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4个部分组成。延髓脑桥沟外侧端,即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界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③脊髓小脑前、后束:此二束起于脊髓,上行于延髓外侧,脊髓小脑后束经延髓上部的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而脊髓小脑前束则继续上行到脑桥经小脑上脚入小脑。小脑中部狭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分称小脑半球。......
2023-11-02
觉醒和睡眠都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觉醒和睡眠随昼夜的变化而交替进行,机体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进行各种劳动、学习和生活。睡眠可以使人体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
(一)脑电图
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EEG)。根据自发脑电活动的频率,可将脑电波分为α、β、θ和δ等波形。
α波:是成年人安静闭目时主要的脑电波,在枕部和顶枕部最显著。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幅度为20~100 μV:其波幅呈现由小变大,然后由大变小,如此反复进行周期性改变,形成所谓α波的“梭形”。当被试者睁眼或接受其他激动性刺激时(如令其进行心算),则α波立即消失并转为快波,这种现象称为“α波阻断”。β波:当被试者睁眼视物进行思考活动时,β波即可出现。波在额叶与顶叶比较明显。频率为每秒14~30次,幅度为5~22 μV。一般认为,β波是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激动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θ波:在成人困倦时可以出现。θ波在枕叶和顶叶比较明显,频率为每秒4~7次,幅度为20~150 μV。δ波,频率为0.5~3Hz/s,当成人睡眠期间、极度疲劳及深度麻醉状态下可出现此波,在婴儿时期也常出现。
(二)睡眠
1.睡眠的生理变化 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由于机体内部的需要,感觉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正常人睡眠的时间因年龄、个体以及个体生理状态的变化而不同。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9 h,儿童需要12~14 h,新生儿需要18~20 h,老年人较短,需要5~7 h,孕妇常常需要每日超过10 h的睡眠。
2.睡眠的时相 通过对整个睡眠过程的仔细观察,发现睡眠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其一是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其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前者常称为慢波睡眠,后者称为异相睡眠。(www.chuimin.cn)
(1)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又称为非快速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一般是熟睡的状态,其表现为呼吸平稳,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代谢降低,全身骨骼肌张力降低,但保持一定的姿势。
(2)异相睡眠:异相睡眠也称为快波睡眠或快速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异相睡眠期间,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以致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这些表现是异相睡眠期间的基本表现。此外,在异相睡眠期间还会有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例如眼球出现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在人类还观察到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呼吸加快且不规则。做梦是异相睡眠期间的特征之一。
成人进入睡眠后,首先是慢波睡眠,持续1~2 h后转入异相睡眠,后者维持20~30 min后,又转入慢波睡眠。整个睡眠过程中有4~5次交替。越接近睡眠后期,异相睡眠持续的时间越长。两种睡眠时相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是在觉醒状态下,一般只能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异相睡眠期间唤醒后往往能回忆梦境,慢波睡眠期觉醒者常常难以记起梦境。
3.睡眠的生理意义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疲劳,保护脑细胞,使精力充沛。
(夏宁)
有关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文章
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4个部分组成。延髓脑桥沟外侧端,即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界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③脊髓小脑前、后束:此二束起于脊髓,上行于延髓外侧,脊髓小脑后束经延髓上部的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而脊髓小脑前束则继续上行到脑桥经小脑上脚入小脑。小脑中部狭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分称小脑半球。......
2023-11-02
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因生物电现象产生于细胞膜的两侧,故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生物电主要表现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两种形式。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必须能使细胞膜发生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电位值,从而引起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爆发动作电位,这个能引起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2023-11-02
心的活动是以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为基础的。两类细胞的生物现象各自不同。(一)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 mV,其产生的机制与神经纤维相同,也是主要由K+外流引起的K+平衡电位而产生的。这种4期自动去极化过程是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生物电现象的主要区别,是形成自动节律性的基础。......
2023-11-02
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一)脊髓的被膜考点提示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硬脑膜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粒。......
2023-11-02
图11.5剪切试验中倒装芯片试样的光学照片对电迁移对焊料接头剪切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图11.5所示为倒装芯片键合到有机基板上的组件的光学照片,其中大的白色箭头为施加在芯片上推动芯片的力,并对芯片和电路板间的焊料接头产生剪切力。图11.6所示为第二组施加电迁移的试样断口俯视图的SEM照片。剪切试验中菊花链交替失效的现象表明电迁移通过阴极界面处的孔洞形成弱化了阴极界面,这与拉伸试验的结果类似。......
2023-06-20
碱中毒时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甚至发生惊厥;酸中毒时,兴奋性降低,严重时致昏迷。传出神经与效应器构成突触,把冲动传给效应器,机体通过反射弧完成其反射活动。......
2023-11-02
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有安全稳固的避风港,也不用承受睡到半夜被野兽叼走的危险,因此人类的睡眠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节奏。表面看来,睡梦中的人双目始终紧闭;实际上,眼皮底下的眼球却在转个不停,“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交替循环。随着睡眠的深入,快速眼动睡眠的比重逐渐增加,人体也逐步适应天亮后的节奏。相应地,人类的快速眼动睡眠也会更多,而这正是长期记忆融入大脑的关键时刻。......
2023-10-28
全脑优势概念的发展,是建立在“大脑二分模型”与“脑部三分模型”这两个科学发现和推衍的理论系础上的。赫曼在1977年又研究出“赫曼全脑优势测评工具”,可将一个人偏向哪一象限的程度,具体量化出来。赫曼指出,人类的思维形态是由四种不同的思维本体集合而成。依据“赫曼全脑优势测评工具”每个人都可以用这四种区域通过不同强度来表示,而这些则表明了你在哪些工作上拥有优势,当然,同时也能够通过锻炼改善自己的劣势。......
2023-11-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