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右肋弓之间的部分,胃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触诊胃的部位。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正常成人每天胃液分泌量约1.5~2.5 L,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其余为水、HCO3-、Na+、K+等无机物。若盐酸分泌过少,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分泌过多则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而引起消化性溃疡。......
2023-11-02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内,通过咀嚼和唾液中酶的作用,食物得到初步消化,被唾液浸润和混合的食团经吞咽动作通过食管进入胃内。
(一)口腔的分界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向前借口裂通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腭的前2/3由骨腭及表面覆盖的黏膜构成,为硬腭;后1/3由肌和黏膜构成,为软腭。软腭后缘游离,中央有一小的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腭垂两侧各有两条弓形黏膜皱襞,前1对向下附着于舌根两侧,称腭舌弓,后1对向下附着于咽侧壁,称腭咽弓。两弓间有一凹陷,可容纳腭扁桃体。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二)舌与牙的结构
1.舌 位于口腔底,主要由舌肌覆以黏膜构成,具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舌的上面称舌背,其后部可见“∧”形的界沟把舌分两部分,前2/3称舌体,后1/3称舌根。舌体的前端,称舌尖。舌背的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舌乳头可分为4类,即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其中丝状乳头数量最多,体积最小,呈白色,无味蕾,没有味觉功能,但具有一定的感觉功能。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等处的黏膜上皮中含有味蕾,可感受酸、甜、苦、咸等味觉刺激。
舌背根部的黏膜内,有许多淋巴组织构成的丘状隆起,称舌扁桃体。
舌的下面正中有舌系带连于口腔底,舌系带的两侧各有一黏膜隆起,称舌下阜,其上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开口。舌下阜向后外侧延续为舌下襞,其深面为舌下腺,舌下腺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舌肌为骨骼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而舌外肌收缩可改变舌的位置。其中舌外肌中的颏舌肌是一对强而有力的肌,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时出现伸舌,单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例如一侧颏舌肌瘫痪时,当病人伸舌,舌尖会偏向瘫痪一侧。
2.牙 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分为牙冠、牙根、牙颈3部分。牙冠露于口腔,牙根嵌于牙槽内,牙颈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被牙龈覆盖。牙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质构成牙的主体,釉质覆于牙冠表面,牙骨质覆于牙根和牙颈表面。牙内部的腔隙称牙腔,牙腔又分为牙冠腔和牙根管,腔内容纳牙髓。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分别称为乳牙和恒牙。小儿出生后6个月,乳牙开始萌出,3岁左右出齐。乳牙分3类:切牙、尖牙和磨牙,共20颗。乳牙6岁左右开始脱落,恒牙相继逐渐萌出。恒牙分4类: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共32颗。到14岁左右,除第3磨牙外,其余恒牙均萌出。第3磨牙萌出可能迟至28岁或更晚,甚至终生不萌出,故又称迟牙或智齿。
乳牙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由Ⅰ至Ⅴ分别代表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
恒牙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由1至8分别代表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临床上,为了快速而准确地记录各牙在口腔中的位置,通常用横线表示上、下牙的界限,以竖线表示左、右侧的界限,在相应的区域写入数字,这种记录牙的方式称牙式。
(三)唾液腺及其作用(www.chuimin.cn)
唾液腺是开口于口腔内各腺的总称。大唾液腺有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位于口腔各部黏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等。
1.腮腺 是最大的唾液腺,位于耳的前方,呈不规则三角形。腮腺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
2.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体深面,其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其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为6.6~7.1)的低渗液体。正常成人每日分泌约1~1.5 L。唾液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是黏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有Na+、K+、Ca2+、Cl-和SCN-(硫氰酸盐)等。此外,还有一定量的气体。某些进入人体的重金属(如铅、汞)和狂犬病毒也可经唾液腺分泌,从而出现在唾液中。
唾液的主要作用有:①湿润和溶解食物,利于吞咽,并有助于引起味觉。②清洁和保护口腔,冲洗口腔内食物残渣,减少细菌繁殖,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杀菌和杀病毒作用。③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四)咀嚼与吞咽
1.咀嚼 是食物消化的重要过程,是指由咀嚼肌群协调而有顺序地舒缩所完成的复杂的反射运动。主要作用是配合牙齿将大块食物切割、磨碎;通过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易于吞咽。
2.吞咽 是指食团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根据食团在吞咽时经过的解剖部位,可将吞咽动作分为三个时期。
(1)口腔期:指食团从口腔进入咽,这是大脑皮质控制下的随意动作。
(2)咽期:指食团从咽进入食管上端,这一过程是软腭受到刺激而引起的急速而不随意的反射动作。
(3)食管期:食团进入食管后,食管随即产生由上而下的蠕动,将食团推送入胃。
有关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文章
在左、右肋弓之间的部分,胃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触诊胃的部位。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正常成人每天胃液分泌量约1.5~2.5 L,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其余为水、HCO3-、Na+、K+等无机物。若盐酸分泌过少,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分泌过多则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而引起消化性溃疡。......
2023-11-02
男性乳房不发育,女性乳房在青春期后逐渐发育,妊娠和哺乳期有分泌活动。乳房中央的突起称乳头,平对第四肋间隙或第五肋与锁骨中线相交处,其顶端有输乳管的开口。乳腺包括15~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又分为若干个乳腺小叶,每个乳腺叶含有一个排泄管,称为输乳管,乳腺叶和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时,为减少对输乳管的损伤,需作放射状切口。......
2023-11-02
如果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即可引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是由P波、QRS波群和T波及各波间的线段所组成。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ST段的异常表示心肌缺血或损伤。......
2023-11-02
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耳蜗由蜗螺旋管环绕蜗轴旋转约两圈半构成。三个管道中充满淋巴液,前庭阶与鼓阶内为外淋巴,它们在底部分别与前庭窗膜和圆窗膜相接,而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相沟通;蜗管是一个充满内淋巴的盲管。其壁内有一嵴状隆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2023-11-02
头颈肌包括头肌和颈肌。面肌收缩可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故又称为表情肌。各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内侧群:位于脊柱颈段前面、正中线的两侧,每侧有头长肌、颈头肌、头前直肌和头外侧直肌共4块肌肉。一侧头长肌和颈头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前屈。......
2023-11-02
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的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岛主要由A、B两种细胞组成,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二)胰液及其作用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2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多种消化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
2023-11-02
脏面中部有形似“H”的3条沟,其中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及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称肝门;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
2023-11-02
考点提示12对脑神经的名称。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参与组成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展神经损伤引起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面神经的损伤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九)舌咽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十)迷走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迷走神经是人体内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十二)舌下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一侧舌下神经损伤,患侧舌肌瘫痪并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