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与研究

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与研究

【摘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参透这个课程标准,而阅读教学生活化是教师顺应发展不断更新的理念。所以,只有教师丰富自身的生活情感体验,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以饱满的阅读教学情感去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感,加深其生活化的阅读情感体验。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不能单单只依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在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参透这个课程标准,而阅读教学生活化是教师顺应发展不断更新的理念。生活化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重新活跃在教育界,语文学界对语文生活化有一定的表述,如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提出的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的主张,让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思考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和树立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理念的必要性,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一)生活化的阅读教学语言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在一次讲话中曾这样说:“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这样说,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着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百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脑中回响起来。”这段话十分精要地道出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产生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有声语言。儿童在学龄前阶段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口语进行交际,小学时儿童正式接受书面语。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掌握书面语的阶段,是教师利用儿童已有的最初的人生体验使他们掌握书面符号的过程,也是儿童阅读能力不断形成的时期。针对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内部言语发展不够完整,阅读教学生活化得以有效进行必须是以外部言语为中介的,只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生活化的言语,他们才能读懂课文的意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理性思考的能力还比较差,对生活缺乏感受力,若单纯地让小学生自己去感悟文本,肯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对父亲和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难以把握,因为父子之间的情感刻画非常细腻,而小学生对于这种灾难性的遭遇又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其难以理解大灾大难面前深厚父子情意的难能可贵。这时,教师就需要精雕细琢阅读教学语言,用语言的魅力渲染课堂氛围,点缀课堂生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生活之中,引领学生理解。

二是无声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又被称为无声语言。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有助于小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生动事物的感知,帮助其理解阅读所学的新知识。肢体语言尤其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符合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阅读文本含义而死记硬背的特点。同时,教师的肢体动作要生活化,富有童趣,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小学生的大部分经验都来源于生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因此,生活化、趣味性强的动作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www.chuimin.cn)

(二)生活化的阅读情感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缺乏,所以在理解有些阅读文本时可能存在困难。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本身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如《迷人的九寨沟》《五月的青岛》等课文浓烈地表现出对祖国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捅马蜂窝》《我没有钓到那条鱼》《蝈蝈》等课文带领学生走进了充盈童心的儿童世界,富有童趣。所以,只有教师丰富自身的生活情感体验,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以饱满的阅读教学情感去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感,加深其生活化的阅读情感体验。在理解阅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要把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预留出来,让学生把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融入阅读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当中,增强学生生活化的阅读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走入文本,而教师则结合教材特点从旁加以引导,丰富学生的生活化阅读情感体验,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阅读,体验生活、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对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教学的方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不能单单只依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上允许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除了讲授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等多种方法的交叉运用,力求给学生呈现出一个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教学课堂。《阳光很活泼》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画家爸爸看到的海边日出的美景。重庆是一座山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亲眼见过海边的日出,学生也很少会有观看日出的生活体验,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海边日出的美景,加强生活实际和阅读知识的联系。