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体循环血管-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体循环血管-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摘要】:考点提示体循环的动脉。体循环动脉的主干称主动脉,是全身最大的动脉。两侧颈总动脉均经同侧胸锁关节的后方,沿气管、食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当头面部大出血时,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环状软骨弓的侧方,向后内将动脉压向第6颈椎横突处,可进行急救止血。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反射性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考点提示

体循环的动脉。

(一)体循环的动脉

体循环动脉在行程和分布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体循环的动脉多对称分布;动脉常与静脉、神经伴行;大、中动脉多走行于躯干和四肢的屈侧等较安全的部位;胸部、腹部和盆部的动脉分壁支和脏支;动脉的管径有时不完全取决于它所供血器官的大小,而与该器官的功能有关。

体循环动脉的主干称主动脉,是全身最大的动脉。由左心室发出,先行向右上,继而弯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体处沿脊柱下降,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继续下行至第4腰椎体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根据其走行主动脉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升主动脉 是主动脉行向右上方的部分,发自左心室,达右侧第二胸肋关节的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其起始处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弓 是由升主动脉移行而来,位于胸骨柄后方。是右侧第二胸肋关节弯向第4胸椎体下缘之间的弓形动脉。在其凸侧发出3个分支,由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向右斜行至右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有调节血压的作用;主动脉弓下方近动脉韧带处有化学感受器,称动脉小体,参与调节呼吸。

降主动脉 为主动脉在胸、腹腔继续下行的部分,它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线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至第4腰椎体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1.头颈部的动脉 头颈部的动脉主干是左、右颈总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发自头臂干。两侧颈总动脉均经同侧胸锁关节的后方,沿气管、食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上段位置表浅,在活体上可摸到其搏动。当头面部大出血时,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环状软骨弓的侧方,向后内将动脉压向第6颈椎横突处,可进行急救止血。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反射性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颈动脉体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为一扁椭圆形小体,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通过调节呼吸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

(1)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由颈总动脉发出后,垂直上行至颅底,入颅腔,分布于脑和视器等处。

(2)颈外动脉:起自颈总动脉,初行于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前方绕至前外侧,穿腮腺至下颌颈后方,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主要分支有(图7-5):

图7-5 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①甲状腺上动脉:于颈外动脉起始部发出,行向前下方,分布于喉和甲状腺上部。

②舌动脉:经舌骨舌肌深面入舌内,分支分布于舌、腭扁桃体及舌下腺。

③面动脉:在舌动脉稍上方,由颈外动脉发出,经下颌下腺深面至咬肌前缘,绕过下颌骨下缘至面部,又经口角和鼻翼外侧上行至内眦,易名为内眦动脉。面动脉在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缘处,位置表浅,活体上可触及动脉搏动。面部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止血。

④颞浅动脉:在外耳门的前方上行,越颧弓根部至颞部皮下,分布于腮腺、额、颞、顶部的软组织及眼轮匝肌。在外耳门前方可触其搏动,当头前外侧部出血时,可在此压迫止血。

⑤上颌动脉:经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在翼内肌、翼外肌之间行向前内至翼腭窝,沿途分支分布于外耳道、中耳、硬脑膜、颊、上下颌牙、牙龈、咀嚼肌、鼻腔、腭部等。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为脑膜中动脉,颞部骨折时易损伤出血,引起硬膜外血肿。

2.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

(1)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从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至颈根部,到达第1肋的外侧缘移行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

①椎动脉:穿6至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布于脑和脊髓。

②胸廓内动脉:沿胸骨外缘1.0 cm处,沿1~7肋软骨的后面下行,穿过膈后移行为腹壁上动脉。胸廓内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胸前壁、乳房、心包和膈。

③甲状颈干:为一短干,自发出后立即分为数支至颈部和肩部。

(2)上肢的动脉

①腋动脉:位于腋窝,由锁骨下动脉延续而来,于大圆肌和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

②肱动脉:续于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下行,并于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在肘窝的内上方,于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及其搏动,是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当上肢远侧部发生大出血时,可在臂中部的内侧将肱动脉压向肱骨,以进行止血。如果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应避开臂部中1/3部,以免因长时间压迫位于桡神经沟内的桡神经而造成该神经的损伤(图7-6)。

图7-6 上肢动脉

③桡动脉:桡动脉沿前臂前面的外侧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2掌骨间隙至手掌,其末端与尺动脉吻合为掌深弓。桡动脉下段在腕关节前面桡侧处位置表浅,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可触及搏动,是临床触摸脉搏和中医诊脉的常见部位。

④尺动脉:尺动脉沿前臂前面的内侧下行,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其末端与桡动脉吻合为掌浅弓。

⑤掌浅弓和掌深弓: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掌深弓由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两动脉弓的分支除布于手掌外,还发出指掌侧固有动脉,沿手指掌面的两侧行向指尖,供血于手指。掌浅弓和掌深弓的形成与手的功能相适应,当手抓握物体,掌浅弓受压时,血液可经掌深弓流通,以保证手指的血液供应。

3.胸部的动脉 胸部动脉的主干是胸主动脉,位于脊柱的左前方,于第4胸椎的下缘左侧续主动脉弓,达第12胸椎的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有脏支和壁支2种分支。

(1)脏支:都较细小。是分布于气管、支气管、食管和心包的细小分支。

(2)壁支:数量多且较粗大。有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除1、2对肋间后动脉外,其余均发出前后二支,后支较小,分布于脊髓及其被膜、背部的皮肤和肌肉。前支分支分布于胸壁和腹壁上部。

4.腹部的动脉 腹部动脉的主干是腹主动脉,在膈的主动脉裂孔处续于胸主动脉,至第4腰椎的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也有壁支和脏支2种分支。

(1)壁支:有4对腰动脉,分布于腰部、腹前外侧壁和脊髓等处;1对膈下动脉,分布于膈和肾上腺。

(2)脏支:数量多且粗大,有不成对的和成对的2种。不成对的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成对的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男性)或卵巢动脉(女性)。

①腹腔干:约在第12胸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为一短干。其分支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a.胃左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食管的腹段,贲门及胃小弯附近的胃壁;b.肝总动脉:行向右前方,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c.脾动脉:脾动脉在胰上缘走行中发出多条胰支,分布于胰体和胰尾;还发出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分布于胃大弯及大网膜。

②肠系膜上动脉:平第一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经胰头与胰体交界处后方下降,经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斜向右下至右髂窝。主要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其发出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等,其分支分布于横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即横结肠、升结肠、盲肠与阑尾、空肠和回肠等(图7-7)。

图7-7 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③肠系膜下动脉:约在第3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沿腹后壁行向左下方。主要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等,分支布于横结肠左曲以下的肠管,即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图7-8)。

图7-8 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

④肾上腺中动脉:约在第1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分布于肾上腺。

⑤肾动脉:约在第1、2腰椎之间起自腹主动脉。横行至肾门,分前、后两干。右肾动脉较左肾动脉稍长。肾动脉在入肾前还发出肾上腺下动脉至肾上腺。(www.chuimin.cn)

⑥睾丸动脉:左右各一,细而长,在肾动脉起始处的下方发自腹主动脉前壁,沿腰大肌前面斜向下外,入腹股沟管,参与精索的组成,故又称为精索内动脉。分布于睾丸和附睾。在女性,该动脉称卵巢动脉,分布于卵巢与输卵管。

5.髂总动脉 盆部的动脉主干是髂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自第4腰椎体下缘高度处由腹主动脉分出,为一对短干,至骶髂关节前方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入盆腔,有壁支和脏支,营养盆腔的脏器和组织。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的后方进入股前部延续为股动脉。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的稍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腹壁下动脉行向内上进入腹直肌鞘,与腹壁上动脉吻合(图7-9)。

图7-9 盆腔的动脉(正中矢状面)

6.下肢的动脉

(1)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深面由髂外动脉移行而来,下行经股三角、收肌管至腘窝,移行为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位置表浅,可触到其搏动。当下肢出血时可在此处将股动脉压向耻骨上支进行压迫止血。股动脉的主要分支为股深动脉(图7-10)。

图7-10 股动脉及其分支

(2)腘动脉:续于股动脉,沿腘窝正中下行至小腿骨间膜上方分为胫前、胫后动脉。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附近诸肌。

(3)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由腘动脉分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在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长伸肌腱外侧可触及搏动。足背部出血时可在该处向深部压迫足背动脉进行止血。

(4)胫后动脉及足底动脉:沿小腿后群浅、深层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

(二)体循环的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与动脉在结构和分布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体循环的静脉有以下特点:①静脉与动脉比较,管壁薄且管腔大;②静脉之间吻合丰富;③静脉管壁内具有半月形向心开放的静脉瓣,是防止血液逆流的重要结构;④按静脉存在部位又有浅静脉和深静脉之分。浅静脉位于浅筋膜内,有些部位可透过皮肤看到,又称为皮下静脉,不与动脉伴行,最后注入深静脉,浅静脉为临床上进行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深静脉位于深筋膜的深面,多与同名动脉伴行,其收集范围也多与伴行动脉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体循环静脉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1.上腔静脉系 主干是上腔静脉,它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注入右心房,上腔静脉在注入右心房之前还有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收集头颈部、上肢、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的静脉血。

头臂静脉左、右各一,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为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1)头颈部的静脉:头颈部最主要的静脉是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①颈内静脉:是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其上端在颅底的颈静脉孔处与乙状窦相续,下行至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图7-11)。颅外属支主要是面静脉。面静脉起于内眦静脉,与面动脉伴行,至舌骨平面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借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由于面静脉在口角以上无瓣膜,故面部尤其是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内的感染或疖肿,不宜挤压,以防血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故此区域也称危险三角。

图7-11 头颈部的静脉

②颈外静脉:在下颌角平面,起于腮腺下方,沿胸锁乳突肌表面向后下斜行,注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位置较固定。常用于小儿采血或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而需长期输液者等

③锁骨下静脉:在第1肋的外缘续于腋静脉,伴锁骨下动脉走行,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位置较固定,其管腔较大,为临床实施静脉穿刺置管术时常选用的血管。

(2)上肢的静脉:分为浅、深静脉2种,且浅静脉最后都汇入深静脉。上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伴行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最后合成腋静脉,延续为锁骨下静脉。

上肢的浅静脉主要由:

①手背静脉网:手背静脉网数目多且位置表浅,为临床穿刺常选用的静脉。

②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在肘窝处借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相交通。

③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由于此静脉较粗,位置表浅恒定,其注入处与肱静脉方向一致,临床常用此静脉作穿刺或插管等。

④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的前面,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由于该静脉粗而短,为临床输血和静脉推注常选用的血管。

(3)胸部的静脉:胸部的静脉主要有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奇静脉主要收集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气管及支气管等处的静脉血,是上腔静脉系与下腔静脉系的重要吻合途径之一。半奇静脉收集食管静脉、左侧下部肋间后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血液。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中、上部的肋间后静脉的血液。

2.下腔静脉系 主干是下腔静脉。该静脉是全身最大的静脉干,在第5腰椎右前方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沿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经肝后缘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注入右心房,它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1)下肢的静脉:也分为浅、深静脉2种。下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伴行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最后合成股静脉,最后延续为髂外静脉。下肢的浅静脉主要有:

①足背静脉网和足背静脉弓:足背的浅静脉吻合成静脉网和静脉弓,组成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上行,最后注入深静脉。

②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缘,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于腹股沟韧带稍下方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浅静脉,位于内踝前方,位置表浅且较恒定,为临床上行静脉切开术常选用的部位。

③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缘,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注入腘静脉。

(2)盆部的静脉:主干是髂总静脉。髂总静脉由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汇合而成。髂外静脉是股静脉的直接延续,收集伴行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髂内静脉收集盆腔脏器的静脉血,盆腔脏器周围多形成静脉丛,互相交通。

(3)腹部的静脉:腹部的静脉直接或间接地汇入下腔静脉。分为壁支和脏支。成对的脏支直接或间接注入下腔静脉;不成对的脏支(肝静脉除外)先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再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①肾静脉:与肾动脉伴行,注入下腔静脉。

②肾上腺静脉:右侧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左侧注入左肾静脉。

③睾丸静脉:起于蔓状静脉丛。右侧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左侧以直角注入左肾静脉。由于睾丸静脉细长,而且左侧以直角汇入,血液回流不利,所以睾丸静脉曲张以左侧多见。在女性也称卵巢静脉。

④肝静脉:有2~3条,收集肝血窦回流的静脉血,在肝后缘注入下腔静脉。

⑤肝门静脉:为一粗短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后方汇合而成。收集腹腔内不成对脏器(肝除外)的静脉血。肝门静脉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向右上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由肝门入肝。肝门静脉收集除肝以外的腹腔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由于肝门静脉系的管道内一般没有静脉瓣,所以当肝门静脉内压力升高时,血液可发生逆流。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和脾静脉,除附脐静脉外多伴相应的动脉,收集相应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注入肝门静脉(图7-12)。

图7-12 肝门静脉及其属支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主要有3处:经脐周静脉网分别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经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吻合、经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吻合(图7-13)。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支血流量少。但是当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如肝癌),肝门静脉系的血液经上述交通途径形成的侧支循环,注入上、下腔静脉系。随着血流量的增多,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和脐周静脉网会有不同程度的曲张,一旦曲张的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破裂,则引起呕血和便血。当侧支循环失代偿时,可导致胃肠和脾等器官淤血,出现腹水和脾肿大等。

图7-13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