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小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小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摘要】:叶圣陶先生将生活比作写作的源泉,有了充实的生活,就会有所感悟,自然就会有好的文章出来。(三)运用观察法,让小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先生曾在《作文论》里提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由多观察,方能达到多经验”。

叶圣陶先生将生活比作写作的源泉,有了充实的生活,就会有所感悟,自然就会有好的文章出来。而个别语文教师认为语言文字是工具,语文课就是语言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直运用这个工具来解决语言修辞、篇章结构、文章模式、写作技巧等问题,而跨越了作文内容这一必要阶段。而在教师给出作文题目后,首先出现在学生脑海的是“该写什么”,即写作内容应该是什么。这就有些主客颠倒,我们长期倡导学生表现个性,写作时候也要个性鲜明,殊不知这个性基本上就是从文章的内容来体现的。无论写作技法也好、文章模式也好,都是有章可循,互相通融,而只有内容才是百家齐放、各有千秋。因此,即使让学生掌握过硬的写作技巧、遣词造句等,但如果学生是远离生活的、忽略生活的,就像小溪失去了源头,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是黯然失色,失去生气的。通过相关调查,笔者发现,个别小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习压力而无暇顾及周边发生的事情,写作文和生活似乎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在无法改变应试教育这一客观现实下,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走出校园、走近生活的机会,开发写作资源,帮助学生将“生活”这一“活水”引入作文教学课堂中。

(一)让小学生从实践中积累、感悟

以下列举一个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授课内容:《我最喜欢的玩具

授课类型:作文课。

师:各位小朋友,你们一定有许多玩具吧?你们的玩具一定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下面就请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你们的同伴,好吗?开始!

学生自由交流。

师: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玩一玩你们最喜欢的玩具。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那谁愿意先说?

学生积极举手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并把成果贴在展示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各具特色,老师很喜欢每个小朋友的玩具。那请小朋友们拿起笔,把你们喜欢的玩具描绘下来吧!

这个教学的可借鉴之处就在于,学生在介绍玩具的时候得到了走近生活,和生活接触并观察生活的机会。这样不但让小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的技巧,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的敏感性。这样的设计理念来源于陶行知先生主张“从做中学”的观点,强调写作的素材、写作时表达的感情都要来源于“做”,来源于实践。由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课”的方式引导学生行动、参与实践。每节作文课都有一个专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专题去深入生活。如以“在家里,我学会了××”“介绍爸爸妈妈的工作”等为主题来进行作文训练。要写出有关这样题目的作文,学生必然会去参加生活实践,那么学生的写作来源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进而避免了写作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弊端。作文里体现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也必然就是真实的,学生的思考也必然是有据可循的。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也会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写作已经是成功一半了。

(二)创设情境,唤醒小学生的生活记忆

由相关调查可知,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愿意、也能够把生活中的事情写进作文里。说明学生还是有自己的生活的。有的时候教师给出的作文题目还是跟学生自身的生活有契合点的,只不过有的学生的头脑不那么开阔,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生活中的记忆,让学生能回到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写作欲望、表达欲望就被激发出来,接下来的动笔写作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教师可以借助文字提示加上各种有关图片来展现有关的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和相关的音乐、朗诵等将学生引入情境,这样学生自然会去回忆出生活中相关的经历、思考出人生的感悟、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哲理。这类似于“头脑风暴法”,教师提出各种观点,以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灵感,形成写作的思路。

下面以《来之不易的××》作文指导课为例,具体阐述一下唤醒学生生活记忆的教学方法。

1.简单引导,调动氛围。

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那你们认为都有什么东西是来之不易的呢?

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粮食、成功、钱、学习机会等。

这时候学生只是凭着自己的第一反应回答的,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感情的介入。

2.图片展示、音乐衬托,调动记忆、调动情感。

师:同学们认为有这么多的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也认为有些东西是来之不易的,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根据主题展示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图片提示语:同学们敬佩这些成功的人吗?那么,在你们身边是否也会有经过千辛万苦获得成功的人?他也许就是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是否也在书中或电视上看见过类似的事迹?你们愿意把这些事情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吗?

以上教学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是记忆的准备性。所谓记忆的准备性,就是指“它能使人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准备性是记忆的持久性、敏捷性、准确性的综合体现。据相关调查,有些学生是乐于表达的,而大部分学生或许也有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而让这些触动情肠的场景一扫而过了,但是这种情感体验是无法抹去的,当有相似的场景出现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又能够被唤醒。这样被唤醒的记忆和激情是来自学生自身充实的生活的。营造一个合理的情境,经过教师个性化的引导,学生一定会争先举手,急于表达,写出的文章也必然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三)运用观察法,让小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曾在《作文论》里提出,“人类是社会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由多观察,方能达到多经验”。叶圣陶先生对于观察的方法、细致和耐心在他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篇文章也被选入“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要指导学生观察的策略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学习、生活作风。

1.树立观察意识,激发观察兴趣

好奇可以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操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诸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只有小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观察,才可以获得对生活世界的进一步认知,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是观察的起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虽然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和符号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但是此阶段的儿童仍然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和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小学生来说,具体事物的感知异常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视角发现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观察有原则

在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朏朏提出的作文观察训练法中,详细阐述了观察训练的四大原则:一是有本。强调要从我们的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出发来训练学生作文,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统一起来。二是有用。强调作文的过程即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三是有序。强调不断地探索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寻求最佳的训练方案,将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统一起来。四是有望。强调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将作文的现实效益与长远效益统一起来。观察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观察不是简单地为观察而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为作文服务、为生活服务,同时强调在观察中要遵循有序性。

3.观察有方法(www.chuimin.cn)

第一,观察要有顺序。观察事物时,一般按时空顺序进行有序观察,可以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也可以按照事物类别、春夏秋冬、日月更替等进行有序观察。例如,在《走,秋游去》的写作教学中,明确要求“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秋游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经历进行回忆,使情境得到再认情境。同时,给予学生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场景,而且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愉快的交谈中反馈个人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以达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目的,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周围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走,秋游去》作文教学实录如下所示:

师: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写作要求,说一说本次写作提了什么要求。

生(齐):要求写一篇游记,并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秋游过程。

师:上一次学校组织去极地海洋世界秋游,本单元作文恰好要写一篇游记。大家分享一下,在上一次的作文初稿中,大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生1:我用了“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生2:看到的动物,企鹅、北极熊、水母……

师:对,还可以以动物类别为序。我们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远方披着雪,石桥披着雪,溪石披着雪”,这是按由远到近的方位顺序写文章,我们也可以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来写观察到的事物,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等。例如,有的同学在写小江豚的时候可以从由下到上来写,写它们在水中游,再写跃到空中时的情景。你还想怎么写呢?

生3:我想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早上到……中午去……下午……”

生4:写水母时,我觉得可以按照从头到躯体再到脚的顺序来写。

学生作文:

“接着,我们来到了水母馆。你瞧,这些水母真是太可爱了!小水母们顶着半圆形的头,拖着长长的‘辫子’游动,彩灯照射下来就像一个个在水里游动的彩色降落伞,又像撑着一把把美丽雨伞从天而降的小仙女,更像一个个技术高超的舞蹈演员,在水中尽情舒展肢体跳着轻盈的芭蕾。”

分析:该同学在游览中进行了有顺序、有目的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再次回忆、交流,实现二次体验,促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生动、真实。该同学按照游览顺序“接着来到水母馆”,再细致地从“头部—躯体—触须”描写水母游动的情景,描写细致,构造有序。由此可见,一篇充满生活味的作文自然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参与。

第二,观察要全面。从事物的细节和特点开始进行观察,拓展至事物全身、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对观察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把握,防止写作时以偏概全,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增加作文的细腻化、丰富性。对事物的观察,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把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与感悟,如观察小狗,可以按照小狗的五官—四肢—肤色—外貌等顺序进行观察,也可以按照小狗初到家—与家人相处—小狗离世的成长过程等顺序进行观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如观察外貌,会觉得小狗活泼可爱;观察奄奄一息的小狗会心生怜悯,难舍难离。这时候,再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作文,真实动人,饱含情感。以下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松鼠》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师: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松鼠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吗?

生:美丽、可爱、机灵……(学生各抒己见)

师:谁能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例如,“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它美丽?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它可爱?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它的机灵?”等。

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描写松鼠外形的段落,找出了描写松鼠的活动、打窝和吃食的段落,并浅谈自己的感受。

师:是啊,多么可爱的松鼠!学完这篇课文后,请你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松鼠的呢?

生1:写它的样子非常漂亮。

生2:写它吃食的样子和神态很可爱。

生3:写它在树枝上活动很机灵……

师:作者对松鼠的描写很完整,不仅细致地描写了它的美丽外形,还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因为作者全面的观察,我们才能对松鼠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松鼠描写得这么可爱、这么生动?

生4:因为作者写松鼠的外形时,写了“小眼睛闪闪发亮、皮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毛茸茸的大尾巴”等,这些是它的外形特点。

生5:我觉得作者把松鼠打窝的过程写得很完整,“先……再……然后……”而且还写道“要把苔藓压平、踏紧”,可见作者的观察十分仔细。

师:说得真好!正因为作者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出松鼠生活习性中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方面,抓住它的特征。作者通过“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带给我们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只美丽可爱的小松鼠。

教师相应地布置一篇课下写作: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先观察它的外形,并抓住外形特征;再观察动物的习性,从吃住到活动,如它吃东西是什么样子,睡觉是什么样子,活动是什么样子……

分析: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文《松鼠》,通过启发学生说出“怎么描写小松鼠”“为什么能把松鼠描写得这么可爱、这么生动”,得出观察要细致、全面,观察要有顺序,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进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写作。

第三,引导观察和自由观察相结合。引导观察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了观察对象、观察计划,共同完成观察活动。整个过程中有师生的参与或生生的共同参与。而自由观察是指自己确定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在没有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的观察活动。但是,自由观察并不是没有计划的观察,也不是走马观花的过场,自由观察重在强调自己的兴趣所在,观察时需要自己确定对象、计划、目的,能够娴熟掌握观察方法,全面而细致地进行观察,是在教师指导观察的基础上更高要求的观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自由地对周围世界进行观察,彰显个性,获得独特的见闻和感受,二者的交替使用和相互结合,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观察材料更丰富。引导观察一般要结合作文主题对事物进行观察,如写“一次特别的活动”,可以结合校园的益趣活动、十二月节活动,有目的地确定观察对象,可以是沙画、机器人制作、邮局生活体验等,可以观察制作机器人的步骤,可以观察沙画的制作,还可以对参与这些活动的小伙伴们进行观察。

自由观察除了对校园生活进行观察,还涉及对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关注。陶行知提出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处处是作文,所以,要用审视的眼光看周围世界,用思辨的态度发现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象,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同时,教师要把学习权、观察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相信学生,陶行知曾提出以下“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嘴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空间,使他能到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时间,使他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便是对学生“自由观察”最好的诠释,给他方法,还他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观察自己想观察的东西,积累自己想要积累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