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生活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生活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学生生活加以关注,把这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运用阅读知识指导实践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简称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三生活”。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作者的时候,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社会背景加以阐述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而不是一提到鲁迅先生就是严肃、庄重的刻板印象。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与生活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学生生活加以关注,把这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运用阅读知识指导实践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简称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三生活”。这对于培养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赏析和评价能力,运用阅读知识服务生活有着积极作用。可是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学生阅读知识的机械积累上,忽视了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学生生活的结合,不利于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展开。

(一)作者生活

作者的生活背景是通过努力希望实现或已经实现的人生目标、理想抱负以及作者在某一领域的愿望主张,而且写作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意图愿景都囊括在作者生活之中。只有我们了解了作者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作者所写的文章,也就是被编入教材的我们所接触到的课文。然而,学生通常对作者的生活没有充分的认识,教师也只是在课前略微提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学生往往是肤浅地认识作者所在的生活,从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比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百草园》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录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其主要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处处表现出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作者的时候,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社会背景加以阐述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而不是一提到鲁迅先生就是严肃、庄重的刻板印象。只有了解了作者生活,才会对课文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文生活(www.chuimin.cn)

课文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或者课文所折射出的文化意境,表现的生活情景,课文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内心独白,个性特征等都属于课文生活。课文生活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我们在阅读教学生活化过程中需要多加关注,吸收消化,帮助推进阅读教学生活化发展进程的。理解感受课文当中的生活,不是片面地把课文生活当作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这样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概括来说,就是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生活存在,而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课文当中的生活可以说大多是不曾经历过的,所以理解课文内容自然就存在相应的困难。

(三)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包含的内容就更加广泛了。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倾向、生命感悟积淀程度等都属于学生生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要根据其特点,关注学生生活,掌握分析学生在阅读教学之前的阅读状况。简单地说,就是课文的哪些地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理解、感受、欣赏,哪些地方或许理解不到、欣赏不了。对于一篇课文,学生之所以理解、欣赏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的不足。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生活,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