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内耳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人体运作

内耳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人体运作

【摘要】: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耳蜗由蜗螺旋管环绕蜗轴旋转约两圈半构成。三个管道中充满淋巴液,前庭阶与鼓阶内为外淋巴,它们在底部分别与前庭窗膜和圆窗膜相接,而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相沟通;蜗管是一个充满内淋巴的盲管。其壁内有一嵴状隆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膜迷路里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腔隙被外淋巴填充。内、外淋巴互不交通

(一)骨迷路

是由颞骨岩部骨密质围成的不规则腔隙,从前向后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3部分,它们彼此相通(图8-5)。

图8-5 骨迷路

1.前庭 是位于骨迷路中部,近似椭圆形的空腔。前庭后上部较宽可通骨半规管,前部较窄可通耳蜗,外侧壁上有前庭窗(卵圆窗)和蜗窗(圆窗),内侧壁即内耳道底,有前庭蜗神经通过。在内侧壁上有前庭嵴,前庭嵴上有椭圆囊隐窝和球囊隐窝。

2.骨半规管 为三个半环形骨管互相垂直排列。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与前庭相连。

3.耳蜗 位于前庭的前方,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耳蜗由蜗螺旋管环绕蜗轴旋转约两圈半构成。蜗轴发出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内,此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外侧壁,其外侧壁的空缺由膜迷路填补封闭,故将管腔分为近蜗顶侧的管腔为前庭阶,中间是膜迷路的蜗管以及近蜗底侧的鼓阶三部分。三个管道中充满淋巴液,前庭阶与鼓阶内为外淋巴,它们在底部分别与前庭窗膜和圆窗膜相接,而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相沟通;蜗管是一个充满内淋巴的盲管(图8-6)。(www.chuimin.cn)

图8-6 中耳和耳蜗关系示意图

(二)膜迷路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由蜗管、椭圆囊与球囊和膜半规管组成,它们之间互相连通。

1.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骨迷路的前庭内。两囊的壁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 位于骨半规管内,与骨半规管同名,在骨壶腹内,膜半规管也有相应的膨大,称膜壶腹。其壁内有一嵴状隆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3.蜗管 位于耳蜗内,蜗管在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有上壁、下壁和外侧壁。上壁称前庭膜,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螺旋膜组成,螺旋膜又称基底膜,其上有螺旋器(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