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小肠悬韧带、蠕动冲与营养吸收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小肠悬韧带、蠕动冲与营养吸收

【摘要】: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确认空肠起始处的标志。此外,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还可引起小肠产生一种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称蠕动冲,它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可推到大肠。环状襞、肠绒毛、纹状缘等极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腺主要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帕内特细胞构成。

(一)小肠的结构及其运动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长约5~7 m,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起于幽门,下端续接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1.十二指肠 为小肠起始段,长约25 cm,呈“C”形包绕胰头,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1)上部:起于幽门,行向右后至肝门下方移行为降部。上部起始处管腔较大,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皱襞,又称十二指肠球,是溃疡病的易发部位。

(2)降部:在第1~3腰椎右侧下行,至第3腰椎体的右侧转折向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一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下端有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此。

(3)水平部: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在腹主动脉前方续于升部。

(4)升部:沿脊柱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转向前下方移行为空肠,转向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确认空肠起始处的标志。

2.空肠与回肠 起自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末端连于盲肠。空肠和回肠在腹腔中下部盘曲成肠袢,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一般空肠占近端的2/5,位于左上腹部;回肠占远端的3/5,位于右下腹部。空肠一般管腔较大,管壁较厚,血管丰富,黏膜环状襞高而密;回肠一般管腔较小,管壁较薄,血液供应较少,黏膜环状襞低而疏。

3.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可保持肠管的一定形态和肠腔内压力,也是其他运动形式能有效进行的基础。

(2)分节运动:是一种以小肠壁环行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是小肠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肠壁环行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而原来舒张处收缩,使每个节段内的食糜又分成两半,相邻两半合拢形成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与小肠内的消化液充分混合,从而有利于化学性消化,并且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

(3)蠕动:可起始于小肠的任何部位,蠕动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每秒钟仅0.5~2 cm,近端小肠的蠕动速度大于远端。蠕动的生理意义为使经过分节运动作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开始新的分节运动。此外,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还可引起小肠产生一种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称蠕动冲,它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可推到大肠。此外,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还可见到一种方向相反的蠕动波,称为逆蠕动,其生理意义是延缓食糜在小肠内消化和吸收的时间。

肠蠕动时,肠内容物(包括水和气体)被推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当肠蠕动亢进时,肠鸣音增强;当肠麻痹时,肠鸣音则减弱或消失。所以临床上可根据肠鸣音的强弱来判断肠管的活动情况。

(二)小肠黏膜的微细结构及其分泌功能

小肠黏膜在管腔内形成大量的环状襞和肠线毛,并且在固有层内有大量小肠腺

1.环状襞 由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起形成。在小肠不同的部位,黏膜皱襞的高矮、疏密程度不同。

2.肠绒毛 是上皮和固有层向管腔内突出的细小指状突起,为小肠特有的结构。(www.chuimin.cn)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2)固有层:为绒毛的中轴,内有1~2条以盲端起始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

环状襞、肠绒毛、纹状缘等极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淋巴组织 在小肠固有层内有许多淋巴组织,是小肠重要的防御结构。

4.小肠腺 是黏膜上皮陷入固有层形成的管状腺,其开口位于相邻绒毛根部之间。小肠腺主要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帕内特细胞构成。

小肠液呈弱碱性,成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3 L,小肠液除水和无机盐外,还有肠激酶和黏蛋白等。其主要作用有:①稀释作用: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水和营养物质的吸收。②保护作用:小肠液中的黏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同时能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内的盐酸,从而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盐酸的侵蚀。③消化作用:小肠液中的肠激酶可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从而促进蛋白质的消化。此外,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还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肽酶、脂肪酶和多种分解双糖的酶,当营养物质被吸收入小肠上皮细胞后,它们才会对一些消化不完全的产物再继续进行消化。如多肽被肽酶分解为氨基酸麦芽糖、蔗糖和乳糖被相应的酶水解为单糖。

(三)小肠的吸收功能及主要物质的吸收

1.小肠的吸收功能 食物在口腔及食管内基本不被吸收,但某些药物可被口腔黏膜吸收;胃只能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维生素;食物中的大部分成分都在小肠被吸收,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之所以能成为吸收的主要部位(图4-1),是因为: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长大约5~7 m,小肠黏膜有许多环状襞、肠绒毛、纹状缘等结构,使其面积增大,可达200 m2~250 m2。②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平滑肌等,绒毛节律性地收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有助于吸收。③食物在小肠内已经被消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最长(3~8 h),有充分的时间吸收。

图4-1 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管中的吸收部位

2.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

(1)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必须水解为单糖,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所吸收。主要的单糖是葡萄糖(约占80%)。单糖通过耗能过程,由钠泵提供能量,被载体转运入血。

(2)蛋白质的吸收:必须被分解为氨基酸后,由小肠主动吸收入血。其吸收方式与单糖相似。

(3)脂肪的吸收:主要被分解为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甘油和分子较小的脂肪酸溶于水,可直接吸收入血。而绝大多数的脂肪分解产物在胆盐和载脂蛋白的协助下,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循环间接入血。

(4)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它们可不经消化直接吸收入血。水是以渗透的方式随溶质的吸收而吸收;无机盐在溶解状态下才被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C、PP)主要是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而在小肠上段被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