房间。”季羔才进了屋。
不久后追他的人停止了追捕,季羔就要离开时,对那个被砍了脚的人说:“我不能破坏君主的法度而亲自砍了你的脚,现在我处在危难中,这正是你报仇的时候,但你三次让我逃命,是什么缘故?”
那个被砍了脚的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我的罪过,也没有办法。之前您按照法令处理我的案子,先处理别人的而最后处理我的,是想免除我的刑罚啊,这我知道。案子判决,罪名确定,面对我行刑时,您神色严肃而不快乐。看到您的脸色,我又知道了您的想法。您难道是偏爱我吗?您天生是个君子,这样做是出于本性。这就是我喜欢您的原因。”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季羔做官做得好啊!他使用法度的标准一致。心怀仁义宽恕就能树立恩德,施加严令暴虐就会树立仇怨。公正地执行法令,就是季羔吧!”
原 文
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①,而交益亲②。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③,而道加行④。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⑤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⑥财,则丘之道殆⑦将废矣。”
注 释
①季孙:指季康子,名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②交益亲:指孔子把得到的粮食送给别人,因而与朋友的交情更加亲近了。
③南宫敬叔:姬姓,鲁国南宫氏,名阅或说,一名绦,谥“敬”。乘我车:指为我提供了车马。
④加行:指更加流行。
⑤势:条件。
⑥贶(kuàng):赐,赏赐。
⑦殆:几乎,差不多。
译 文
孔子说:“自从季孙氏赐给我上千钟粟米,我又拿来送给别人,我与朋友的交情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敬叔为我提供了车马后,我的道法更加流行了。所以道法即使再重要,也一定要有好的时机,然后才会被看重,有一定的条件后才会流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馈赠财物给我,那我的道法几乎就要废弃了。”
原 文
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①,文王以王季为父②,以太任③为母,以太姒④为妃,以武王、周公为子⑤,以太颠、闳夭为臣⑥,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周公载己行化⑦,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
注 释
①春秋:指春种秋收。这里指四季的时节按时到来。
②文王:周文王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王季:季历,姬姓,季是排行,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
③太任:任姓,又称大任,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商朝时期西伯侯季历之正妃,周文王姬昌之母。
④太姒(sì):姒姓,有莘国(今陕西郃阳东南)人。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之母。
⑤武王:周武王姬发,周文王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5年。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创制礼乐,是孔子和儒家极为推崇的贤者。
⑥太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大臣。在武王伐纣时,与散宜生、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闳夭:西周开国功臣,西伯昌的“四友”之一。
⑦载己行化:指以身作则来教化天下。载:行。
译 文
孔子说:“做君王的人要像春种秋收一样符合天时,周文王有王季作为父亲,有太任作为母亲,有太姒作为妃子,有武王、周公作为儿子,有太颠、闳夭作为臣子,他的根本已经很美了。周武王端正自身后再去治理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再去治理天下;讨伐无道的国家,处罚有罪的人,一行动天下就治理好了,他的事业就成功了。春秋季节按时到来,万物都能得到生长;做君王的人按照正确的道法来治国,万民都得到了治理。周公以身作则来教化天下,天下百姓都顺从他,他的诚心到达极点了。”
原 文
曾子①曰:“入是国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
孔子曰:“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www.chuimin.cn)
注 释
①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 文
曾子说:“进入这个国家,言辞能被群臣相信,那留下是可以的;行为能够被卿大夫认为是忠诚的,那做官是可以的;恩泽施加给百姓,那富有是可以的。”
孔子说:“曾参能说出这些话,可以说是善于安定自身了。”
原 文
子路为蒲宰①,为水备②,与其民修沟渎③。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④。
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然⑤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⑥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⑦于君,发仓廪⑧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⑨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⑩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⑪必矣。”
注 释
①蒲宰:指蒲地的长官。蒲:鲁国地名,在今河北长垣。
②为水备:指为水灾做准备。
③沟渎:指田间水道。
④箪(dān):古代用来盛饭食的竹器。浆: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
⑤忿然:指气愤的样子。
⑥匮饿:指缺粮饥饿。
⑦白:禀告,报告。
⑧发仓廪(lǐn):指打开粮仓。廪:米仓。
⑨馈:泛指赠送。
⑩见:通“现”,显现。
⑪见罪:指被问罪。见:被。
译 文
子路担任蒲地的长官,为水灾做准备,和百姓一起修筑沟渠。因为担心百姓过于劳苦,就给每人发了一箪饭食、一壶水浆。
孔子听说这件事,就派子贡去阻止他。子路非常不高兴,去拜见孔子,说:“我因为暴雨就要到来,担心会发生水灾,所以和百姓一起修筑沟渠来防备。但是百姓大多缺粮而挨饿,因此我就给他们每人一箪饭食、一壶水浆。您派子贡来阻止我,这是您阻止我去施行仁义啊。您教导我们仁义,却又禁止我们去施行,我不接受。”
孔子说:“你认为百姓挨饿,为什么不去禀告君主,请他开仓赈济百姓呢?但你私下用自己的食物去送给百姓,这是你彰明君主没有恩惠,而显示自己的德行美好了。你赶紧停止还可以,否则就一定会获罪了。”
原 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①之为人何如?”
子曰:“仁也。”
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②,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③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④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⑤,无惭心,是无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⑥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⑦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⑧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⑨义,管仲不死束缚⑩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⑪,未足多⑫也。”
注 释
①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②说:劝说。襄公:齐襄公,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
③公子纠: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之弟,齐桓公之兄。管仲与召忽辅佐公子纠,齐襄公死后,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并派人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殉死。在争夺君位时,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带钩,逃到鲁国后被鲁国君主囚禁。后来公子小白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
④家残于齐:指家族在齐国受到残害。管仲离开齐国外出求仕时,父母被杀。
⑤桎梏:指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槛车:指囚车。
⑥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为其殉死。
⑦权命:指审度时命。
⑧裁审:指裁断审度。
⑨度:越过。
⑩不死束缚:指不被道德教条约束而殉死。
⑪过与取仁:指过度追求仁义。
⑫多:称赞。
译 文
子路向孔子问道:“管仲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是个仁人啊。”
子路说:“从前管仲游说齐襄公,襄公没有接受,这表明他不够雄辩;想要拥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有成功,这表明他不够聪明;家族在齐国受到残害,却没有露出忧伤的神色,这表明他不够仁慈;带着镣铐坐在囚车上,却不觉得惭愧,这表明他没有羞耻心;侍奉自己曾经射杀过的君主,这表明他不够忠贞;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没有死,这表明他不够忠诚。仁人的行为,难道是像这样的吗?”
孔子说:“管仲游说齐襄公,襄公没有接受,这是因为襄公昏暗糊涂;想要拥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有成功,这是因为没有遇到好时机;家族在齐国受到残害,却没有露出忧伤的神色,这是因为他懂得审度时命;带着镣铐而不觉得惭愧,这是因为他懂得裁断审度;侍奉自己曾经射杀过的君主,这是因为他懂得权变;没有为公子纠而死,这是因为他能权衡生死的轻重。公子纠没有成为君主,管仲没有成为他的臣子,管仲的才能超过了仁义,不被道德的教条约束而建立了功名,不值得被非议。召忽虽然为公子纠而死,但过度追求仁义,不值得称赞。”
原 文
孔子适①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②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
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③焉,拥镰带素④,哭者不衰⑤。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
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⑥,臣节不遂⑦,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⑧之,斯足为戒矣!”
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注 释
①适:往,归向。
②仆:驾车的人。
③异人:指不同寻常的人。
④拥镰带素:指拿着镰刀,穿着素衣。
⑤衰:减少,削弱。
⑥失士:指失去民心。
⑦臣节不遂:指作为臣子的节操也没有保全。
⑧识:记住。
译 文
孔子到齐国去,在半路上听到哭声,声音非常悲哀。孔子对驾车的弟子说:“这个哭声悲哀是悲哀,但不是丧失亲人的悲哀。”
驾车向前,没走多远,看见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拿着镰刀,穿着素衣,哭得不停。孔子下车,追着他问道:“您是什么人?”
那人回答说:“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不在办丧事的地方,为什么哭得这么悲哀?”
丘吾子说:“我有三个过失,到晚年才发觉,后悔怎么来得及?”
孔子说:“您这三个过失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隐瞒。”
丘吾子说:“我年轻时喜好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回家,发现双亲都去世了,这是第一个过失;长大后侍奉齐国君主,君主骄傲奢侈,失去民心,我作为臣子的节操也没有保全,这是第二个过失;我平生喜欢结交朋友,到现在却都断绝了关系,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木想要安静但风不停地吹,儿子想要奉养双亲但双亲等不到儿子回来就去世了,过去了不再回来的是年岁,不能再相见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辞别人世吧。”于是跳水而死。
孔子说:“你们记住,这值得作为告诫了!”
从此,弟子中辞别孔子回家奉养双亲的有十三人。
原 文
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②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③。不饬无类④,无类失亲⑤,失亲不忠⑥,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⑦注焉,雚苇⑧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⑨?”
注 释
①伯鱼: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
②流声后裔:指名声流传后世。
③饬:通“饰”,修饰。
④无类:指没有礼貌。
⑤失亲:指失去别人的亲近。
⑥不忠:指没有人对自己忠诚。
⑦水潦:指大雨,雨水。
⑧雚(huán)苇:泛指芦苇。
⑨孰知其源乎:王肃注云:“源,泉源也。水潦注于池而生雚苇,观者谁知其非源泉乎?以言学者虽从外入,及其用之,人谁知其非从此出也者乎?”即学问虽然是从外部进入内心的,但使用学问时,别人不会知道这些学问的来源是哪里。
译 文
孔子对儿子孔鲤说:“鲤啊,我听说可以和别人整天谈论而不会厌倦的,大概只有学问吧?一个人的容貌不值得让人欣赏,勇力不值得让人害怕,先祖不值得让人称赞,家族姓氏不值得让人称道,最终却拥有伟大的名声,而闻名于四方,流传到后世,难道不是学问的功效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容貌就没有礼貌,没有礼貌就会失去别人的亲近,失去别人的亲近就没有人对你忠诚,没有人对你忠诚就失去了礼仪,失去礼仪就不能自立。远看而有光亮的,是因为修饰;近看而更加明亮的,是因为学问。这就如同一个烂泥塘,雨水注入进去后,芦苇就会生长出来,虽然有人来观看,但有谁知道水的来源呢?”
原 文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①,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②而坐,列鼎③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④,几何不蠹⑤?二亲之寿,忽若过隙⑥。”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注 释
①藜藿(lí huò)之实:指粗劣的饭菜。
②累茵:指多层垫褥。茵: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等。
③列鼎:指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
④枯鱼衔索:指穿在绳上的干鱼。形容事物存在的日子已经不多。衔:含。
⑤几何不蠹(dù):指什么时候不生蛀虫。形容时间短暂。蠹:蛀蚀。
⑥过隙:指日影晃过墙壁缝隙。形容时间飞快流逝。
译 文
子路拜见孔子说:“背着重物走远路,不会选择好的地方才休息;家境贫困,父母衰老,不会选择多的俸禄才做官。从前我侍奉父母时,经常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父母去世后,到南边游览楚国,跟随的车马有上百辆,积累的粮食有上万钟,坐席铺上多层的席子,吃饭排列多种的食物。想要再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背米,却不能再实现了。绳索串着鱼干,什么时候不生蛀虫呢?父母的寿命,短得就像日影晃过墙壁缝隙。”
孔子说:“子路侍奉父母,可以说活着时竭尽了全力,死去后竭尽了思念啊。”
原 文
孔子之郯①,遭程子于涂②,倾盖③而语终日,甚相亲。顾④谓子路曰:“取束帛⑤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⑥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⑦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
孔子曰:“由,《诗》 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⑧。’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注 释
①郯:古国名,相传为少昊氏之后。
②遭:遇见,碰到。程子:古代贤者。事不详。涂:通“途”,路途。
③倾盖:指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
④顾:回头。
⑤束帛:指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
⑥屑然:形容轻视的样子。
⑦中间:指介绍。
⑧“有美一人”四句:见于《诗经· 郑风· 野有蔓草》。清扬宛兮:指清秀美好。宛:美好。邂逅:指不期而遇。适:刚巧。
译 文
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遇到程子,两人的马车并排停下,谈了一整天,非常亲热。孔子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布帛送给程先生。”
子路轻蔑地回答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介绍就相见,女子不经过媒人就出嫁,君子不和这样的人交往,这是礼节。”
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回头对子路说了一遍。子路又像之前那么回答。
孔子说:“仲由,《诗经》上不是说:‘有个美人,清秀温柔。没有相约而遇见,恰好是我的愿望。’现在这位程子,是天下的贤人,在这里我不赠送布帛给他,那么终身就不能再相见了。你把布帛拿来!”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宾客行走的台阶。季孙氏把这些话告诉了鲁哀公,哀公同意了。孔子回到鲁国后,住在哀公招待宾客的馆舍里。......
2023-11-02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3-11-01
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四十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
2023-11-02
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