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眼球壁结构特点及视网膜光化学反应

眼球壁结构特点及视网膜光化学反应

【摘要】:位于眶内,近似球形,借筋膜与眶壁相连,向后借视神经连于间脑的视交叉,由眼球壁及眼球内容物组成。(一)眼球壁考点提示眼球壁的结构及各自特点,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眼球壁从外向内依次分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3层。其中央凹陷,称视盘凹陷,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内层是节细胞,为多极神经元,其树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轴突向视乳头处汇聚,穿过眼球壁后形成视神经。

位于眶内,近似球形,借筋膜与眶壁相连,向后借视神经连于间脑的视交叉,由眼球壁及眼球内容物组成。

(一)眼球壁

考点提示

眼球壁的结构及各自特点,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

眼球壁从外向内依次分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3层。

1.眼球纤维膜(外膜) 位于眼球壁最外层,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由前向后分为角膜和巩膜。

(1)角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富有弹性,无血管但富有感觉神经末梢,对触觉和痛觉感觉敏锐。

(2)巩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乳白色不透明,厚而坚韧,有保护眼球内容物和维护眼球形态的作用。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面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路。

2.血管膜(中膜) 位于眼球壁中间层,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有遮光和营养眼内组织等作用,由前至后可以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3部分。

(1)虹膜:位于角膜后方,是血管膜最前部圆盘形的薄膜,其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虹膜内有两种方向排列的平滑肌:一种呈环行排列,称瞳孔括约肌;另一种呈放射状排列,称瞳孔开大肌。正常人瞳孔的直径可变动于1.5~8.0 mm。瞳孔改变的两种情况:一种是瞳孔近反射;另一种是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侧性的,光照一侧眼时,双侧瞳孔均缩小。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临床上常把它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2)睫状体:位于虹膜的外后方,是血管膜中部最肥厚的部分,能够产生房水。睫状体上有平滑肌,称睫状肌。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可松弛或拉紧睫状小带,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远物时,睫状肌松弛,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扁。视近物时,视网膜上模糊的物像传至中枢,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的弹性回位而变凸,折光力增强,成像在视网膜上,产生清晰视觉。

(3)脉络膜:约占眼球血管膜的后2/3,含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的色素细胞,外面与巩膜疏松相连,内面紧贴视网膜的视部,有营养眼球内组织和吸收分散光线的作用。

3.视网膜(内膜) 位于眼球壁最内层,由前向后分为3部分,即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脉络膜部。贴附在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部分,无感光功能,称为盲部;贴附在脉络膜内面的部分,有感光功能,称为视部。

在视神经的起始处有一境界清楚略呈椭圆形的盘状结构,称视神经盘,也称视神经乳头。其中央凹陷,称视盘凹陷,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约3.5 mm处,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此区无血管,视锥细胞密集,是感光和辨色最敏锐的部位。

(1)视网膜的微细结构:视网膜视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能吸收光线,保护感光细胞;内层为神经细胞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视细胞(感光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外层的视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在视网膜中央部,黄斑中央凹处最密集,对光敏感性差,主要感受强光刺激,对辨颜色分辨力强,在白天或明亮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对光敏感性强,主要感受暗光刺激,不能辨别颜色及物体的微细结构,在夜间或暗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中层为双极细胞,是连接感光细胞和节细胞之间的双极神经元。内层是节细胞,为多极神经元,其树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轴突向视乳头处汇聚,穿过眼球壁后形成视神经。

(2)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感光细胞含有视色素,它们在光的作用下分解,能产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①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是视杆细胞的视色素,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二者又重新合成为视紫红质。在其分解和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要依赖食物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若长期缺乏维生素A,会影响人的暗视觉,引起夜盲症。

②视锥细胞与色觉:视网膜上分布有3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感光色素。

色觉障碍有色盲和色弱两种情况。若对颜色完全没有分辨能力,称为色盲,多由遗传因素引起。色盲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全色盲极为罕见,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红绿色盲。若对某种颜色的分辨能力较弱,称为色弱,常由后天因素引起,如营养等相关。

(二)眼球内容物

考点提示(www.chuimin.cn)

房水的产生及循环途径;眼的折光系统;眼的折光异常及纠正方法。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图8-1)。这些结构均无色透明,无血管,具有折光功能,它们与角膜合称眼的折光系统,也称眼的屈光系统。其中,晶状体的折光力最大,能通过改变其凸度的大小来改变折光力,因此,它在眼成像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理解,通常用简化眼来说明折光系统的成像功能。

图8-1 右眼眶(矢状切面

简化眼是一个人工设定的单球面折光体,眼球内容物均匀,假定眼球前后径为20 mm,折光系数为1.33,外界光线进入眼球时折射一次,球面的曲率半径为5 mm。这个模型与生理安静状态下的眼睛一样,正好能使远处物体发来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1.房水 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眼房内,由睫状体产生。房水除了具有折光作用外,还可以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并且维持正常眼内压。

眼房是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间隙,被虹膜分为前方较大的前房和后方较小的后房,通过瞳孔相通。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区域,称为虹膜角膜角(前房角)。

水循环途径如下:房水→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2.晶状体 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富有弹性,无血管和神经。通过睫状肌和睫状小带的作用,起到调节成像的作用(图8-2)。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近点来表示。近点是指眼作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近点越近,说明调节能力越强,晶状体的弹性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明显下降,眼调节能力逐渐减弱,近点也随之远移,视近物模糊,这种现象称为老视,俗称“老花眼”,需佩戴凸透镜予以矫正。

图8-2 晶状体和瞳孔的调节示意图

3.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表面被覆玻璃体膜,填充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能够起到屈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4.眼的折光异常及矫正方法 由于眼球形态或折光能力异常,在安静状态下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称为折光异常(或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1)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可以通过佩戴凸透镜矫正。

(3)散光: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曲率半径异常,平行光线入眼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可以通过佩戴柱镜矫正。

5.眼的调节 正常人眼看6m以外的远物时,从物体发出的光线近似于平行光线,光线折射后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无须调节就可看清远物。当人眼看6 m以内的近物时,物体发出的光线呈辐射状,眼球通过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眼球会聚三个方面来进行调节。其中以晶视体的调节最为重要。

6.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1)视力:也称视敏度,是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即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来检测视力。

(2)视野:是指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视野受面部结构的影响,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不同颜色的光视野也不同,白色视野最大,蓝色、红色、绿色视野依次递减。

(3)暗适应与明适应 当人从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起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一定时间后,才能看清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其产生的原因是在明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储存量很少,进入暗处后不足以引起对暗光的感受,经一段时间后,视紫红质合成增多,才逐渐恢复在暗处的视觉。

同样,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明亮处,最初感到耀眼的光亮,看不清物体,稍等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暗处时,视杆细胞内聚集了大量视紫红质,到明亮处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待视紫红质大量分解后,视锥细胞便承担起在亮处感光的作用而恢复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