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肌包括背肌、颈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一)背肌背肌位于躯干背面,可分为背浅肌群和背深肌群。该肌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膈的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腹外斜肌斜向前下、腹内斜肌斜向后下、腹横肌横行向内并移行为腱膜。......
2023-11-02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站,具有分泌胆汁、参与代谢、解毒和防御等功能。
(一)肝的位置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其最高点右侧在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的交点处,左侧在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处。肝下界,右侧与右肋弓一致,腹上区超出剑突下约3~5 cm,左侧被肋弓掩盖。3岁以下的幼儿,由于肝体积相对较大,肝前缘常低于右肋弓下1.5~2 cm,到7岁以后,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及。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2~3 cm。
(二)肝的形态
肝呈红褐色,质软而脆,肝似楔形,分为前、后两缘,上、下两面。前缘锐利,后缘钝圆,后缘有2~3条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肝的上面隆凸,与膈相贴,又称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大而厚的肝右叶和小而薄的肝左叶(图4-3)。
图4-3 肝的膈面
肝的下面又称脏面。脏面中部有形似“H”的3条沟,其中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及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称肝门;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肝的脏面借“H"形沟分为4叶,左纵沟左侧为肝左叶,右纵沟右侧为肝右叶,左、右纵沟之间、横沟前方为方叶,横沟后方为尾状叶(图4-4)。
图4-4 肝的脏面
(三)肝的微细结构
肝表面被覆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在肝门处深入肝实质,将肝分成许多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面棱柱形。相邻的肝小叶间有肝门管区(图4-5)。
图4-5 肝小叶
1.肝小叶 中央有一条纵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板,在切片上,肝板的断面呈索状,称肝索。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细胞核大而圆,有1~2个,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发达。肝板之间的空隙称肝血窦,其内有肝巨噬细胞。肝巨噬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相邻的肝细胞之间形成胆小管。(www.chuimin.cn)
2.肝门管区 是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图4-5)。
3.肝内血液循环 有两个来源:①肝固有动脉,属于肝的营养性血管。②肝门静脉,属于肝的功能性血管。两者入肝后反复分支,分别形成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血液均进入肝血窦,由肝小叶的周边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许多中央静脉汇合成小叶下静脉,小叶下静脉最终汇合成肝静脉出肝。
(四)胆囊和输胆管道
胆囊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位于右季肋区,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连于肝。呈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4部分(图4-6)。胆囊底可露出于肝前缘,与腹前壁相贴,其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和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
输胆管道是将胆汁送入十二指肠的管道,分肝内和肝外两部分。在肝内,胆小管先汇入小叶间胆管,后者逐渐汇合形成肝左管和肝右管,两者出肝后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下行于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之间,末端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与胰管末端合并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肝胰壶腹括约肌,它能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出。
图4-6 胆囊和输胆管道
(五)胆汁及其作用
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分泌过程。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是一种浓稠的具有苦味的液体,成人每日分泌量约为800~1 000 ml。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等有机物和Na+、K+、Ca2+、HCO-3等无机盐。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胆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胆汁的作用 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②促进脂肪的吸收。一定浓度的胆盐可聚合形成微胶粒,使脂肪分解产物渗入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从而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④胆汁进入小肠后可中和一部分胃酸;胆盐在小肠内吸收后还可促进胆汁的分泌。
有关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文章
躯干肌包括背肌、颈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一)背肌背肌位于躯干背面,可分为背浅肌群和背深肌群。该肌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膈的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腹外斜肌斜向前下、腹内斜肌斜向后下、腹横肌横行向内并移行为腱膜。......
2023-11-02
如果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即可引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是由P波、QRS波群和T波及各波间的线段所组成。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ST段的异常表示心肌缺血或损伤。......
2023-11-02
小网膜的右缘游离,后方为网膜孔,经此孔可进入网膜囊。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构成,前两层由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前、后两层腹膜向下延伸而形成,降至脐平面稍下方,前两层向后返折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连于横结肠并叠合成横结肠系膜,贴于腹后壁。......
2023-11-02
非条件反射无须大脑皮质参与,皮质下各级中枢就可形成,它使机体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需要大脑皮质的参与,可提高机体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2023-11-02
在左、右肋弓之间的部分,胃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触诊胃的部位。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正常成人每天胃液分泌量约1.5~2.5 L,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其余为水、HCO3-、Na+、K+等无机物。若盐酸分泌过少,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分泌过多则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而引起消化性溃疡。......
2023-11-02
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中央有纵贯脊髓全长的小管称为中央管。一侧脊髓损伤时,对侧出现痛、温觉、压觉减退或消失。③脊髓小脑前、后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周边的前部和后部,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主要传递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以及皮肤触压觉至小脑。因此当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发生瘫痪。......
2023-11-02
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的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岛主要由A、B两种细胞组成,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二)胰液及其作用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2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多种消化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
2023-11-02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为神经元。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并参与神经元内的物质运输。......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