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呼吸道结构与功能:鼻的起始部,呼吸与嗅觉器官

呼吸道结构与功能:鼻的起始部,呼吸与嗅觉器官

【摘要】:(一)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觉器官,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下端为鼻尖,其两侧膨隆部位称鼻翼,二者围成左右两个鼻孔,鼻孔是气体出入呼吸道的门户,向上移行为鼻背,上为鼻根。呼吸困难的病人往往有鼻翼扇动的症状。

(一)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觉器官,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

1.外鼻 位于面部中央,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呈三棱锥形,分为骨部和软骨部。下端为鼻尖,其两侧膨隆部位称鼻翼,二者围成左右两个鼻孔,鼻孔是气体出入呼吸道的门户,向上移行为鼻背,上为鼻根。呼吸困难的病人往往有鼻翼扇动的症状。

2.鼻腔 以骨和软骨为基础,内衬黏膜和皮肤。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经鼻孔与外界相通,后方经鼻后孔与咽相通。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上、中、下3个鼻甲,各鼻甲之间的间隙分别为上、中、下3个鼻道。鼻腔黏膜按功能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称为嗅部,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其余部分为呼吸部,含有丰富的鼻腺,能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对吸入空气有加温、加湿和净化作用。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

3.鼻旁窦 是鼻腔周围同名颅骨内开口于鼻腔的含气小房,由骨性鼻旁窦衬以黏模而成,共有4对,即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上额窦、额窦、筛窦的前群和中群都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鼻旁窦的黏膜与鼻腔黏膜相延续,故鼻腔的炎症可蔓延到鼻旁窦。上颌窦是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因窦口位于其内侧壁的最高处,窦口位置高于窦底,分泌物不易流出,故鼻窦炎时多引流不畅。鼻旁窦参与对吸入空气的湿润和加温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二)咽

消化系统

(三)喉

喉位于颈前部,在成人相当于第5~6颈椎之间。喉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上通咽腔,下连气管,由软骨作支架,以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内衬以黏膜而构成。喉的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1对杓状软骨。

1.甲状软骨 为最大的喉软骨,位于舌骨与环状软骨之间,由左右两块方形的甲状软骨组成。两软骨板在前方愈合形成前角,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临床上遇喉部发生急性阻塞的病人,可在环甲正中韧带直接插入粗针头进行急救

2.环状软骨 是喉和气管中唯一呈完整环形的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平第6颈椎高度,对支撑呼吸道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气管切开术的重要标志。(www.chuimin.cn)

3.会厌软骨 形似树叶,上宽下窄,位于舌骨体后方,上端游离,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上部。会厌软骨被覆黏膜构成会厌,是喉口的活瓣,吞咽时喉随咽上提并前移,封闭喉口,阻止异物进入喉腔。

4.杓状软骨 左右各一,呈三棱锥形,位于环状软骨后部的上方,尖向上底朝下,其底与环状软骨构成环杓关节。每侧的杓状软骨与甲状软骨各有声韧带相连。

喉的内腔称喉腔。黏膜在喉腔形成两对皱襞,上方一对称前庭襞,有保护作用;下方一对称声襞。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四)气管和支气管

1.位置和形态 气管与主支气管均由“C”字形气管软骨借韧带相连作为支架,内衬以黏膜构成(图5-3)。气管上端接环状软骨,沿食管前面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平第四胸椎体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在颈部位置表浅,气管切开术常沿中线切开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走向近似水平;右主支气管粗而短,走向近似垂直,故气管内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图5-3 气管与主支气管

2.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微细结构 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管壁从内向外由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构成。

(1)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有节律地向喉口方向摆动,有利于异物黏液的清除和排出,上皮细胞间夹有许多杯状细胞。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腺体、血管、神经淋巴管和浆细胞;黏膜的分泌物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对入侵的细菌和病毒有局部防御作用。

(2)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腺体、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腺体和杯状细胞分泌黏液,覆于黏膜表面,可黏附吸入气体中的灰尘和细菌,通过上皮细胞的纤毛有规律地定向摆动,被送到咽部而咳出。

(3)外膜:由“C”字形透明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软骨的缺口处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封闭。因此,当吸气时,气管和主支气管可轻度扩张,以增加通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