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原 文
孔子在卫,冉求①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②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③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延之④。”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⑤,孔子宾阶⑥,升堂⑦立侍。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⑧之衣。长居宋,冠章甫⑨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⑩,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注 释
①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鲁国陶(今山东菏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②却步:指退缩,躲闪后退。
③资:资助。
④重币:指重金,厚礼。延:一作“迎”。请。
⑤阼(zuò)阶:指东阶。主人行走的台阶。
⑦宾阶:指西阶。宾客行走的台阶。
⑥升堂:指登上厅堂。
⑧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
⑨章甫:一种用缁布做的帽子。
⑩其服以乡:指穿的衣服要跟随乡里的习俗。
译 文
孔子在卫国,冉求对季孙氏说:“国内有圣人而不能被任用,想要求得治理好国家,这就像往后退步却想要求得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能达到的。现在孔子在卫国,卫国的君主就要任用他。我们自己的人有才能,却让他去帮助邻国,很难说是明智的,请您用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回来吧。”季孙氏把这些话告诉了鲁哀公,哀公同意了。
孔子回到鲁国后,住在哀公招待宾客的馆舍里。哀公从厅堂东面的台阶走上来迎接孔子,孔子从厅堂西面的台阶走上来拜见哀公,然后走到厅堂里站着陪哀公说话。
哀公说:“夫子您的衣服,大概是儒服吧?”
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宽袖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的是缁布做的帽子。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穿的衣服要跟随乡里的习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儒服。”
原 文
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曰:“略①言之,则不能终②其物;悉数③之,则留更仆④未可以对。”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⑤,夙夜⑥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⑦,动作顺,其大让如慢⑧,小让如伪。大则如威⑨,小则如愧⑩。难进而易退,粥粥⑪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⑫,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⑬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⑭。爱⑮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⑯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⑰也,易禄而难畜⑱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
“儒有委⑲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⑳,劫㉑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㉒。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㉓。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㉔。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㉕,其饮食不溽㉖,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㉗。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㉘,礼义以为干橹㉙,戴㉚仁而行,抱德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㉛之室,荜门圭窬㉜,蓬户瓮牖㉝,易衣而出,并日而食㉞。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㉟;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㊱。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㊲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犹起居,竟信㊳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㊴而不倦,幽居㊵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㊶。其宽裕㊷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㊸,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㊹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㊺,陈言而伏。静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翘㊻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㊼,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㊽,世乱不沮㊾。同己不与㊿,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砥砺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
。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
,弗肯臣仕。其规为
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
,并立
则乐,相下
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
也;逊接
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
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
于富贵,不溷
君王,不累长上,不闵
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
。”
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终没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
注 释
①略:简单,不详细。
②终:整,全。
③悉数:指完全列举或说出。
④留更仆:指让太仆久留而换班。王肃注:“留,久也。仆,太仆。君燕朝,则正位掌傧相更衣之,为久将倦,使之相代者也。”
⑤聘:聘请。
⑥夙(sù)夜:指朝夕,日夜。
⑦中:符合,合适。
⑧慢:傲慢。
⑨大则如威:指做大事时非常谨慎就像很害怕。
⑩小则如愧:指做小事时非常小心就像不敢去做。
⑪粥粥:形容柔弱无能的样子。
⑫齐难:指庄重恭敬。
⑬涂:通“途”,路。
⑭阴阳之和:指阴阳调和。这里指冬暖夏凉的地方。
⑮爱:吝惜。
⑯备预:指防备,准备。
⑰易禄:指容易用很少的俸禄供养。
⑱畜:收容。
⑲委:交付,给。
⑳淹:浸泡。淫:放纵。
㉑劫:威逼,胁制。
㉒慑:恐惧,害怕。
㉓守:节操。
㉔极:深探,穷究。(www.chuimin.cn)
㉕过:过分,过度。这里指奢侈。
㉖溽(rù):味深厚。
㉗微辩:指隐约而委婉地讽喻。面数:指当面数落细说其过。
㉘甲胄(zhòu):指铠甲和头盔。
㉙干橹:指小盾大盾。
㉚戴:敬奉,尊奉。
㉛环堵:指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
㉜荜(bì)门圭窬(yú):指柴门小户。比喻穷人的住所。荜:通“筚”,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圭窬:即圭窦,墙上的小门。
㉝蓬户瓮牖(wèng yǒu):指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比喻贫苦的人家。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㉞并日而食:指把一天的饭合并在一顿吃。
㉟稽(jī):考核。
㊱楷:法式,模范。
㊲比党:指拉帮结派。
㊳信:通“伸”,施展。
㊴笃行:指切实地实行。
㊵幽居:指隐居,不出仕。
㊶毁方而瓦合:指削减自己的棱角而与众人融合。方:方正。这里指棱角。瓦合:指与众人相合。
㊷宽裕:指宽大,宽容。
㊸程功积事:指计量功劳,积累政绩。程:衡量,考核。
㊹援能:指引荐能人。援:擢拔,引荐。
㊺澡身浴德:指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
㊻翘:翘首,等待。
㊼不临深而为高:指面对地位低下的人不自认为高高在上。
㊽世治不轻:指社会安定时不轻视自己。
㊾沮:丧气,颓丧。
㊿同己不与:指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党羽。与:交往,友好。
砥砺廉隅:指磨练节操。砥砺:指磨刀石。廉隅: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
知服:指知晓该做什么事。服:作,担任。
锱铢(zī zhū):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规为:指规范行为。
同方:指志向相同。
营道同术:指追求道术有一样的方法。营:谋求。
并立:指地位相同。
相下:指地位有高下。
地:这里指基础。
作:兴起,开始。
逊接:指谦逊待人。接:交往,交情。
文:文饰,修饰。
陨获:指丧失志气。
充诎:指得意忘形。
溷(hùn):浊。这里指受辱。
闵:使……忧虑。
诟疾:指诟病。
终没吾世:指终我一生。没:死亡。
译 文
哀公问:“请问儒者的行为是怎样的?”
孔子说:“简单地说,就不能全部讲完;一个个具体地讲,那讲到服侍您的人换班也还不能讲完。”
哀公下令布置坐席,孔子在边上陪坐,说:“儒者就像宴席上的美食等待别人来聘用,日夜勉力学习等待别人来请教,心怀忠信等待别人来举荐,努力做事等待别人来录用。他们修养自身就像这样。
“儒者的衣帽穿戴合适,举止动作从容和顺,对待大事谦让就像很傲慢,对待小事谦让就像很虚伪。做大事时非常谨慎就像很害怕,做小事时非常小心就像不敢去做。难以前进却容易退让,柔弱谦卑就像没有能力一样。他们的容貌举止就像这样。
“儒者居处庄重,坐立恭敬,言辞必定诚信,行为必定忠正。在道路上不与别人争抢容易行走的路,冬夏季节不与别人争抢冬暖夏凉的地方。珍惜生命来等待值得牺牲的事情,保养自身来等待有所作为。他们预先准备的情况就像这样。
“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把忠信当作宝物,不祈求获得土地而把仁义当作土地,不求积蓄很多财富而把学问广博当作财富。他们难以得到而容易供养,容易供养而难以留住。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不会出现,这不也是难以得到吗?不是正义的事情就不合作,这不也是难以留住吗?先辛劳做事而后才要俸禄,这不也是容易供养吗?他们接近人情的情况就像这样。
“儒者对于别人给的财货不会贪图,沉浸在音乐玩乐中却不会沉迷,众人逼迫威胁而不会畏惧,用武力恐吓阻止而不会害怕。面对利益不会损害道义,面对死亡不会改变操守。不后悔以往的事情,不预测未来的事情,说错的话不会说第二遍,谣传的流言不去追究。时常保持威严,不学习算计机谋。他们独特的行为就像这样。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以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以侮辱。他们的居处不过分奢侈,饮食不肥美丰厚,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讽喻而不能当面数落。他们的刚强坚毅就像这样。
“儒者把忠信当作盔甲,把礼义当作盾牌,尊奉仁爱去行事,怀抱德行来居处,即使遇到暴虐的统治,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们的自立就像这样。
“儒者有一亩地大小的宅院,一丈见方的房间,用柴木做成简陋的院门,用蓬草编成房门,用破瓦做窗户,外出时换件像样的衣服,一天的饭并作一顿吃。君主采纳他的主张,他不敢怀疑;君主不采纳他的主张,他不敢阿谀献媚。他们做官的标准就像这样。
“儒者与今人一起居住,却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们在今世的行为,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如果没有遇到好的时代,君主不接受他,臣民不推举他,诡诈谄媚的人联合起来危害他,身体可以被危害,但他们的志向不会被剥夺;即使危害到日常生活,最终也会施展抱负,仍然不会忘记百姓的痛苦。他们忧思百姓就像这样。
“儒者学问广博而不会停止学习,行为专一而不会倦怠,一个人隐居而不会放纵,通达于上而不离道义。礼仪必定以和为标准,悠然自得而有节制,仰慕贤人而容纳众人,削减自己的棱角而与众人融合。他们的宽容大度就像这样。
“儒者举荐人才对内不避开亲属,对外不避开仇人。计量功劳,积累政绩,不谋求丰厚的俸禄。推举贤人而使他发挥才能,不期望回报。君主满足了任用贤人的想法,百姓依赖他的仁德。如果有利于国家,就不谋求个人的富贵。他们推举贤人、引荐能人就像这样。
“儒者用道德修养自身,陈述主张后等待君主的采纳。平静地指出并纠正君主的过失,而君臣都不会察觉。静默地等待时机,不急着去做。面对地位低下的人不自认为高高在上,不把少的功劳夸大增多。社会安定时不轻视自己,社会混乱时不沮丧失意。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党羽,也不诋毁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他们特立独行就像这样。
“儒者中有一类人在上不臣服天子,在下不侍奉诸侯,谨慎安静而崇尚宽厚,磨炼方正端直的品格。与别人交往时刚强坚毅,学问广博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即使把国家分给他,他就像看待锱铢一样微小,不肯做官。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像这样。
“儒者交往的人要志向相同,追求道术有一样的方法,地位相等时就都快乐,地位互有高下也不会厌弃。分别很久听到流言也不会相信,坚守的道义相同就进一步交往,不相同就退避疏远。他们交朋友就像这样。
“温和善良,是仁义的根本;谨慎恭敬,是仁义的基础;宽容大度,是仁义的开始;谦逊待人,是仁义的作用;礼节,是仁义的外貌;言谈,是仁义的修饰;歌舞音乐,是仁义的和谐;分散财物,是仁义的施与。儒者兼有这些方面,尚且不敢说自己仁义。他们恭敬谦让就像这样。
“儒者不因为贫贱而丧失志气,不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玷污君王,不拖累官长,不使主管官员困扰忧愁,所以称为儒。现在的人对儒这个称呼的理解是错误的,经常用儒来互相诟病诋毁。”
哀公听到这些话后,言辞更加诚信,行为更加恭敬,说:“直到我死去,我也不敢再拿儒者开玩笑了。”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系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主要讨论儒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故以“儒行”名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便从孔子的穿着开始,讨论儒者的服饰、德性,即所谓的“儒服”与“儒行”问题。到了宋代,吕大临认为《儒行》篇之说,“多有矜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细读本篇,可以真正体会儒家对“儒者”风范的把握,重新审视历代学者有关“儒行”“儒教”“儒术”概念的相关解读。......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3-11-01
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四十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
2023-11-02
导读本篇记述了孔子针对子贡的发问,辩察“政之所欲”,故以“辩政”名篇。由开头的“子贡问”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齐君、鲁君、叶公均为“问政”,孔子对病发药,答以崇尚节俭、以民为本,知晓臣下、君臣同欲,悦近来远、天下大同,等等。2子西:楚国执政官,楚平王庶长子。......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