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4个部分组成。延髓脑桥沟外侧端,即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界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③脊髓小脑前、后束:此二束起于脊髓,上行于延髓外侧,脊髓小脑后束经延髓上部的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而脊髓小脑前束则继续上行到脑桥经小脑上脚入小脑。小脑中部狭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分称小脑半球。......
2023-11-02
考点提示
12对脑神经的名称。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其序号用罗马数字表示: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一)嗅神经
嗅神经含内脏感觉神经纤维。起自鼻腔嗅区黏膜中的嗅细胞,中枢突聚成多条嗅丝即嗅神经,穿筛孔入颅前窝,终于嗅球,传导嗅觉冲动。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造成嗅觉障碍。
(二)视神经
视神经含躯体感觉神经纤维,由视网膜上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汇聚而成,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形成视交叉,再经视束连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
(三)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是运动性脑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动眼神经由大脑脚间窝出脑,向前穿过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来自动眼神经核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眼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还有一小支来自动眼神经副核的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在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晶状体的调节。动眼神经损伤,可致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
(四)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起于滑车神经核,由中脑背侧的下丘下方出脑,绕大脑脚外侧前行,穿海绵窦的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
(五)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属于混合性脑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两种纤维。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颞骨岩部的三叉神经节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终止于脑干内的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参与组成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
1.眼神经:为感觉性神经,向前穿经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眼球、结膜、角膜、泪腺、鼻腔黏膜以及鼻背皮肤。
2.上颌神经:为感觉性神经,向前穿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后,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分布于眼裂、口裂之间的皮肤,还分支至上颌窦和鼻腔的黏膜以及上颌牙和牙龈等处。
3.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经卵圆孔出颅至颞下窝,其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牙齿、牙龈、和舌前2/3的黏膜,以及耳前和口裂以下的皮肤。
三叉神经损伤时表现为:①同侧面部皮肤及眼、口和鼻腔黏膜感觉丧失。②角膜感觉丧失而至角膜反射消失。③患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六)展神经(www.chuimin.cn)
为运动性脑神经。起于脑桥展神经核,从延髓脑桥沟出脑,穿入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展神经损伤引起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七)面神经
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内脏运动纤维、内脏感觉三种纤维。面神经的损伤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①面神经管外损伤,主要表现为患侧面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闭眼和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角膜反射消失。②面神经管内损伤,除了上述面瘫症状外,还有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障碍等。
(八)前庭蜗神经
为感觉性脑神经,由前庭神经和蜗神经组成。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蜗神经传导听觉。
前庭蜗神经损伤后表现为:①伤侧耳聋和平衡功能障碍。②前庭反应,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
(九)舌咽神经
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舌咽神经损伤表现为舌后1/3,味觉消失,舌根及咽峡区痛觉消失,咽肌收缩力弱,腮腺分泌障碍。
(十)迷走神经
为混合性脑神经,迷走神经是人体内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连于延髓,穿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部于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下行,入胸腔,通过肺根沿食管下降,经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分布于胃、肝、胰、脾和肾以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行程中发出主要分支如下:
1.喉上神经:是迷走神经在颈部的主要分支,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后表现为声调降低。
2.喉返神经: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喉返神经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喉返神经损伤时,一侧损伤喉肌瘫痪可致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双侧损伤时,可致声门裂闭合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十一)副神经
为运动性脑神经,副神经脊髓根损伤时同侧胸锁乳突肌瘫痪,面不能转向对侧。斜方肌瘫痪,患侧肩胛骨下垂,提肩无力。
(十二)舌下神经
为运动性脑神经一侧舌下神经损伤,患侧舌肌瘫痪并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有关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文章
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4个部分组成。延髓脑桥沟外侧端,即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界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③脊髓小脑前、后束:此二束起于脊髓,上行于延髓外侧,脊髓小脑后束经延髓上部的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而脊髓小脑前束则继续上行到脑桥经小脑上脚入小脑。小脑中部狭窄的部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分称小脑半球。......
2023-11-02
如果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即可引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是由P波、QRS波群和T波及各波间的线段所组成。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ST段的异常表示心肌缺血或损伤。......
2023-11-02
头颈肌包括头肌和颈肌。面肌收缩可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故又称为表情肌。各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内侧群:位于脊柱颈段前面、正中线的两侧,每侧有头长肌、颈头肌、头前直肌和头外侧直肌共4块肌肉。一侧头长肌和颈头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前屈。......
2023-11-02
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中央有纵贯脊髓全长的小管称为中央管。一侧脊髓损伤时,对侧出现痛、温觉、压觉减退或消失。③脊髓小脑前、后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周边的前部和后部,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主要传递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以及皮肤触压觉至小脑。因此当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发生瘫痪。......
2023-11-02
非条件反射无须大脑皮质参与,皮质下各级中枢就可形成,它使机体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需要大脑皮质的参与,可提高机体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2023-11-02
在左、右肋弓之间的部分,胃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触诊胃的部位。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正常成人每天胃液分泌量约1.5~2.5 L,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其余为水、HCO3-、Na+、K+等无机物。若盐酸分泌过少,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分泌过多则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而引起消化性溃疡。......
2023-11-02
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的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岛主要由A、B两种细胞组成,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二)胰液及其作用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2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多种消化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
2023-11-02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结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必须制定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方位、轴和面的术语。(三)轴以解剖学姿势为准,通过人体某部位或结构的假设线,可将人体分为矢状轴、冠状轴和垂直轴三种相互垂直的轴。(四)面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可将人体分作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3种切面。其中,通过人体正中的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